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 梅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年來,大數據及其應用研究逐漸成為熱點話題,由最初的研究焦點多集中于商業、政務及醫療健康等領域,逐漸向更多的領域發展。高校面對多元化、開放性、發展性的新型教育教學時代環境,應合理利用大數據,為高校提供全新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推動高校教育再上新階段。
1.創新高校教育方式
首先,大數據改變了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往高校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及不能靈活應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現意外變化的情況。而在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下,高校可以自如地對學生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并將其與學生具體情況相關聯,從而高效完成教育管理工作,以此實現創新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其次,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傳統高校教育管理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教育管理工作以班主任、輔導員、學生組織和班干部為主,學生本人地位得不到彰顯。大數據在高校的綜合應用,重新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自己切實相關的高校教育管理事務中,提升自我管理意識,增進自我認知能力,同時帶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提升。
2.深化高校智慧校園建設
在信息化、數字化、知識化爆炸式發展的時代,面對信息狂潮的席卷,青少年群體往往表現得無所適從,高校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健康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工作。由此,根據大數據技術的進步,可以幫助高校工作者與學生實時互動,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智慧校園建設也得以深入發展。一方面,高校通過大數據,可以科學地整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關數據,調節各個部門之間的資源,與各種教育管理載體深度結合、高效互動。這種互動打破了時空限制,完成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現實與虛擬的跨越,使教育管理范圍延伸、覆蓋面得以擴展,形成教育管理一體化育人格局。[1]另一方面,依托大數據技術,高校工作者可以對教育管理相關信息加以系統化分析,主動了解學生真實訴求,利用大數據優勢,分析學生學習差異化原因,針對學生具體學習動態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情況的教育管理方案,讓教育管理工作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1.目標規劃不合理
由于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專斷和落后的情況,少有下級成員參與討論制定,且過度追求部門考核指標,所以,高校在制定教育管理規劃時常常忽略自身管理能力水平和協同合作需求,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被瓜分成各種紛繁復雜的瑣碎工作,無故增添大量問題處理環節,以至于出現目標模糊不清、權責分配不當等情形,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口號大于行動,遠、中、短期目標不能有效銜接,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這樣便造成了一種現象,即制定管理目標時期望值越來越高,而最終達成的實際效果卻越來越低,失去目標應有的導向作用。
2.缺乏數據管理標準
當前大數據平臺建設已然成為高校現在和未來發展的首要環節,高校也已經對自身教育管理信息平臺加大了建設力度,但是,隨著數據收集越來越多,信息越來越深入,使用人群越來越復雜,當前高校教育管理所使用的大數據信息采集制度和安全維護措施開始引起廣泛關注,數據運營和管理問題也被提上日程。如被采集者的信息究竟有哪些,學生是否清晰知曉高校對自己信息采集的程度;信息儲存期限,以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高校如何保證學生信息會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等重點問題。因此,高校應制定完善的標準,集中解決教育數據管理問題,切不可盲目回避學生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丟失大數據信息安全界定主權。
3.共享機制缺位
從目前高校管理大數據使用現狀來看,高校教育管理大數據體量逐年上升,基礎設計建設也越發完善,但仍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這是因為各高校大數據管理系統大多獨立存在,甚至同一高校中的各部門、各院系都有自己獨立的數據庫。每一部門各自為營,使用軟件和系統標準不一。由于各高校和部門之間找不到利益合作點,甚至有寧可荒廢無用也絕不開放共享的思維方式,使得不同高校和部門數據無法共享互用,大量數據得不到科學規劃、整合,也就無法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合力不足,使得大數據成為一種無意義的數字符號,從而導致大量數據信息資源和運營維護資源浪費。[2]
1.大數據教育管理應堅持的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大數據教育管理,平臺是基礎建設,但平臺的物理設施建設、平臺運營維護,甚至平臺首要服務對象都是實際意義上的人。因此,高校大數據教育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就要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高校教育者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維護其基本自尊和隱私,凸顯出人文價值,不盲目追求數據信息,避免出現“大數據主義”現象。
(2)揚長避短的原則。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高校利用大數據的實時性、交互性等特征,可以增加民主、自由、平等的學習和科研氛圍,構建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另一方面,因為其大量、高速、多樣、真實等特點,難免會遭受信息泄露,從而使個人甚至集體隱私受到非法侵害。所以,高校應多加利用大數據預警、分析等先進性功能,了解教育管理動態信息,防患未然,建立信息資源防火墻。
2.加強頂層設計
(1)制定科學發展目標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也曾講過:“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3]因此,高校在制定大數據教育管理目標規劃時要以開放、可持續的眼光,明確推行綠色、高效、智能三大理念,協調好社會、家庭、高校三方面教育資源。對利益分配、資源規劃、平臺設計、管理結構、激勵方式等途徑精心研究,突出大數據時代下教育管理的技術智慧和人文智慧,以期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優化工作。在面對最難解決的決策機制問題時,可通過以民主集中為主、權力適當下放的管理形式,將高校領導、教師、學生各自權利與義務明確劃分,運用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任務目標,并給予其相應權限,以此吸引全校廣泛參與,凝聚全校共同愿望前景,從而減少教育管理工作阻礙。
(2)完善高校大數據管理相關標準。首先,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告知學生其信息的采集情況,并提供給學生督查其信息使用情況的路徑,讓學生了解其數據資源動向,保障其信息知情權。其次,根據信息數據性質,劃分學生信息資源儲存時間。可根據在校生與畢業生、信息質量高的學生和信息質量一般的學生分別制定其儲存期限標準。[4]還可以根據學生具體要求選擇原地銷毀或其自行保存,而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數據也可以采取上述措施實行。最后,建立信息審查標準,一方面,加強信息儲存地的安保巡邏工作,防止不相關人員進入破壞相關設施;另一方面,增進大戶數據“防火墻”建設,阻止不法人員通過黑客手段侵入教育管理信息庫,提升信息安全水平。此外,還可以委托權威性第三方對信息庫不定時巡查,最大限度減少信息泄露風險。
(3)建立共建共享的大數據教育管理機制。大數據的開放共享已成為衡量大數據價值的生命線,互聯網大數據的精髓就在于分享,其分享程度越高,呈現出的價值就越大。高校作為社會思潮和文化的先行者,思想開放、包容并蓄是其應有的品質和態度。高校應大力推進大數據共建共享工作,在保障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嘗試聯動教育管理資源,在地域相同、學科相似的領域率先開展共建共享工作,然后將合作范圍逐漸擴展到各地區、各學科、各領域。以此打破傳統的藩籬,從而節省人力、物力、財力。[5]另外,各高校、各部門要增強合作動力,尋找其共同訴求,組織構建一個多方參與、實時連接的高校大數據教育管理系統。如開展學分互認,大數據信息資源匱乏的高校可依托資源豐富的高校開展在線課程學習,可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給予相應學分,并給予合作高校適當補償。此外,還應該設置共同的大數據管理設備專用基金,提高數據設備使用率,減少高校數據運行維護費用,節約更多資源投入到教育管理工作當中。
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數據教育管理以學生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為根本遵循,通過先進信息技術與高校工作深度結合,從高校決策、科研、育人、教學各方面信息數據整理,奠定起高校大數據教育管理的基本依據。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如何與時俱進、如何隨著科技進步不斷發展才是大數據時代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