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 黃信 梁祝年 冼劍英 藍文靜
以往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從20 世紀40 年代開始在早產兒的治療護理中引入高濃度氧氣,大大提高了早產兒的存活率,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孩子失明,這是因為接受過高濃度氧氣治療的低體質量早產兒發生ROP[1]。ROP 是一種發生于早產兒和低出生體質量兒的視網膜血管病變。ROP 一旦發生,病情發展迅速可導致盲目。對于早期發現的患兒可密切觀察,輕癥患兒可自行緩解;病情嚴重的ROP 可選擇激光、玻璃體腔注藥等相應治療措施改善病變[2]。因此規范篩查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預防的關鍵。再者早產兒因其眼部結構發育未完全成熟,相較足月兒更易出現屈光不正、弱視等問題,故本文追蹤廣西早產兒屈光發育情況,分析早產兒屈光狀態的影響因素,為早產兒屈光問題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2 年6 月在本院健康體檢的0~1 歲的80 例早產兒,體檢正常早產兒作為正常組,有ROP 未臨床治療的早產兒作為ROP 組,每組40 例(80 眼)。其中ROP 組根據ROP 病變程度分為輕度13 例、中度15 例、重度12 例。所有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跟蹤隨訪2 年,并收集相關資料作對比。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為0~1 歲。排除標準:①患全身或眼部感染性疾病者;②屈光間質混濁如先天性白內障者;③身體狀況差不能耐受檢查者;④檢查過程中不配合者;⑤眼部外傷或嚴重全身性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
1.3.1 檢查儀器及材料 ①帶狀光檢影鏡(YZ24 系列,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檢測早產兒屈光狀態;②排鏡:用于中和早產兒屈光度,配合帶狀光檢影鏡完成早產兒屈光狀態的檢測;③雙目屈光檢查儀(天津索維):用于早產兒屈光參數的測量;④廣角數碼視網膜成像系統(RetCam3,Clarity Medical Systems,California USA):用于ROP 篩查;⑤0.5%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546)、0.5%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商品名:愛爾凱因,s.a.ALCON-COUVREUR n.v.,注冊證號H20090082),分別用于散瞳以及表面麻醉。
1.3.2 檢查狀態 用0.5%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雙瞳,每隔5~10 min 點1 次,1 滴/次,共5 次,點完5 次 后20 min 后開始檢查[3]。使用0.5 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2 次(問隔5 min),約30 min 后,待瞳孔對光反射消失或瞳孔直徑>6 mm 時進行睫狀肌麻痹下驗光,測量5 次,去掉最高值、最低值后,取平均值。驗光結果記錄形式為:等效球鏡度數=球鏡度數+1/2 柱鏡 度數[4]。
ROP 篩查:先右眼后左眼,用氧氟沙星眼膏氧氟沙星眼膏[商品名:泰利必妥,參天制藥株式會社滋賀工廠(日本)(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分裝),國藥準字J20160051]均勻涂抹眼表,將鏡頭通過輕柔地旋轉檢查視網膜后極部以及周邊部各個象限,觀察視網膜血管發育情況,眼底有無異常改變[5]。檢查完畢,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鏡頭,再用0.9%的生理鹽水棉球擦拭鏡頭,并詳細記錄檢查結果并確定復查間隔時間[6-8]。
1.3.3 基本資料調查 家屬填寫調查問卷,問題包括所有早產兒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出生體質量、母乳喂養時間、光照時間、父母近視情況、ROP 病變程度等,并對上述資料建立檔案。
1.4 觀察指標 分析早產兒屈光狀態的影響因素,比較兩組早產兒隨訪不同時間屈光度與散光度,以及早產兒屈光狀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非正態性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第25 百分位數,第75 百分位數)[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分析 完成2 年隨訪的早產兒80 例 (160 眼),其中男46 例,女34 例;平均年齡(6.59± 0.3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14.71±1.83)kg/m2;出生體質量1.7~4.0 kg,平均出生體質量(2.56±0.47)kg。正常組母乳喂養時間(7.42±5.60)個月;平均光照時間(5.35±0.80)min;父母近視情況:雙方均無近視12 例,僅一方近視17 例,雙方均近視11 例。ROP 組母乳喂養時間(7.38±4.93)個月;平均光照時間(5.25± 0.77)min;父母近視情況:雙方均無近視12 例,僅一方近視16 例,雙方均近視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早產兒屈光狀態比較 不同出生體質量、有無ROP 早產兒等效球鏡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早產兒等效球鏡度的影響因素分析[M(P25,P75),D,80 眼]
