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婷
(昆明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網絡“泛娛樂化”所催動的“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思潮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也沖擊著高校思政課教學。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于學理性較強的思政課感到無趣無用,在思政課上以手機度日;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為了增加學生的“抬頭率”一味迎合大學生的“泛娛樂化”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引用網絡用語,運用過多形式教學,使得教學內容淡化,甚至對于理論性的內容“避而不談”,授課形式大于內容。本文在不降低思政課的深刻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探求有效融合新媒體與思政課教學來抵制錯誤的社會思潮,占領主流意識形態高地,打造思政課的堅實堡壘,實現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守正創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而網絡“泛娛樂化”所呈現的“感官刺激”以及對大學偏好的“精準定位”,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當前的大學生都是“Z時代”人群,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智能手機產品等影響比較大。隨著全媒體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越來越依靠網絡,這也不斷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責任擔當。“泛娛樂化”傾向主要表現為:
第一,網絡“泛娛樂化”正不斷侵蝕大學生的話語體系及價值認知。例如,通過一些現實事件或者網絡劇情衍生出來的“化糞池警告”“約你去爬山”“家暴妝”等網絡熱詞被部分大學生追隨,這表現出大學生嚴重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法制的敬畏,喪失了自我辨識能力。同時,部分大學生對一些嚴肅理性的話題避而不談,反而更多的關注“吐槽經典”“惡搞英雄”“戲說歷史”這樣的畸形網絡文化中,認為“萬事皆可娛樂”。網絡“泛娛樂化”正在解構大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使其陷入精神空洞、價值迷失的危機中。
第二,網絡“泛娛樂化”正不斷固化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例如,“抖音”“快手”等App的大量出現,這類軟件采用大數據精準算法不斷定位大學生的“偏好”使部分大學生只愿意接受不需要怎么動腦思考的視頻和圖片,而對于一些需要動腦思考和理解的文字望而卻步。所謂“抖音五分鐘,人間三小時”,更是部分大學生在這些APP中消耗生命的真實寫照。有些身處網絡社交、娛樂平臺的大學生,在只接受“被定制”的娛樂內容,跟隨一些網絡“大V”的說法和言論的過程中慢慢的失去了自己的辨別判斷能力。
第三,網絡“泛娛樂化”正不斷弱化大學生的責任擔當。網絡“泛娛樂化”的發展滋生出更多游戲主播、短視頻主播等“職業”,不斷影響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同時在“泛娛樂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更多關注于娛樂新聞、明星動態,對國家時政要聞視而不見,甚至覺得與自己無關,沉迷于個人的嘻哈中,由此滋生出“佛系”“躺平”“什么都無所謂”的消極心態,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社會和國家大事漠不關心,逐漸淡化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感。
思政課是一門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結合的學科,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2]但是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老師深陷于如何平衡課堂上學生對娛樂的需求和講清艱澀難懂的理論意蘊的困境。
第一,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抬頭率”有意淡化課程中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更多的去講故事性的東西。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吸引力,弱化黨史、國史的內容,把課上成了“秘聞野史”“故事會”;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更多圍繞領導人的生活、人物關系展開;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這門課中弱化理想信念教育,更多講授“心靈雞湯”等內容。第二,有些教師在講授課程時采用偏娛樂性、碎片化的案例解釋,忽略課程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課程的經典案例避而不談而是引用網絡案例迎合學生“口味”。第三,有些教師授課時經常安排學生講,而學生更多選擇“娛樂性”的東西進行講授。教師課前沒有審閱學生所講的內容,學生講完后教師很難將學生分享的內容拉到課本中,使學生感官上認為思政課就是“新聞分享課”,喪失了課程底色。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思政教學課堂中也在不斷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具體教學實踐來看,也存在著部分思政課教師過度依賴教學設備,不再靠豐富的學術功底和個人魅力來吸引學生,而是簡單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完成教學。一是部分老師自身沒有理解透徹學理性的內容轉而使用視頻代替講授,讓學生從心里失去對教師的尊重和敬畏;二是部分教師用PPT代替課本內容,對知識點只是“一念而過”,造成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只需要照著PPT內容念,戲稱思政課就是一門“水課”;三是部分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長時間運用“彈幕”“手機答題”等方式,這樣雖然可以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但是對學理性較強的思政課來說很容易讓學生陷入碎片化學習中,缺乏思想引領。
