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脊柱骨折是指在沖擊性外力、病理性骨折等原因下,造成脊柱的連續性、完整性中斷,就稱為脊柱骨折,多見男性青壯年[1]。脊柱骨折分很多種,比如轉移性腫瘤導致的病理性骨折、高處墜落或摔倒產生的暴力性的骨折、老年人骨質疏松骨折及壓縮性的骨折等。脊柱骨折是十分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6%[2]。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多見,脊柱骨折患者中多由間接外力引起,少數由直接外力引起,比如房子倒塌的壓傷、汽車的壓撞傷或火器傷等,病情嚴重者可致截癱,甚至危及生命[3]。脊柱骨折患者在常規治療后,肢體功能以及生活質量水平會嚴重受到影響,其自身后續的護理管理工作則可以直接影響疾病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4]。由于醫療條件的限制,部分脊柱骨折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后康復到一定程度選擇出院,但患者及其家屬對于日常護理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難以自行解決,進而影響了患者身體的康復。因此,需要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隨訪護理,以確保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本文的主要目的為探討基于信息隨訪平臺的延續護理在脊柱骨折出院患者中的應用,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2021年5月已經出院的脊柱骨折100例患者為參照組,給予常規患者護理管理;選擇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已經出院的脊柱骨折100例患者為研究組,給予基于信息隨訪平臺的延續護理。參照組和研究組共有113例男性患者,分別占比為56:57,共有女性患者87例,分別占比為44:43;參照組患者抽樣的年齡范圍在26歲到44歲之間,研究組患者抽樣的年齡范圍在25歲到43歲之間,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0.12±2.21)歲和(30.13±2.21)歲。經分析,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研究結果不造成影響,可以用于研究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脊柱骨折患者資料齊全;(2)脊柱骨折患者或者患者家屬配合此次研究內容;(3)均符合脊柱骨折的診斷標準要求。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的脊柱骨折患者;(2)年齡在80歲以上的脊柱骨折患者;(3)有著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的脊柱骨折患者;(4)知曉研究情況后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脊柱骨折患者以及患者家屬;(5)無條件參加云隨訪平臺結合出院計劃單管理護理的患者。
1.2.1 參照組
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即脊柱骨折病人要絕對的臥床休息,老年人脊柱骨折,需要臥氣墊床,老年性的脊柱骨折需要總是的臥床休息,同時會很容易出現臥床的并發癥,如褥瘡、墜積性肺炎,相關醫護人員需要重視皮膚護理,所以每天要進行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協助患者翻身,防止皮膚的壓瘡等。
1.2.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患者基于信息隨訪平臺的延續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住院期間評估患者及家屬的需求、制定出院計劃、建立出院計劃檔案、培訓完整的出院照護知識;出院后進行病情監測、定期隨訪、門診預約服務等。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健全完善的患者云隨訪系統軟件平臺,對我院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個人信息錄入信息隨訪平臺,并提供給脊柱骨折出院患者,為其在居住地提供延續護理。對當地護理人員進行方法指導,保證患者順利接受護理。
(2)協助跟蹤隨訪,患者出院后,將脊柱骨折的患者信息錄入信息隨訪平臺,有疾病管理員協助病房責任護士共同負責患者出院期間的延續護理。疾病管理員查看患者資料時,結合患者護理時間和身體恢復狀況來制定隨訪計劃,信息平臺將在隨訪前一天提醒護理人員。同時也提醒患者按時接受隨訪和護理,同時記錄護理情況,將相關信息錄入隨訪平臺。
(3)建立多種形式的隨訪護理渠道,由于信息隨訪平臺可接受患者多種形式的咨詢,如電話咨詢、在線客服咨詢等,疾病管理員作為專職隨訪人員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來了解患者情況并為患者遇到的問題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同時還可利用網絡通信技術,向患者及其家屬發送復診信息,疾病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此外,還可利用信息平臺向患者說明隨訪護理的必要性,使患者自覺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和隨訪。
