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娜
(蘇州科技大學 教務處,江蘇 蘇州 215009)
新公共管理是針對傳統管理理論提出的有別于傳統管理理論的自由化、市場化理論。這一管理模式有著濃重的效益導向要求,如歐文·修斯在《公共管理導論》中所言,新公共管理的內涵是具有靈活的組織、人事、任期和條件,采用量化評估指標體系監督,以最大程度上的市場化、自由化手段完成去行政化的職能。既然是市場導向、效率導向,那么自然而然的,服務意識便是其標榜的重要管理理念,這標志著公共管理將從制約型轉變為服務型。[1]
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強調靈活性與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互惠,是其增強管理的主要思路。同時,強調管理的專業化,聘請職業管理人(經理人)能夠使得管理更趨科學內涵;強調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場域的關系轉換,即公共部門的管理要處理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還要處理好管理者內部部門之間的關系。[2]概而述之,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五個核心特征是:建立多元結構的行政主體、扁平化的組織形態、靈活的人事聘用制度、專業化的行政管理者、強調行政的社會職能。新公共管理理論出于馬克思·韋伯的“系統論”管理思維,與福柯和泰勒的管理科學原則不同,其更為強調在全局概念下組建一個自運行的行政管理系統,同時這個系統可以有效發揮執行人的個人才智。相較于傳統的科層結構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論更為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多樣性、互補性、系統性、協調性特征。表現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增加教學管理的行政效率;表現在教學方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架構,使得教學管理更為人本化。
公共管理視域下,市場中的產品分為公共產品與私有產品,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薩繆爾森研究表明,社會成員使用公共產品并不影響其他成員使用公共產品,任何人都可以免費消費公共產品。高等教育資源雖具有稀缺性,但高等教育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所以,高校中存在的公共產品符合公共管理理念,在公共視角下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符合高等教育性質。[3]在公共管理視角下,可將高校看作公共組織,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則為公共服務,其產生的公共產品面向社會成員,并且可供任何人使用、消費。
1.重構教學管理組織
教學管理組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具有多層次、多目標和組織活動開展的多序列性特征。因此,教學管理組織重構應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構建學習型組織作為構建教學管理組織的目標。學習型組織具有扁平化、柔性化、網絡化與開放性等特征,可使教學管理工作具有較強應變性、可靠性與有效性。高校在構建學習型組織中應立足教職工自愿的基礎上,結合教職工個人成長對組織成功的價值,創設能夠鼓勵教職工發展的組織環境,并推動教職工樹立勇于超越自我的意識,引導其不斷調整、完善自我。在此過程中,高校應鼓勵組織成員主動表達自身意愿與想法,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學習型組織中。教師是開展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主體,可為推動教學改革工作注入新動能,因此,高校還應依托學習型組織定期組織集體學習活動,為教師創設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的環境,使教師成為教學管理中真正的學習者與研究者。第二,構建網絡化結構體系。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構建網絡化結構體系帶來了新機遇,高校應依托組織溝通網絡將新知識在組織內部迅速傳播,使知識共享,同時使規范的組織行為成為常態,并在組織內部推廣新的行為準則與行為方式。為避免使管理層直接依托權力向下屬部門分配任務,應通過整合、分析、傳播組織信息與知識的方式開展網絡化管理,提高教學管理效率。
2.面向教學管理者開展培訓工作
第一,鼓勵教學管理人員主動提高自身學歷,并在學習時間與學習經費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第二,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培訓。對于崗前培訓,深化培訓內容,使其包括教育理論知識、管理學知識、公共管理理論與心理學知識等,可采用專題討論、組織教學管理人員進行案例分析、開展實操訓練、與同類院校攜手舉辦交流會、舉辦專題講座等培訓形式,進一步拓寬教學管理人員知識面,幫助其構建完整、全面的管理知識體系,為其在工作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夯實基礎,使其入職后能快速融入工作崗位。對于高層管理者,可組織其到同類一流高校參觀學習,使其了解國內外最新教學管理理念以及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新趨勢,拓寬管理視野,強化管理能力與洞察力。對于中層管理者,可采用內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國內專家開展專題講座,使其系統了解高等教育發展歷史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等內容,全面提升中層管理者任務執行能力與領導能力,確保教學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對于基層管理者,應通過內培與自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工作,充分開發、利用網絡培訓平臺,鼓勵基層管理者利用業余時間自覺主動學習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等內容,強化基層管理者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第三,舉辦年度教學管理研討會,根據高校教學改革方向與實際情況確定研討會主題,及時更新教學管理理念與開展方式,確保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第四,舉辦專項能力提升培訓,提升教學管理人員運用現代化辦公手段的能力與人際溝通人力。
3.權力重心下移
適當分散權力,使各利益群體都擁有一定權力,有助于確保教學管理民主化與決策科學化。第一,構建隸屬校長領導的教學管理決策咨詢機構,以及研究新時代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機構。第二,在決策過程中注重教職工與學生的參與。決策者可依托教學管理決策咨詢機構與教職工、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引導其為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檢查、師資培訓等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第三,注重協調教學管理人員上、下級以及其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發生爭論時應采用前述主體討論的方法解決問題,切實落實民主管理理念,使高校基層能盡快適應全新教學管理工作,并為自身發展尋求動力。
4.結合思政教育展開工作
第一,豐富思政教育內容。高校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思政教育內容針對性與影響力,并根據公共管理理念不斷調整思政教育內容,為教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筑牢根基。第二,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高校應提高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收集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提高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強化思政教育實效性,為優化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夯實基礎。[5]第三,創新思政教育開展路徑。推動教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結合首先應提高對公共管理價值的認同感,結合公共管理理念與線上教學經驗開展線上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為高效開展相關教學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同時,線上教學還可確保教師能夠及時、全面了解學生思想變化情況與實際學習情況,為優化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堅實保障,為教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結合夯實基礎。
5.構建服務對象充分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
(1)建立校務信息公開系統。首先,教學管理部門應確保信息公開、透明,依托校報、學校官方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等公布教學管理各種規章制度、服務信息、辦事流程等,幫助學生第一時間掌握自身需要的信息。其次,有效應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推動教學管理工作科學化、信息化與規范化發展。積極建立教學管理電子檔案,分類整合各類文件資料;建立學生成績管理系統,高效開展學生成績管理、分析、存檔等工作。
(2)引入第三方監督。第三方監督的意義是學生參與到教學管理工作監督評價中對教學管理起到督促作用,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起到優化作用。一方面,構建完善的學生監督體系,拓寬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渠道,保障學生的監督權。在制定學生管理規范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決策時應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廣泛征集學生建議,適當采納合理部分,對無法采納的部分應予以說明理由,爭取學生理解。另一方面,確保學生反饋渠道的便利與暢通,允許學生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反饋信息,確保學生反饋意見能夠得以傳達,構建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監督一體化的教學管理新格局。此外,還應形成開放性學校管理體系,使學生家長能夠參與到教學管理相關決策中。為此,高校應積極組建常態化機構執行監督職權,有效引導高校教學管理實現民主化。
教學管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高校的發展。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與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應把握改革黃金期,認識到立足公共管理視角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根據本校實際發展情況有選擇地借鑒公共管理理念,通過重構教學管理組織、面向教學管理人員開展培訓工作等策略開展教學管理,并以權力重心下移、將教育管理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構建服務對象充分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等方式深化教學管理,提升高校各級教學管理水平,強化高校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