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曲藝與從事所有藝術形式一樣,需要具備與之藝術特色、個性相適應的基本素養。根據多年具體實踐與經驗,筆者把學習、駕馭曲藝藝術的基本素養概括、梳理成如下10條:一識美丑;二是熱愛;三知根本;四求小見大;五則懂獨有;六須肚里闊;七務情感真;八應重視巧;九為平衡美;十善技為藝。接下來,容我逐一解釋開來—
識得美丑、知道香臭,是從事所有藝術形式應具備的最基本之素養。在信息開放及價值多元的當下,它顯得尤其難能可貴。曲藝是藝術門類的一種,而所有的藝術形式皆具有相同的共性,那就是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有一種不乏粉絲卻十分膚淺的認知:曲藝里某些喜劇色彩濃郁的曲種,無非是“追求熱鬧”“讓人一笑”,由此大可不必去強調、凸顯藝術所富有凈化、影響人心靈乃至提升受眾審美素養的教化功能。這,其實不僅僅是糊涂且是十分荒謬、極其有害、與藝術追尋的審美觀格格不入的一種盲目。要美化別人心靈,首要條件就是自己做一個德藝雙馨的“美人”,所謂“藝大不過人”?,F實中的有些丑,往往是以“美面孔”迷惑人的,就像《西游記》里唐僧師徒遇到的白骨精,明明她是一個妖怪,卻是以一個“美女”的面相出現的。它,同樣需要我們富有孫悟空那樣透過漂亮外形看到其丑陋本質的火眼金睛。每一個從藝者唯有具備期盼整個世界、社會“風正氣清”“從我做起”的美好良知,從而拋棄一己狹隘、齷齪的私心,才能夠使自己的藝術作品具備高起點。否則,其眼界、境界必然會始終圍繞著小我轉圈兒,而手下的作品則難以具備藝術美的品質。從事與曲藝藝術相關的表演、創作、評論等其中的任何一項,都要富有清醒、冷靜、客觀的藝術審美自覺。
學習民間雜耍技藝出身的曲藝,不少人強調拜師收徒的重要性,我對之并不以為然。盡管我出席過幾十次不同場合、規模的拜師收徒儀式,但在心底及發言中,始終強調熱愛才是最重要的。曾把曲藝相聲收徒儀式中的“引師”,說成“熱愛”,即唯有“讓我學”變成“我要學”才可以讓學習煥發出不懈、持久的熱情與主動性。讀書筆記里,有段美學家李澤厚說過的話,學習過程中的導師并不重要,而比它更重要的是熱愛、讀書及時間的積累和對其方法的不斷總結。誠然,它只是李澤厚個人的學術總結。從因材施教的意義上說,收徒拜師當然不是一無所取、一無是處的“行風陋習”。只想說,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學習包括曲藝在內的藝術,愈發具備“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開放品質,所謂“墻高萬丈不擋想進之人”。若把學習曲藝推到“收徒拜師”“非此不可”的極端,學習者便永遠不會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審美享受。誠然,強大的、過人的、自覺的學習力,其源泉唯有“熱愛”的賜予。我記憶里,當初拜師于曲藝名家趙連甲先生時,曾迫不及待地期待、渴求他把自己曲藝創作的秘方傳授于我。但他給我最真誠、最深刻,乃至令我沒齒難忘、銘記于心的就是“熱愛”倆字。這讓我常常聯想起馬三立先生的單口相聲《偏方》:里三層、外三層包裹十分嚴實的治愈癢癢病癥的偏方,最終竟是自己動手去撓撓。由此我才把“熱愛”當成學習曲藝最基礎的第一堂課與諸位交流。我在敘中現身的基本特色中還想急切告訴大家的是它—
