祖艷鳳 李 孟
(廣州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文化自信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的一種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和肯定,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高校是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文化全球化語境下,堅定文化自信是外語教育國際化中必須堅守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增強文化自信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播、有利于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之一,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之一,能夠使學生“傳承本來、吸收外來”[2],成功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闡釋中國理念”[3]。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如何恰當地吸取西方文化、構建本族文化自信值得探討。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課時多、周期長的特點[4]。大學英語課程是各個專業初入大學的必修課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英語是一門集語言學習和價值塑造的課程。經過前期應試教育階段的積累和訓練,他們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有所發展,認知能力和社會心理也處在一個高速成長期,對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比較關注。由于課程本身原因,目前選取的素材大都是西方原版文章。《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大學英語課程融語言、文化與價值觀于一體,不僅傳授知識,更傳播文化。作為人文基礎課程,通過審判性地進行西方文化教育,融入中國文化、中國國情、中國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大學英語教師要熟練駕馭英語課堂,保持課堂的正能量態勢,傳達中國的思想文化、價值理念,使大學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洗禮,提升建構文化自信的作用力、滲透力、牽引力和推動力。
對目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狀態做了調研,調研對象均來自高校,選取985 學校2 所、211 學校3 所,普通高校12 所,地域涉及北上廣一線城市、江浙等二線城市,也包括三線城市,既包括外語類院校,也包括綜合類及專業類大學。問題涉及“如何認識中國文化內涵”“是否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是否認同”等。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內涵有著深刻理解,《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6]。大學生應厘清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全面增強文化自信。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掌握,能夠認識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歷史進步性和優越性,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世界影響力比較認同,當代青年學子要堅定文化自信,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出去,并發揚光大[7]。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發揮課堂“主渠道”,將國家政策、時事新聞、國學經典、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線上線下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通過“行動導向、應用為主”的社會實踐教學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在潤物無聲的育人中做到“知、能、行”三位一體的有效統一。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陣地”;豐富校園文化,強化第二課堂文化浸育作用;利用網絡空間,創建移動課堂,拓寬大學英語課程文化自信培育的渠道;有效利用社會大課堂,技能與行動有效融合,增強大學英語課程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化,有效構建“四堂聯動”的大學英語文化育人路徑。
將大學英語課堂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陣地,切實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對于文化元素的挖掘,主要依托教材文本,結合單元主題以及語言點使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3 Parents and Children 為例,教學主題為代際溝通和家庭相處問題,聚焦于當代社會家庭父母同子女的溝通相處。因此選取的思政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和萬事興”“孝”的家庭價值觀。有助于建立起學生的家國情感,培育仁愛、寬厚、包容之心,將小我化為大我,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語言點中通過感知“pine tree(松樹)”與“family tree(家庭樹)”在中外文化中所體現的延續不息的堅韌與傳承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人文思辨能力。
教學設計改變以往傳統教學的模式,線上超星學習平臺和線下課程學習相結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網絡教學手段,努力營造開放、幽默、民主的學習氛圍。課前(Before Class),圍繞單元主題,布置前置任務。讓學生自主觀看孟郊《游子吟》雙語視頻,閱讀朱自清《背影》雙語文章,To My Father《致吾父》英文詩歌,感受母愛/父愛的細膩與偉大;閱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的青少年寄語等,思考“你記得哪些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幸福片段/經歷?”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討論,同時使用微信小程序進行打卡分享和互評,引發他們對主題的思考,營造思政學習語言環境。課中(In Class),圍繞主題通過問題(如:你認為你的父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嗎?在中國文化中,父母撫養孩子是為了他們老了以后孩子會照顧他們。你接受這個觀點嗎?父母經常愿意為他們的孩子犧牲很多,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用例子解釋你的立場)啟發學生思考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引導學生概括中國崇尚的親情觀、家庭觀。通過任務驅動,要求學生分享收集的名言如:養兒方知父母恩(To understand your parents’ love you must raise children yourself.)等讓學生深入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進而引導學生珍愛家人、激發家國情感和家庭責任感。通過不同話題的小組討論,如:中西方親子關系模式中有什么異同點?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差別和相處模式?中西方文化中對養老的觀點有何不同?通過同學之間交流合作、思想碰撞、批判性思維,對比中西方家庭價值觀,升華中國的“孝”文化。在語言技能訓練設計上,精心選擇閱讀文本、視頻、翻譯素材,使學生能自然習得優秀的文化、價值觀。真正做到“鹽溶于水”“潤物無聲”。課后任務(After Class),以“爸/媽,我想對你說......”用英文制作短視頻,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恩。引導學生珍惜和父母的相處時光,既要心存感恩和珍惜,更需付諸實際行動,切實做到知行合一。
先進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具有導向功能,能熏陶性情、陶冶情操、澆灌精神家園、提升文化品格,使中國文化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心中,增強文化自信[6]。
豐富的校園文化能滋養心智,從育知走向育人。在活動設計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使思政元素如鹽入水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外語比賽,如“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既提升了英語交際技能,又增進了跨文化知識,還增強了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組織學生參加“CATTI 杯”全國翻譯大賽,2022 年賽事主題為用外語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通過“行動導向、應用為主”的實踐教學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在潤物無聲的育人中做到“知、能、行”三位一體的有效統一,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充分運用“超星”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平臺,合理選用外教社、外研社等新穎貼切的新媒體資源,融合線上線下教學,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開展課堂內外教學,構建“知、能、行”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如在Unit 3 Parents and Children 教學設計中,課前將大量的資源發布到超星平臺,包括古今中外關于父愛、母愛的文章:朱自清《背影》雙語文章,To My Father《致吾父》英文詩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的青年寄語中英文對照,孟郊《游子吟》雙語視頻等等讓學生自主觀看,通過自發討論,發表見解,逐步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孝”的價值觀,從而完成語言的組織,形成中國文化知識在英語表達上的重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研究性教學方式方法,以任務驅動培養學生形成“課前準備-課堂主動-課后完善”的良好學習倫理觀,讓學生的學習不止于課堂。
鼓勵學生貼近社會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擔當意識,提升文化責任感。革命文化也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通過參觀革命遺址、重溫紅色情懷、紀念碑前宣誓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承紅色文化。重走先輩足跡,重溫革命歷史,感受先輩們的艱苦而偉大的革命歷程,開展“紅色資源進校園——情系老區公益行”展覽及報告會,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用英文展示革命事跡、革命文化。組織“紅色情懷,愛心傳遞”大學生志愿服務愛心公益行動。以新時代大學生愛心傳遞方式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可定期舉辦“紅色文化譯我行”,組織學生對展館、革命基地宣傳文字的翻譯實踐,在語言技能提升的過程中,使紅色基因內化于心,產生內動力,使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8]。如何培養新時代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值得思考。大學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應進一步探討教學標準、評估手段,實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有校性等,從而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應有的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