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凡
激光,自20世紀發明以來就成為前沿技術的代名詞,激光技術在軍事領域的發展推動著軍事技術與作戰方式的不斷變革。激光武器系統如何部署、向何處發展,是世界各國軍隊竟相研究的問題。激光技術的發現同核技術一樣,是20世紀物理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和成就,更為戰爭手段帶來了更多可能。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俄軍目前主要使用兩型激光武器系統,分別是佩列斯韋特和尋釁者。佩列斯韋特正式列裝于2018年,主要負責為戰略導彈兵部署在固定陣地的公路式移動導彈系統實施防空掩護,并且是首次部署在俄烏戰場的激光武器防空系統,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彈簧刀、鳳凰、幽靈、TB-2等無人機產生的威脅。2017年啟動實驗設計工作的尋釁者則被大多數軍事專家認為是佩列斯韋特的轉型升級版,主要用于近距離防空、打擊小尺寸復雜目標等。這兩型激光武器系統在俄烏戰場上的表現或將影響俄軍對激光武器系統在未來軍隊的定位與發展布局。
佩列斯韋特和尋釁者的作用原理高度相似,均是通過發射不同能量等級的高能激光束對目標物體進行“燒蝕”,最常見的使用方法是作用于目標的電子元件或脆弱處的防護外殼,使其因光能或熱能過載而遭到破壞,以達到破壞敵作戰系統效能的間接毀傷目的,屬于非直接毀傷型武器。早在試驗階段,佩列斯韋特系統就曾“致盲”過敵空中目標的光學偵察系統,具有射速高、侵徹效能強、使用成本低等顯著優勢。
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
俄羅斯的鎧甲S1擁有防空導彈和高射炮兩種武器
同樣基于地面平臺使用的兩款激光武器系統,任務相近但又有明顯區別。兩者相比,佩列斯韋特擁有更大的尺寸和應用高度,從其設計初衷來看,主要用于影響敵低空偵察衛星,保持己方戰略導彈兵的隱蔽機動能力,可以說是一型陸基防天激光武器系統;尋釁者則以各種低空輕型無人機、航空器和導彈作為打擊目標,本質上是一型非常規防空系統。在低空防御領域,相比起鎧甲-S1和道爾-M2等彈藥造價高昂的野戰防空系統,響應速度快、便于隱蔽偽裝、性價比高的尋釁者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激光武器系統可以用自身的特有優勢彌補傳統武器系統的不足,但受限于激光器尺寸、質量、能耗、供能等基礎性問題,在功率、制導、應用調節上有明顯的瓶頸,逐步突破這些瓶頸也為激光武器系統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2019年12月,佩列斯韋特開始正式擔負戰斗值班,標志著激光武器系統正式在俄羅斯國防事業中發揮作用,2年以來,有關俄羅斯激光武器系統發展的消息層出不窮,不斷地探索也使得俄激光武器系統發展思路越發清晰。
空基激光武器系統加速研發。俄國防部副部長曾在《紅星報》采訪時表示,會盡快將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系統安裝在空中平臺上。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意味著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系統將進一步地縮小自身體積。實際上,空基激光武器系統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81年,蘇聯就以伊爾-76運輸機為實驗平臺進行過相關試驗,由于蘇聯解體,該項目被迫擱置,但空基激光武器系統的相關試驗工作卻并未停止。1977年,蘇聯原子能研究所通過獵鷹梯隊項目研制出其首部高功率激光武器;蘇聯解體后,金剛石-安泰集團繼續獵鷹梯隊項目的相關激光器研究并進行地基試驗;2009年,空基激光武器系統以A-60SE飛機安裝1LK222激光器的形式重新啟動,但由于資金問題,項目在2011年再次中斷,又于2012年恢復。這坎坷的研發歷程為俄激光武器發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試驗經驗。相比陸基平臺,空基激光武器可以擺脫因地球曲率和機動速度帶來的限制,快速抵達作戰區域,并規避各種不良天氣和大氣湍流帶來的負面影響,能更好地發揮激光武器系統的優勢。且空基激光武器系統的小型化研發,使得殲擊機攜帶空基激光武器成為可能,將對“以導彈為主”的空戰方式產生巨大沖擊。