熱愛固然重要,弄清楚為什么熱愛似乎更重要,它就像我們對學問與知識的態度:不僅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我熱愛曲藝是因為自以為它有益于我人生成長的健康,并不間斷地引導我力求提升與進步。曲藝本質性的藝術規律甚至潤物無聲地影響、豐富了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人生觀。人生閱歷讓我懂得“天上不會掉餡餅”,踏實的人生忌諱投機取巧,但曲藝規律又告誡我“無巧不成書”。好的曲藝作品無一不是“偶然”與“必然”的有機平衡、協調。曲藝若讓故事成立,必須體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話是開心鑰匙”的獨有特色。嚴格意義上說,曲藝最本質的特點不僅是教科書里詮釋的“是敘述、摹擬和抒情的結合”“是文學、音樂、表演的結合”,更體現在“它須與觀眾一起完成的智慧博弈”中。在前輩總結它的“敘中現身”“跳進跳出”“一人多角”等基礎上,我把那首形象描述曲藝的“西江月”:“世上生意甚多,唯獨說書難習;緊鼓慢板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挫遲急;裝文裝武我自己,好像一臺大戲”濃縮成了16個字:“視眾為命,彼此盡興;千變萬化,悅情互動?!彼囍V有“要想好,顛個倒”之說,我說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曲藝詮釋;受它長時間的影響,換位思考亦漸漸成為我人生的一種自覺與自律。當然這種與觀眾一起完成的基本特色,與我下面所要講到的相依為命、相得益彰—
曲藝離不開與現場觀眾情感交流、互動而完成。具體說來,就是用巧妙、誘人、有音樂品質的語言表現方式、方法,給觀眾講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解乏還解惑、有人有趣兒有情有味兒,將說什么與怎么說,統一成完整、和諧、分不出彼此的好故事。藝術對人的教化功能一定是潤物無聲般的心靈滋潤,所以具備以小見大的意識,對于從事曲藝藝術的作者、演員尤為重要。許多生活中的美,往往通過以小見大品質的故事產生不留痕跡、悄無聲息的積極影響。曲藝藝術曲種繁多,也有沒故事或情節而借景抒懷唱曲,但“借事明理”“以小見大”卻是其富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每個人都可以是故事的敘述者或經歷者、旁觀者,最關鍵的要富有一雙發現生活真善美好故事的眼睛。曲藝講故事當然不是說“真人真事”的經歷,大多好曲藝作品卻無一不是演員扮演講故事之敘述人的角色,通過在“說法中現身”,凸顯出“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的藝術品質。曲藝藝諺有“曲藝家的肚雜貨鋪”之說,雜貨鋪一定是賣老百姓家家都離不開的針頭線腦、柴米油鹽,而絕不賣珍惜文物、古董翡翠。曲藝里的某些說書家,雖喜歡說古代皇宮里的故事,但也離不開聯系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間勾心斗角類的普遍人性,因為唯有“人之情感”,才能吸引觀眾而產生共鳴。接下來談談基本素養的第五點—
在自己50年的曲藝藝術實踐中,知道“博”對“?!狈浅V匾?。前幾年,應邀與某省的群文系統的業務干部交流、溝通對曲藝的認知,我曾開門見山地提及要厘清“職業曲藝”與“群眾文化曲藝”間的“差異”。簡單說,在我的曲藝觀里,它們之間的表現是有所不同或者說各有偏重的。在提出群眾性曲藝應凸顯“地方特色鮮明,凸顯視角不同,創新守成兼顧,團隊合作精誠”等特點的時候,我反復強調它的創新必須保持其曲藝藝術的獨有性、根本性特征,之后,我把曲藝不容忽略、稀釋的個性總結出5點:一人多角的魅力,敘中夾評的表現,跳進跳出的演繹,鄉情鄉音的特色,寓教于樂的故事。之后,我還不厭其煩地詮釋我對曲藝寓教于樂的認識:觀眾進曲藝劇場如同相親—形象、外表是其愿意、渴求與曲藝深入交往下去的渠道;但“愛情”畢竟需要“秀外慧中”來維系與鞏固。好曲藝除了賜予受眾開心、愉悅的目的之外,利用人們非常有限的時間,讓其在歡歌笑語中明白一些對現實生活有積極、希望的價值與意義的道理,乃至增長知識、升華自我,這是所有曲藝藝術形式應有的文化自覺。我覺得,富有健康曲藝觀是從事曲藝藝術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誠然,我還提出了所要具備的另一點要求—
