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375)
采用科學、操作性強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讓體育學業質量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建立“以評價促發展”的新生態。本研究運用課堂運動智能監測系統,通過佩戴智能運動手環,結合學生個人身體素質情況對其參與課堂的有效鍛煉時間的運動負荷、練習密度、運動能耗、運動步數進行數據分析和梳理,運用數據監測檢驗“學練賽評”一體化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設置,對標新課標課堂運動負荷設置要求,分析體育課對學生運動刺激的反應。檢驗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以期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富有邏輯性、系統性和銜接性。教師也可根據各學段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多元化教學模式和多樣化組織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強體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
1.研究對象:以一節體育與健康《水平四》九年級雙腳交替競速跳繩教學展示課例為例,授課對象為九年級行政班學生42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19人。
2.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以“教會、勤練、常賽”“學練賽評一體化”“智能體育體系”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文件資料,分析這些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2)案例研究法。以一節40分鐘體育與健康《水平四》九年級雙腳交替競速跳繩教學為例,42名學生佩戴運動手環,運用數據監測檢驗“學練賽評”一體化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3)監測方法。信息化運動負荷監測系統現場監測體育課所有上課學生,學生自行佩戴電子臂帶,并自己檢測臂帶運行效果。實時采集體育課堂各結構數據:開始、準備、基本和結束四個部分的運動負荷數據。監測工作由工作人員統一操作,熟悉掌握監測方法和程序,保障監測工作有序順利開展。(4)監測運動負荷指標。通過智能設備數據采集,對樣本課例學生個人和團體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運動時長、運動密度、中強度時長、高強度時長、運動能耗、運動步數等九項運動負荷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授課教師課前運動負荷預設,選擇體育課基本部分平均心率≥140次/分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計算方法及評價標準如下:學生在體育課基本部分的平均心率為140-160/分,表明運動負荷適宜;心率≥140次/分持續時間達到25-30分鐘為運動負荷適宜。
1.樣本課例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樣本課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幫助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通過積極主動的“學”來獲得對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在“練”的過程中熟悉技術,進而在不同“賽”的情境中提高技能,通過“評”,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形成核心素養。采用“自主、協同”的學習模式,以生為本,通過不同形式分組,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技能加體能組合練習,創設不同的情境進行教學比賽。融入思政教育,滲透紅色精神。以電影《長津湖》中抗美援朝英雄為榜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勵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精神,達到“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價值。
(2)學習目標、內容及重難點。學習目標:提高學生雙腳交替跳繩技術,熟練應用技術在不同的情境積極參與競賽;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鍛煉習慣,發展靈敏、協調、力量、耐力等素質,提高心肺功能;培養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勇于挑戰的意志品質,增強團結合作意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學習內容:雙腳交替競速跳繩、綜合體能練習。教學重點:低頭團身、蹬抬腿積極、手腕快速抖動。教學難點:身體協調配合。
(3)教學設計流程。按照廣州市義務教育《水平四》課堂教學結構要求:集中(布置本節課學習目標和內容及要求)→體能動態熱身—運動技能學習—8分鐘體能(力量、耐力)練習—拉伸放松→小結,下課。具體見圖1。

圖1 樣本課例教學設計流程圖
(4)運動負荷預設。運動負荷預設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每節課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50%,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
2.“學練賽評”一體化樣本課例課堂觀測結果分析
(1)學生運動強度、密度達成情況分析。樣本課例學生監測運動密度目標值為群體練習密度75%以上,個體練習密度50%以上。全班42人全部達標,達標率100%。監測運動強度目標平均心率為140次∕分,全班42人,40人完成,完成率95%。其中平均心率120-140次∕分5人,占比11.91%,平均心率140次∕分以上15人,占比35.70%,平均心率160次∕分以上22人,占比52.30%。本節課教學設計平均心率預計140±5次/分,群體運動密度75%以上,個體運動密度50%以上,數據監測顯示學生平均心率完成率為95%,2人未達預設目標、運動密度達到教學設計預期目標。
(2)課堂教學環節運動心率曲線分析。本次監測一節40分鐘體育與健康《水平四》九年級雙腳交替競速跳繩課例,從運動曲線圖顯示全班42位學生基礎平均心率102次∕分,運動平均心率達161次∕分。其中11-29分鐘技能“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環節學生平均心率達166次/分,30-37分鐘分鐘專項體能練習平均心率177次/分。從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運動時長、平均心率、最高心率顯示,采用“學練賽評”有機結合,能引導學生在充分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8分鐘運動技能+體能練習出現平均心率最高峰,說明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能讓學生在對抗練習、展示、比賽真實、復雜的運動中獲得運動體驗和知識。增強運動強度、密度,提高心肺功能。(見圖2、表1)

圖2 樣本課例運動心率曲線圖

表1 樣本課例教學環節運動負荷分析
(3)樣本課例運動能耗分析。每隔5分鐘測試一次學生運動能耗,總計8次,平均能耗為98.5千卡,其中平均能耗柱狀圖顯示,運動能耗消耗比較高的區域出現在動態熱身,“學練賽評”技能教學,專項體能練習環節。這幾個環節也是學生運動心率曲線圖高峰期,學生運動強度、練習密度比較大的時間段。說明課堂運動強度、運動密度越大學生的運動能耗越大(見圖3)。

圖3 運動能耗趨勢分析圖
(4)樣本課例九大指標平均數值分析。通過分析所有樣本學生的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運動時長、運動密度、中強度時長、高強度時長、運動能耗、運動步數等指標的平均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驗證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為體育與鍵康課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實施效果、授導行為等提供參考依據。從平均最高心率數據指標看,男生女生低于200次/分,處于正常閾值范圍,保證了學生承受練習的安全。平均心率真實的反映了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態度,體育課的練習強度,學生心肺功能的變化。從男女生平均心率數據顯示,男生平均心率156次/分,女生166次/分,說明本節課運動強度對女生來講比較大。從男女生運動步數,總體運動時長,高中等強度運動時長分析說明整節課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運動密度要求(見表4)。

表4 樣本課例學生運動九大指標平均數值
1.結論
(1)智能設備輔助觀測數據顯示,“學練賽評”一體化課堂教學能引導學生充分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形成豐富的運動體驗。(2)采用智能設備輔助觀測“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方略,能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鍛煉習慣,結合自身素質合理安排、調控運動強度、練習密度。(3)采用智能設備輔助觀測“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方略,給一線體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過程,科學預設運動負荷,使課堂教學更加科學規范、系統有效提供實證參考。
2.建議
(1)教師要把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內涵要求,使其成為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改變單一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術的現狀,從綜合育人、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高度和體育課程一體化的思路,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過程與結果,有效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目標的達成。(2)教師加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實時和精準的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采集數據,并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及時反饋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記錄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和運動負荷,精準分析和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采用科學、操作性強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讓體育學業質量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建立“以評價促發展”的新生態。(3)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使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和比賽等真實、復雜的運動情景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