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勇君 盧普敏 陶武 謝律利 鄧超 蔡潤 鄭細妹
踝部骨折是骨科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截至目前,手術仍然是不穩定性踝部骨折治療的金標準[1]。由于患者對麻醉、手術相關知識認知不足,以及擔憂術中安全、術后疼痛等問題,常在術前出現焦慮綜合征[2,3]。有資料表明,術前焦慮綜合征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患者的內分泌、免疫等相關功能,誘發失眠、食欲不振、血壓增高和心率增快等不良反應,繼發影響麻醉、手術治療效果與轉歸[4,5]。皮內針療法是中醫治療失眠癥的傳統方法,能有效延長睡眠時間、縮短入睡時間,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6,7]。本研究分析了皮內針療法對存在術前焦慮綜合征的踝部骨折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4 月~2022 年1 月于本院預行擇期手術治療的120 例存在術前焦慮綜合征的踝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C 組和N 組,各40 例。實驗方案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 診斷標準 踝部骨折的診斷采用《ERAS 理念下踝關節骨折診療方案優化的專家共識》的診斷標準[8]:①踝關節外傷史;②外傷后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踝關節活動受限;③踝部正側位線片示踝關節骨結構完全性或部分斷裂可明確診斷。
1.3 納入標準 ①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 分級為Ⅰ~Ⅱ級[9];②年齡18~65 歲;③阿姆斯特丹術前焦慮與信息需求量表(Amsterdam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information scale,APAIS)評分>13 分[10];④對本研究方案完全知 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存在椎管內麻醉禁忌者;②耳穴部位存在感染者;③對丙泊酚等藥物存在過敏者;④存在精神類疾病和意識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者;⑤拒絕參加本研究者。
1.5 方法 三組患者均于術前1 d 接受常規的術前訪視,并于訪視時監測血壓與心率,麻醉方式均采用腰麻聯合丙泊酚鎮靜。此外,三組患者的麻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
1.5.1 A 組 術前1 d 訪視時采用皮內針耳穴埋針治療。術者消毒手指后,用酒精常規消毒患者耳部皮膚,用鑷子夾住皮內針(撳針0.22 mm×0.6 mm)針身對準穴位,沿皮膚直刺入皮內,埋貼在患者雙側耳穴之內分泌、神門、心和交感四穴。后每間隔2 h適度按壓撳針處,按壓3~5 min/次,睡前調整按壓時間至10 min,均以患者出現酸脹感并不感到疼痛為準。術后2 h 用酒精常規消毒后,借助鑷子將撳針取下。
1.5.2 C 組 術前1 d 訪視時采用類皮內針(外觀類似掀針的膠布,由撳針公司提供)膠布耳穴敷貼治療。術者消毒手指后,用酒精常規消毒患者耳部皮膚,將類皮內針貼于患者耳穴之內分泌、神門、心和交感四穴,后每間隔2 h 適度按壓膠布處,按壓3~5 min/次,并于睡前適當調整按壓時間至10 min。術后2 h 用酒精常規消毒后,借助鑷子將膠布取下。
1.5.3 N 組 術前僅接受常規訪視,不做埋針和假埋針治療。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6.1 心理狀態 使用APAIS 量表評估三組患者T0、T1 和T2 時刻的心理狀態。該量表包括6 個項目,每個項目計1~5 分,總分為6~3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術前焦慮綜合征越明顯、心理狀態越差[10]。
1.6.2 血壓和心率 記錄T0、T1、T2 時三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
1.6.3 睡眠質量 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對三組患者術前1 d及術后第1、2 天的睡眠質量實施評估,評估項目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效率和睡眠時間等7 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 分,總分為0~21 分,總分≤7 分代表睡眠良好,8~14 分代表睡眠質量一般,≥15 分代表睡眠質量差,總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11]。
1.6.4 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和丙泊酚用量 在麻醉效果達到目標設計鎮靜深度3 級(改良OAA/S 鎮靜評級3 級)時,記錄三組患者的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和丙泊酚用量。
1.6.5 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 記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情況。
1.6.6 飲食情況 根據術后第1、2 天的飲食攝入量和飲食次數進行飲食情況評估,其中日飲食次數為 3 次代表食欲正常,日飲食次數<3 次代表食欲減退,日飲食次數>3 次代表食欲增強。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F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不同時刻的心理狀態比較 T0 時,三組APA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 時,三組APAIS 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 時,A 組、C 組APAIS 評分均低于 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不同時刻的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1 三組不同時刻的心理狀態比較(±s,分)
注:與N 組比較,aP<0.05;與C 組比較,bP<0.05
2.2 三組不同時刻的血壓和心率比較 T0 時,三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 時,三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 時,A 組、C 組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不同時刻的血壓和心率比較(±s)