有句掛在曲藝藝人嘴邊上的藝諺“把點開活”,就是告誡演員演出的曲目要有適宜現場多數觀眾所喜愛的意識。記得我曾叮嚀自己:即使“把點開活”做不好,也需要具備“就湯下面”的智慧,將肚子里有限的知識與認知儲備及其人生閱歷的資源,竭盡力量去整合與盤活,把它化成自己可控的“有效資本”,力求其最大可能地作用于受眾的喜愛。我曾做過曲藝演員,之后也撰寫過若干曲藝文本及曲藝評論,憑借興致、熱愛閱讀過許多范疇的雜書。由此,每逢接受邀請完成一些“命題作文”的任務時,我從來都是逼著自己先將“主題”與自己的認識、閱歷等在心底平衡,以至于最終把被動變成主動,乃至成為自己有話非說不可的“欲罷不能”之自信,之后才去“應對”“實施”。我覺得“把點開活”,只是一種適宜受眾審美的意識,而“就湯下面”方是一種可以抵達的可能?!鞍腰c開活”是方向,“就湯下面”則是必要過程與具體渠道。除了相聲之外,很多曲藝演出的演員上臺都習慣先有幾句“墊話”與受眾溝通、交流,以讓其最快速度地抵達親切、放松,直至專心欣賞藝術的境地。但是,似乎沒有人真正思考過,“墊話”其實是一種曲藝獨有智慧或思維,它賜予受眾新穎、別致、簡單、親切及脫俗的舒適感,是演員長期積累的即興展示,最能凸顯演員審美、修養等整體素質。就我本人而言,非常喜歡聆聽一些大學者娓娓道來、不急不緩、知識充實的優秀學術講座,它們往往引人入勝、收放自如。它們之所以如此的根本緣由就是演講者“肚里寬綽”—大學問源于“大肚子”,而開動腦筋,深讀無字與有字兩本大書,無疑是提升、豐富自己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想與諸位交流、溝通學習曲藝基本素養的下一條—
我們說的話在撒著不同的種子,善良的語言成就一生。在熱愛曲藝的基礎上,掌握其獨有技藝,學會揚長避短,懂得收放自如等,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賣弄”或“炫耀”。曲藝當然屬于表演藝術,但它卻絲毫不掩飾“演誰像誰不是誰”的特點,即并不否認個性對塑造人物形象和在夾敘夾評講故事中過程的重要,且非常強調“不隔語、不隔音,最要緊的是不隔心”的美學價值。曲藝是由演員與觀眾在書場、舞臺共同完成的藝術形式,所以素有“我”(演員)中有“你”(觀眾)、“你”中有“我”的說法。二人轉理論家王肯先生曾作過這樣的詮釋:曲藝演員與觀眾“一不是主婢關系,不把觀眾當作上帝來叩拜;二不是師生關系,不把觀眾當作學生來訓教”,而是要“把觀眾當作自己的知心知音的親友,在多年的演出過程中,既適應觀眾的審美心理,又提高觀眾的審美趣味”,“把觀眾當作合作者,整個演出過程是‘我’與‘你’十分默契的共同創造的過程?!辈桓粽Z就是語言要通俗易懂;不隔音就是曲調、演唱要與觀眾的欣賞習慣統一、協調;更要緊的是不隔心,就是要了解、懂得觀眾審美心理、情趣的變化,保持彼此心靈、情感交流的真誠、真切。曲藝所傳播的真善美及人生道理,即使源于集體創作,而“學無止境”“高手在民間”告知我們,它們或許都只是一些相對真理與真相,只有本著虔誠交流的態度,才能徹底與令人不屑的自以為是絕緣。所以,不僅是面對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新時代,雅俗共賞品質的曲藝藝術,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它的“親民”品質。