2.3 兩組早產兒隨訪不同時間等效球鏡度與散光度比較 ROP 組早產兒隨訪2 年時的等效球鏡度(-1.26±1.52)D、散光度0.33(0.00,0.58)D,與正常組的(-0.10±0.75)、0.17(0.00,0.39)D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隨訪不同時間等效球鏡度與散光度比較[ ±s,M(P25,P75),D]

表2 兩組早產兒隨訪不同時間等效球鏡度與散光度比較[ ±s,M(P25,P75),D]
注:與正常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早產兒屈光狀態比較 ROP 組早產兒的等效球鏡度、散光度以及近視、遠視、正視、散光眼數分別為(-0.05±0.85)D、0.50(0.08,0.67)D、31 眼、48 眼、68 眼、74 眼,正常組為(0.19±0.59)D、0.42(0.08,0.58)D、28 眼、16 眼、58 眼、69 眼。兩組等效球鏡度與遠視占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散光度及近視、正視、散光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屈光狀態比較[ ±s,M(P25,P75),眼]

表3 兩組早產兒屈光狀態比較[ ±s,M(P25,P75),眼]
注:與正常組比較,aP<0.05
早產兒因提前出生,眼球發育尚未成熟,顯著提高屈光不正的可能性,即使未出現ROP,也比正常足月兒更易發生明顯的屈光不正,且更易發展成弱視。國內外已有不少文獻研究容易影響早產兒屈光發育的關鍵因素,目前出生體質量、胎齡、ROP 及ROP 的治療被認為與近視的發生有關。對于有屈光不正臨床危險因素的早產兒,更應及早開展視力檢查,關注屈光狀態的發展,密切隨訪驗光[9-13]。
早產兒更加容易發生屈光不正,并且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屈光狀態差異是有相應屈光系統參數差異可以解釋的[14-17]。出生體質量、有無ROP 等都是影響屈光狀態的因素。但現有關于早產兒屈光狀態的研究主要針對患有ROP 的早產兒及早產兒兒童時期,對于正常早產兒、有ROP 病變未需臨床治療的早產兒生后最早期的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國內。所以本研究目的是為了更加詳細地探討正常早產兒、有ROP 病變未需臨床治療的早產兒出生后最早期的屈光狀態、眼球發育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通過進一步了解正常早產兒生后早期的屈光發育情況,幫助臨床醫生評估早產兒的屈光狀態是否正常,及早發現異常的屈光,防止弱視發生。
隨機選取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0~1 歲早產兒跟蹤隨訪2 年,收集相關資料并作對比。結果表明:早產兒的出生體質量及有無ROP 均為影響等效球鏡度相關因素。ROP 組早產兒隨訪2 年時的等效球鏡度為(-1.26±1.52)D、散光度為0.33(0,0.58)D,與正常組的(-0.10±0.75)、0.17(0,0.39)D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OP 組早產兒的等效球鏡度、散光度以及近視、遠視、正視、散光眼數分別為(-0.05± 0.85)D、0.50(0.08,0.67)D、31 眼、48 眼、68 眼、74 眼,正常組為(0.19±0.59)D、0.42(0.08,0.58)D、28 眼、16 眼、58 眼、69 眼。兩組等效球鏡度與遠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散光度及近視、正視、散光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
早產兒的屈光發育同足月兒一樣,是一個早期向遠視發展,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正視化的過程,而早產兒更加容易近視。除ROP 變外,出生體質量、胎齡對屈光狀態有一定的影響,且出生體質量對屈光的影響更大,出生體質量越輕,胎齡越小的早產兒越容易發展成近視[18-20]。
綜上所述,因為早產兒屈光的特殊性,更應加強對早產兒屈光的關注,盡早進行屈光狀態的檢測,對影響正常視功能發育的異常屈光進行早期干預,尤其對低出生體質量、低胎齡的早產兒進行嚴密的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