表2 三組不同時刻的血壓和心率比較(±s)
注:與N 組比較,aP<0.05;與C 組比較,bP<0.05;1 mm Hg=0.133 kPa
2.3 三組手術前后的睡眠質量比較 三組術前1 d及術后第1、2 天的PSQI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C 組術前1 d 及術后第1、2 天的PSQI 評分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手術前后的睡眠質量比較(±s,分)

表3 三組手術前后的睡眠質量比較(±s,分)
注:與N 組比較,aP<0.05;與C 組比較,bP<0.05
2.4 三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和丙泊酚用量比較 三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C 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術中丙泊酚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和丙泊酚用量比較(±s)

表4 三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和丙泊酚用量比較(±s)
注:與N 組比較,aP<0.05;與C 組比較,bP<0.05
2.5 三組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 A 組術后出現惡心1 例(2.50%)、嘔吐0 例;C 組術后出現惡心3 例(7.50%)、嘔吐2 例(5.00%);N 組術后出現惡心10 例(25.00%)、嘔吐9 例(22.50%)。三組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C 組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N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三組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n(%)]
2.6 三組術后飲食情況比較 A 組、C 組術后飲食情況優于N 組,且A 組優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三組術后飲食情況比較[n(%)]
踝關節骨折中60%~70%為單踝骨折,15%~20%為雙踝骨折,7%~12%是三踝骨折。男性與女性的總體骨折率相近,但男性中青年的骨折率更高,而女性中50~70 歲人群的骨折率更高[12]。骨折帶來的疼痛以及患者對手術、麻醉安全的擔心,常常使得患者產生術前焦慮綜合征。手術前焦慮主要的表現為對手術的擔心和恐懼,軀體反應表現為心悸、胸悶、尿頻、腹痛、腹瀉及睡眠障礙等,嚴重的焦慮往往干擾康復的 進程[13]。
中醫認為,焦慮綜合征屬于“郁證”及“怔忡”等情志疾病范疇,通過傳統中醫技術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軀體焦慮和精神焦慮及主觀焦慮[14,15]。既往文獻表明,皮內針療法對于失眠[16]、肩周炎[17]、各類痛癥及慢性疾病[18]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為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且能減少抗焦慮藥物、抗失眠藥物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19,20]。本研究選取了神門、內分泌、心、交感四穴實施耳穴皮內針埋針,針刺神門穴可寧心安神;針刺內分泌穴可改善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刺激,起到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針刺心耳穴可益心安神,通絡止痛;而針刺交感穴能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調節血管收縮和舒張,維持血壓、心率穩定[21,22]。通過合理的取穴及皮內針治療,起到了改善焦慮癥狀、提高睡眠質量、調節血壓平穩、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作用。
本研究觀察結果顯示,T1、T2 時,A 組、C 組APAIS 評分、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于術前常規訪視基礎上開展皮內針埋針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焦慮情緒、降低手術應激。此外,A 組、C 組術前1 d 及術后第1、2 天的PSQI 評分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皮內針技術能進一步改善骨折術前焦慮綜合征患者的睡眠質量,可能是由于耳區分布著頸神經、三叉神經和迷走神經等神經纖維,尤其是三角窩區分布的神門穴與交感穴處分布密集的神經纖維,針刺刺激耳部穴位后,能通過三叉神經和孤束核之間的神經反射通路,對孤束核支配的相關內臟機能進行調理,再經負反饋系統對大腦皮質系統進行有效調節,發揮緩解焦慮和失眠、煩躁、擔憂等相關癥狀[23]。本研究亦發現,A 組、C 組術中鎮靜丙泊酚效應室濃度均低于N 組,且A 組低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穴位刺激有增強鎮靜的作用,但三組術中丙泊酚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與患者的體重、手術時長等影響因素有關,未來可進一步分析和探討。此外,A 組、C 組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N 組,飲食情況優于N 組,且A 組飲食情況優于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皮內針療法不僅能增強術后鎮靜安眠效果,還能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改善患者飲食狀態。
綜上所述,皮內針埋針法治療踝部骨折患者術前焦慮綜合征,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情緒、調節血壓和心率、強化鎮靜作用、減少術中所需丙泊酚的效應室濃度、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且無明顯副作用,易于實施,便于臨床推廣。但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入選樣本量少,觀察結果可能有一定偏倚,后期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觀察,深入探索皮內針療法對術前焦慮綜合征作用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