壓制與反制將是主要方向。當前陸基激光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反太空作戰、反無人機作戰以及防空作戰。在反太空作戰中,激光武器系統可以通過致眩、致盲、破壞衛星傳感器或衛星本體及其子系統等方式使其軍事能力癱瘓。在反無人機作戰與防空作戰中,激光武器系統可以通過遠距離致盲精確制導彈藥與無人機的光電傳感器,中距離破壞彈藥整流罩或無人機外形等方式損壞其導引頭和氣動外形,近距離直接破壞其戰斗部提前引爆彈藥等連續多階段過程,實現對低空飛行無人機、航天器、精確制導彈藥的攔截。無論是更換作戰平臺還是繼續提升當前系統的性能,激光武器系統都在其有效作用領域內展現出了遠高于傳統武器系統的高性能與性價比。另外,其對敵太空設施的打擊并不完全破壞其原本飛行與運行姿態,難以被認定為武裝攻擊,而低空反無人機與防空作戰又充滿防御意味,這都使得激光武器系統很難被定性為侵略性武器,如果沿著壓制與反制路線發展,激光武器系統或將擁有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
伊爾-76運輸機
當前陸基激光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反太空作戰、反無人機作戰以及防空作戰
防御武器地位短期或難改變。除了上述作為防御武器進行發展具有一定特殊優勢外,受制于激光技術的發展進程,激光武器系統改變自身作為防御武器地位還需要一定時間。不同于工業激光加工技術,軍用激光武器首先必須保證激光束具備足夠高的能量,還要兼顧便于運載或攜帶、多次發射、利于隱蔽等戰術要求,激光武器發展首先要攻克高能激光器小型化的技術問題。其次,要建立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激光武器的研究人員、維修保養人員、指揮操作人員等,以便形成完備的體系結構,生成規模化戰斗力。最后,要同軍隊發展方向相匹配,就目前俄羅斯的國家政策來看,俄羅斯暫時還未實行擴張型國防政策,在經濟能力還未得到有效提高的情況下,核武器威懾力量仍將是俄羅斯國土安全的主要保障之一。在技術、人才、政策環境的三重作用下,俄激光武器系統在短期內仍舊會主要用作防御手段。
從俄激光武器系統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俄羅斯軍用裝備尤其是新概念武器發展思維的顯著變化。
毀傷目的由目標摧毀向能力剝奪轉變。從佩列斯韋特對衛星的致盲到尋釁者對精確制導彈藥的導引頭破壞,俄激光武器系統正通過類似“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發揮其作戰能力,以較低的代價達成高價值目標。其實在20世紀蘇聯的激光武器研究中,對目標的整體摧毀能力還是研究重點之一,但限于技術條件,主要在激光武器系統的致盲能力上有所突破。在再次開啟的研究工作中,直接摧毀目標不再是追求的核心,而達成對目標某方面能力的剝奪,進而使目標喪失威脅能力,成為了研究核心。相比起整體摧毀目標,使目標喪失威脅能力顯得更加簡單可行,并且更加經濟。
裝備研制從戰略威懾向戰術實用拓展。在新一輪世界范圍的軍事革命中,軍用裝備逐漸呈現出精確化、智能化、無人化等特征,激光武器系統在上述方向上的優異表現,使得其自誕生起就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憑借著速度快、精度高、衰減少、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在戰略防御上,激光武器系統發揮著獨到的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俄羅斯在重啟激光武器系統研究項目后,一邊積極開發諸如佩列斯韋特的高能空天防御型,力求形成超前的戰略威懾能力,一邊研制類似尋釁者這樣可用于低空防御作戰的戰術實用型,擴大戰略級前沿技術對整體作戰能力和戰斗力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道爾系列防空導彈是俄羅斯一款單獨為野戰裝甲部隊打造的系統,具備目標搜索和攻擊等性能
整體布局從全面對抗向以點帶面改變。自2000年以來,俄羅斯的軍事裝備發展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自身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經濟狀況變化,俄羅斯同對手的較量已不再片面追求單一技術的對等甚至是超越,而是更加追求發揮自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敵實行優勢破壞,瞄準敵尖端力量的短板弱項,并尋找可行的破解方法,以此謀求不對稱優勢;二是對己實行優勢放大,主要瞄準自身特長,例如核武器與核作戰能力,大力開發新裝備、發展新力量,達到維護自身安全的目的。通過這樣以點帶面、營造優勢的布局,應對敵方步步緊逼的圍堵與獵殺,并嘗試以軍事建設來實現對自身政治處境的破局與反擊,用局部優勢博取整體轉機,實現軍事對政治的反向影響,盡可能為自身發展營造一個相對健康的氛圍。
由于激光技術的優越性能,激光武器系統被賦予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研究中可以得出結論,俄軍激光武器研究與部署將呈現出戰略防御與戰術進攻并存的搭配局面,逐漸向空基、天基作戰平臺轉移,同時激光器本身將向小型化、實用化方向發展。通過對俄羅斯激光武器系統發展的研究,可以發現俄不對稱競爭戰略已幾乎滲透到各行各業,努力立足自身當前情況與強敵實現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