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丹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勞動教育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學校勞動教育工作。2020年3月至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從國家層面強調:“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開展平時表現評價和學段綜合評價。”[1]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推動了勞動教育的開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也隨之改變。在習近平“勞動觀”引領下,構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相關理論、政策,克服傳統評價方式單一、片面等缺點,建立更加科學、客觀、系統的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1.目標原則
新時期高校勞動教育評價必須以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滿足人才成長的內在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筆者建議,學校應參考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考慮學校特色、專業特點的基礎上精準定位高校勞動教育培養目標。當然在確定總的勞動教育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還可以將該目標進一步細分。
2.科學原則
勞動教育評價是一個復雜的三維過程。高校在構建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必須真正理解勞動教育的科學意義,遵循“三因”理念,即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應依照教育教學規律、學生心理和智力發展規律,在遵循《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制定評價體系。同時,高校應當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及時進行完善。
3.即時性原則
即時性評價是勞動教育教學重要的評價原則,該原則強調及時性。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給予學生認可和指導建議,精準捕獲勞動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育人效果。教師應運用各種評價方式、即時記錄學生狀態,包括做出增值性評價等,從而落實勞動教育的目的。
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指標可以依據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對象的不同分為三級量化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學生勞動素養和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
1.一級量化指標:學生勞動素養
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大學生勞動素養,因此它是最重要的一級指標。筆者經過調研分析認為在學生勞動素養考核層面,又可以細化為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知識技能、勞動實踐、勞動習慣五個二級指標。
(1)勞動價值觀。勞動價值觀是勞動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有一些人不尊重勞動者、不愿意勞動,有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勞動價值觀扭曲,缺乏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勞動評價體系通過考核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可檢驗高校勞動教育是否實現助力大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目標。
(2)勞動精神。勞動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育青年學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因此勞動精神也是評價內容之一。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應當特別重視培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3)勞動知識和技能。勞動知識與技能包括專業性的勞動知識技能和日常性勞動知識技能。扎實的勞動知識基礎、高超的勞動技能是學生良好勞動素養的重要表征。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推進勞動教育工作就要培育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鍛造更多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因此,勞動知識和技能也是重要的勞動教育評價內容。
(4)勞動實踐。大學生勞動實踐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性勞動和志愿服務勞動等。大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態度等具體表現情況都是大學生勞動素養的體現。
(5)勞動習慣。勞動習慣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例如,遵守勞動秩序、珍惜勞動成果、講究勞動效率等。勞動習慣也應當是高校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內容。
2.一級量化指標: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
在推進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發揮了主導引領作用是勞動教育的設計和實施者。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是勞動教育評價必不可少的指標。因此,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也可列為一級指標,其中又具體分為三個二級指標:
(1)教師勞動教育理念。教師勞動教育理念包括教師對于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及重大意義的認識程度,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掌握情況。
(2)教師勞動教育教學能力。教師勞動教育教學能力包括了勞動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囊括了勞動教育教育教學理念、勞動教育教學模式、勞動教育教學策略、勞動教育教學實施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的設計、組織及實施能力。
(3)教師勞動素養。教師良好的勞動素養應是一名合格的勞動教育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師的勞動素養包括: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等。這也是考核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的重要內容。
考慮到學生勞動素養是勞動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最終成果體現,筆者建議,學生勞動素養考核在一級指標中權重為60%。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引領者,其作用的發揮鍵在于勞動教育教師的能力,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在一級指標考核中占40%。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具體權重分布如下。
1.學生勞動素養指標的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考核權重
在學生勞動素養的二級指標考核方面,筆者建議勞動價值觀占比20%,勞動情感占比10%,勞動精神、勞模工匠精神方面考核占比25%。勞動實踐與習慣這一指標占比25%,勞動知識技能方面占比20%。
細化至三級指標,考核權重分別為:(1)關于勞動、勞動價值的認知和取向指標占比15%;(2)對待勞動的態度指標占比5%;(3)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度指標占比5%;(4)忍耐力毅力指標占比5%;(5)創造能力占比5%;(6)愛崗敬業等勞動精神、勞模工匠精神占比20%;(7)參與日常生活勞動實踐的量與質指標占比8%;(8)參與生產勞動實踐的量與質指標占比8%;(9)參與志愿服務勞動實踐的量與質指標占比8%;(10)勞動習慣指標占比3%;(11)日常生活勞動的知識與技能指標占比6%;(12)生產勞動的知識與技能指標占比6%;(13)志愿服務勞動的知識與技能指標占比6%。
2.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指標的二級指標考核權重
基于對教師勞動教育教學素養指標的各項二級指標的重要程度考慮,建議教師勞動素養考核占比40%,教師勞動教育理念考核占比30%,教師勞動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占比30%。
在構建勞動教育評價機制過程中除了靈活運用以上評價指標之外,建議用四化考核理念(量化、多元化、全程化、立體化)、五大考核主體(學生自我評價、學校考核、家庭考核、用人單位考核、他人評價)構建科學評價機制,同時更引入增值評價,長期觀測學生勞動養成情況,令評價考核更客觀、公平與完善,將勞動育人真正落地。
增值評價是在以教育目標實現程度為核心的“泰勒原理”基礎上創新開發運用的一種新型評價方式。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特別指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2]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充分認可、重視增值評價的運用。目前部分高校已開始探索如何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中運用增值評價。
作為一種新型評價方式,增值評價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評價方式,而是對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進和完善。傳統評價方式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其中考試分數就是一種簡潔而實用的典型傳統評價方式。增值評價則突破了“分數決定成效”的局限,具有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雙重性質;同時它尤為關注學生過程性的成長變化、注重教師的個人發展,及時而又全面評估學校勞動教育的成效。根據“個體關照”理論,我們將增值評價融入多維綜合性評價中,突破以往只“關注最終學習效果”限制,關注每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中應引入增值評價以真正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去施行:第一,精準設置觀測點和觀測維度。高校可以結合教育學、管理學等相關評價理論、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再依據勞動教育考核內容、考核指標,設置觀測點,全面客觀記錄學生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同時進行縱橫對比數據,觀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教育成效變化過程,觀察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調整完善勞動教育教學方案。高校可以建立綜合素質檔案,將學生勞動教育考核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第二,充分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由于增值評價過程比較具有公平性,而統計模型多元復雜,因此學校需要借助大數據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平臺對學生數據進行統計。高校還可以專門設計開發勞動教育增值評價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去高效解決數據計算比對等問題。第三,彌補增值模型的現有缺陷。增值模型是增值評價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器”。經調研發現,我國相關增值模型的應用已經從簡單回歸模型轉向多層模型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針對評價制度模型的不足,學者楊志明等人提出了三種解決思路:開發學生發展量表、提升學生進步的天花板高度以及開拓學生的橫向發展空間,以期能夠彌補現有增值模型的缺陷,更好的促進評價公平。[3]這三種思路有助于高校完善增值模型。第四,運用函數推算。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結合觀測點的測試成績運用函數來計算學生的課內增長,設置比例,最后計算學生的增值量。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作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主陣地,高校必然要縱深推進勞動教育工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勞動教育評價模塊需要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專業特色、學生學習發展等情況,抓住大學生勞動教育需求,精準定位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巧妙引入增值評價,從而真正激發大學生勞動內驅力,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