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至 29日,由中宣部文藝局、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藝苑擷英——2022年全國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展演”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連演3場。我有幸觀看了第一場和第三場,感觸頗多,畢竟,在疫情之下能有如此規模的展演實屬不易,誠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楊曉雪所言,“這是曲藝界近兩年來難得的一次以新生代群體的面目進行的集體亮相和集中檢閱,再次描摹出曲藝骨血傳承的清晰流脈,標舉了曲藝緊隨時代、與觀眾親密無間的精神氣質,凸顯了曲藝藝術之美。”①因而,觀之也倍感鼓舞和雀躍。
坐在劇院高高的三層看臺之上聽“曲”,看“一人一臺大戲”,是一份難得的新鮮體驗。散場時同行的同事贊嘆道,“沒想到第一次在大戲院聽相聲,感覺跟小劇場的一樣可樂。”樸素表達的背后是此次展演優中選優的精心遴選與編排。現場觀眾的叫好與掌聲亦是沉浸節目之中開懷暢笑的明證。與此同時,看臺又足夠居高臨下,足夠有距離,讓我有機會抽離出來,思考此次展演的主題“喜迎二十大,說唱新時代”及其呈現方式。

毋庸置疑,此次展演囊括的曲種十分豐富,涵蓋的地域也非常廣泛。既有不少能充分展示演員基本功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一些推陳出新的驚喜;既有改編自文學經典的,也有植根民間風土人情的;既有歌頌,亦不乏諷刺。由此可見,此次展演的站位之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緊扣‘做人的工作’這一任務,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曲協系統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②。這一點很好地傳達給了觀眾。不過,節目編排所聚焦的時間段,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了古老的傳統與新時代的當下,給人以傳統“近”、革命“紅”、當下“熱”之感。這固然沒有什么問題,只是作為對比,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精神與文化的作品,似乎只有第三場中由孫銘澤、郭迎歡表演的對口快板《立井架》,顯得有些特別。但反倒是這個作品,讓我回到了那個距今并不久遠的火熱建設的歷史現場,不僅當時眼前一亮,而且演出之后還久久地感受到精神的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又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然而,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恐怕并不能局限于十九大以來,或者改革開放以來這40多年,也必須包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積淀下來的各種重要精神與先進文化,如《立井架》所歌頌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這些精神并沒有因為特定的歷史階段過去而一同沉睡,相反,不斷地被擦亮與銘記——鐵人王進喜的身后成長起第二代鐵人王啟民、第三代鐵人李新民……一代又一代的“新鐵人”,使“鐵人精神”歷久而彌新。這本身就是活的傳承。
既然這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積淀下來的重要精神與先進文化還在具體而生動地傳承著、發展著,那么摹仿、反映這段蕩氣回腸的建設歷史的文藝作品不僅不會過時(當然也必須正視其中可能存在的歷史局限性),反而在當下的“精神內耗”“內卷”等社會不良風氣下,更應該再次唱響,并進行更多形式的探索。
《立井架》是20世紀60年代李潤杰創作的,是融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曲藝經典之作,“什么時候聽快板書《立井架》《抗洪凱歌》,都會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感受到中國人戰勝困難、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③確實如此。舞臺上兩位青年演員的激情與快板書中“鐵人”所代表的工人階級的豪情相互激揚,“遲急頓挫、平爆脆美、動人心弦”④,不僅引發了全場觀眾的熱烈共鳴,更向全場觀眾發出了重新回顧或想象這段歷史的邀請——為什么工人階級如此有力量?這也證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色題材曲藝作品在今天仍然唱得響,唱得入心,唱得叫人動情。
然而,如果僅僅是再次說唱起經典,恐怕還是不夠的,容易陷入到懷舊的感傷情緒之中。這也是很多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節目,可以進一步提高與完善的,即要說唱出一點新東西來。或許這也正是“喜迎二十大,說唱新時代”的主題所希望的。“新”不應該只停留在風格、情趣、具體的表演方式等審美層面,可能還應該向認識論層面做艱辛的探索與突破。“新”來自于哪里?除了不斷更新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還應該立足當下語境對既有文學、曲藝等文本進行新的理解與闡釋,尋找到適應新時代的認識框架與表述框架。比如對《紅樓夢》的認識,曾經的階級話語是一個講述的框架,此后的愛情至上或青春王國也都揭示出不同的文本側面,甚至演化出完全不同的講述。是否還有更多新的可能性,比如經濟的、性別的、身體的?盡管說唱《立井架》的孫銘澤、郭迎歡兩位演員也沒有直接帶來成型的新意,但讓熟悉的“鐵人精神”在傳統“近”、革命“紅”、當下“熱”的展演語境中,意外地獲得了一種陌生之感,從而讓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精神與文化獲得了思考的可能性。
這就對曲藝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在諸多角色之間跳進跳出,更要自覺追求將自身“說唱者”這一大的形象立在舞臺之上。這就意味著曲藝不僅要摹仿、再現現實,更要帶著自身的問題性去摹仿、再現現實;不僅是“說書唱戲勸人方”,更要觸動觀眾的認知框架,引起思考。相信隨著今年二月份曲藝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這一契機,曲藝學科與曲藝人才培養模式會在認識論層面有重大突破。此次展演推出的20位青年曲藝演員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注釋:
①楊曉雪:《新生代的集體亮相:從萌芽到綻放—“藝苑擷英”2022全國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展演觀后》,《中國藝術報》,2022年8月3日。
②《“藝苑擷英—2022年全國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展演”在京舉行》,《中國藝術報》,2022年8月5日。
③崔然、崔立君:《紅色經典曲藝作品是我們永遠的財富》,《中國藝術報》,2021年7月21日。
④楊曉雪:《新生代的集體亮相:從萌芽到綻放—“藝苑擷英”2022全國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展演觀后》,《中國藝術報》,2022年8月3日。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