網絡時代改變了傳統的“慢學習”“慢閱讀”“慢成長”的特點,互聯網使碎片化信息獲取更加容易,可視化程度高,娛樂性強,更易與高校教育工作者爭奪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專注力。網絡“泛娛樂化”對高校思政課的影響不僅有大環境原因、也存在教育的主體、客體的因素。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在道德審美、價值取向、意識形態傾向等方面極容易在復雜環境中產生偏差。一是大學生在“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裹挾下缺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以網絡風向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二是大學生看到“網紅職業”的興起,大學生極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認為可以不踏實奮斗就能“一夜暴富”;三是在娛樂化、商業化的沖擊下再加上大學生更多強調“自我”的感受,極易出現文化認同的削弱,即只關注自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在網絡環境下,部分教師為了迎合大學生的喜好,同時也受高校評教機制的影響,一是把備課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挖機學生感興趣、當前學生關注的、博眼球的案例上,備課時加入大量的網絡用語尋求學生的認同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的學理性和政治性;二是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大量使用“彈幕”功能,學生在“彈幕”上獻花、發言、點贊等,這在一定程度打破了思政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思政課是一門既有學術屬性又有政治屬性的學科。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引導大學生將學習過程內化為思想政治素養、外化為行為的過程。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文件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看出思政課本身就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在部分學生眼中認為思政課是枯燥、“理論無用”的學科,課程本身的難度導致理論功底相對較弱的教師很難去把握教學貼近學生和理論知識有效傳播的平衡。
面對網絡“泛娛樂化”的沖擊,思政課教師更加要把握“內容為王”,堅定理論教育主陣地;堅守“課程底色”,自覺提高理論修養;實現“自我革新”,理性運用教學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以及大學生的“泛娛樂化”傾向,思政課教師更應該站好主陣地,堅守“內容為王”,做好守正創新。一是思政課教師要把道理講深,強化學理支撐。高校思政課作為一門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門課程,教師對內容的講授不能“蜻蜓點水”,更不能為了迎合學生對理論的講述“淺嘗輒止”。教師可以對網絡上的“趣事”“段子”加以利用,但是教師應當認識到思政課最終要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要依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立足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用科學系統的理論邏輯讓學生“知之深切、行之自覺”。二是思政課教師要把道理講透,回應學生關切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把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相結合,將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主動回應學生在網絡社交中關心的“爆點”“熱點”問題,科學的引導大學生辯證的看待網絡“泛娛樂化”問題;同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遇到的問題,在答疑解惑中真正實現師生互動。三是思政課教師要把道理講活,在守正中實現創新。思政課教師如果只是講文件就會失去溫度,使學生難以理解;如果教學中娛樂因素過多又會削弱思政課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思政課教師應通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生動具體的縱橫比較,引導學生以大歷史觀的角度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應善于運用身邊的鮮活資源,在脫貧攻堅戰中、在抗擊疫情中、在北京冬奧會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盵4]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排頭軍,肩負著鑄魂育人的使命和擔當。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自覺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一是要在閱讀原著,深鉆細研上下功夫。思政課教師應把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當作一種理論自覺,原原本本的學,反反復復的學,深入領會理論特色和內在要求,深入學習其中蘊含的重要觀點、重大判斷和重大舉措。二是要在融會貫通上花精力。思政課教師要自覺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深刻領會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把握整體的科學內涵、形成發展、主要內容、歷史意義、指導地位,緊密結合新時代、新實踐,把自己擺進去,把學生擺進去,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三是要具有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思政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在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上,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的實踐上,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上,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影響和改變著思想信息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思政課的守正創新也不意味著“故步自封”,只注重內容而忽視新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第一,教師應在教學手段上注重從“灌輸式”向“引導式”轉變。教學方法應當從單一的老師“教”轉變到學生“學”,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通過課堂討論、案例解析、主題分享、小組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有所啟發。第二,教師要找到自媒體教學手段和理論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教師應合理運用和分配教學手段。在討論問題時可以采用“彈幕發送”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力,在分析問題時就要把學生的關注力放到學理性上,真正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第三,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教師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導性。教學手段不可多用也不能不用。一方面,思政課中應確保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在教學手段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積極學習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教學內容的“新賦能”,實現新媒體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在把控好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的前提下合理運用教學手段,確保教學內容思想性的同時提高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