(4)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工,護理人員分組管理按崗位工作職責以及技術要求與醫護人員分層級管理相結合,充分發揮不同層次醫護人員的作用,同時聯系云隨訪平臺的團隊營運人員共同開展后續患者出院后的日常護理管理工作。根據患者經濟實力以及病情的需求,選擇規模不同的基于云隨訪平臺結合出院計劃單護理管理模式,根據患者病情具體變化進行治療措施的細節調整,實現疾病出院后日常護理的優化改善。
本研究需收集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臨床信息,對比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粗大運動功能評分以及生活質量水平。
肢體功能評分量表:主要是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后得到的量表。量表內評估項目包括上肢功能以及下肢功能。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越為理想。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主要評價患者的不同部位的運動功能。GMFM 標準:包括A、B、C、D、E5個區,其中A區為翻身、臥位計51分,B區代表坐位計60分,C區代表跪、爬計42分,D區代表站立計39分,E區代表跳、跑以及步行計72分,總分264分。分數越高證明患者在某一個區的運動功能水平越高。
生活質量水平評估:患者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填寫改善后的生活質量量表,有效的衡量脊柱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這四個方面,分數范圍為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在某一狀態下,患者的狀態越優秀。
研究組患者生活肢體功能評分為(81.25±4.31)分,參照組患者生活肢體功能評分為(54.33±6.12)分,對比可知,研究組患者的肢體功能評分顯著高于(t=35.964,P=0.001<0.05)。
研究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為(154.36±14.31)分,參照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為(92.54±7.28)分,對比可知,研究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t=38.504,P=0.001<0.05)。
對比兩組社會功能:實驗組(81.25±4.31)分,參照組(64.33±6.12)分,研究組社會功能評分更高(t=22.604,P=0.001<0.05);
對比兩組軀體功能:實驗組(82.63±4.25)分,參照組(66.69±6.13)分,研究組軀體功能評分更高(t=21.370,P=0.001<0.05);
對比兩組情感健康:實驗組(93.66±3.04)分,參照組(75.29±7.25)分,研究組情感健康評分更高(t=23.367,P=0.001<0.05);
對比兩組心理健康:實驗組(90.97±2.08)分,參照組(73.51±6.33)分,研究組心理健評分更高(t=26.205,P=0.001<0.05)。
脊柱骨折部位是脊柱的椎體,椎板以及橫突的骨質的骨小梁的連續性中斷稱之為脊柱的骨折。它承受著人體的主干作用,如果脊柱發生骨折,人就會出現疼痛、神經的損害、血管損害,也會使患者造成駝背,甚至雙下肢的以及四肢的癱瘓,最主要的癥狀就是一個局部疼痛,患者會覺得局部劇烈疼痛,不敢活動,還有可能會出現一些脊髓壓迫癥狀,出現疲勞,麻木,下肢或者四肢嚴重的大便障礙[5-6]。由于當前醫療資源有限且為患者的經濟費用考量,當患者康復到一定階段后可以選擇出院,回家日常護理,但是在出院后,很多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并不清楚當前護理措施的細節,同樣也與醫護人員失去的密切的聯系,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的護理問題不能及時找到正確且科學的護理措施,導致護理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影響到患者脊柱骨折后的預后效果[7]。
由于常規護理難以對患者出院后的身體恢復產生明顯的效果,因此,還需尋求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法。臨床研究顯示,患者云隨訪系統軟件平臺,可以為醫院有效地改善醫患關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患者對醫院的忠誠度,保持并提高醫院的就診量,改善傳統醫患關系[8]。系統具有完整方便的患者資料管理、智能化的隨訪管理、高效的醫患溝通、改善醫風醫德。云隨訪的重點在于隨訪,醫院隨訪工作是指醫院對曾在醫院就診的病人以通訊或其他的方式,進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指導患者康復的一種觀察方法。在隨訪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況進行全方面的溝通交流,掌握當前患者的日常護理細節,同時針對護理措施提出一定的改善措施[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的肢體功能評分、粗大運動功能評分以及生活質量水平數據接近,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后,從肢體功能方面、粗大運動功能方面以及生活質量水平方面進行對比,研究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粗大運動功能評分以及生活質量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隨訪平臺的延續護理可為脊柱骨折出院患者提供貼心的出院護理服務,促進其肢體功能和運動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