在曲藝文本創作實踐過程中,曾寫過這樣一段名曰《王二妞》的鼓詞,美女王二妞懷里揣著生病老媽親手縫制的、裝著錢和銀行卡的小布兜到超市買菜,老媽特意叮囑她要防小偷,結果到了超市,二妞將一位緊盯著布兜的教授——實為老媽的舞友錯認為小偷。唱詞最后一句為“叔叔,我做事幼稚把人丟,差點兒喊保安把您揪,你說這時代變化嗖嗖嗖,我們的認識絕對不能往下溜—比方說,原來處處防小偷,哪曾想,如今教授也盯錢兜啊……”我構思此作,就是為了用它的最后一句善意提醒人們:“原來處處防小偷,哪曾想,如今教授也盯錢兜?!钡?,就是圍繞這一句話的告誡,我卻結構了這樣一個富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品質的巧故事。我知道曲藝要求作品“無巧不成書”;我本人始終堅持“平鋪直敘,不是曲藝”之說。所謂“巧”,是曲藝藝人與觀眾智慧博弈的出奇制勝法寶:“巧妙說故事”是曲藝藝人的功夫、智慧;“說巧妙故事”是曲藝不可取代的審美特征。巧不可為巧而巧,必須學會寓必然于偶然,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只有偶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則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只有必然性而沒有偶然性,那只能是平鋪直敘而已。俗語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蘊含著一個“巧”字;其實,“哪壺開了提哪壺”,也蘊含著一個“巧”字。正確地把握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就能充分體現“無巧不成書”的美妙。
作家秦牧生前說過的話:“只有當思想、生活知識、藝術技巧這幾方面都達到相當水平,并且水乳交融地互相結合的時候,才能夠產生真正的藝術。這情景很有點像化合物。幾種元素構成了一種化合物,有些元素需要多些,有些元素需要可以少些;然而它們各是各必需的元素,少了一種,就不能出現某一種化合物?!泵糠N藝術形式都是藝術共性與個性的平衡、統一,所以成為藝術,有其獨有的規律,曲藝當然離不開它所具備的跳進跳出、夾評夾敘、吐字發聲、掌控分寸等技術、技巧,所謂“技近乎藝”,就是說它們當然是抵達藝術境界的必由過程。曾經用一個人的容貌比喻曲藝的形式美:一個人長得漂亮非常重要,因為找異性朋友第一印象沒有忽略漂亮臉蛋兒的,甚至可以為了一張臉與親生父母反目為仇。但過一輩子,卻要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即心靈美與外表美協調,如此才能成就戀人,過上一輩子。藝術惟有從博至專才可抵達高峰,博是塔基,專是塔尖。但,只有“塔尖”的高度才能體現從藝者的價值。中國的藝術是“整體的藝術”,對從藝者的綜合素養要求極高。所謂博大精深,博大是實現精深必不可少的前提。所以,平衡好思想、文化、審美、技巧之間的關系,對從事曲藝藝術非常必要。
梅蘭芳先生曾有“不通一技莫談藝”之說,可見“技”在“藝”里的不可或缺。但是,技巧只是通向藝術境界、審美領域的渠道,力戒炫技、把握分寸,使其恰到好處十分重要。我在一篇文章里曾闡述過這樣的觀點:“無技不成藝”是強調藝術形式離不開其獨特的技術、技巧與功夫,否則藝術價值便不復存在。但,藝術創作過于強調“技”之作用,便容易導致觀眾審美顧此失彼,從而稀釋了“技為人物、藝術形象塑造而服務”的根本,通過敘事所反映的“主旨”亦會弱化。當年看馬三立、王鳳山的相聲視頻《夸住宅》,方知其“大段貫口”,只是塑造“輕飄飄”之“小人物”形象的手段,他深知把所有技術、技巧統統轉化成人物性格、形象的自然與無形,這才是相聲藝術的智慧與境界。某些曲藝演員過于凸顯“模仿秀”的痕跡,希望他們身上的“技”,隨著修養的不斷提升,漸漸向藝術靠攏,從而使其成為有機、自然的“一個”。說到家,美是一種適度—只有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說什么與怎么說成為和諧一體,解乏與解惑兼顧,漂亮臉蛋與美好心靈協調,恰到好處地去把握它們平衡之度的價值與重要,把握好內容的度,傳播、弘揚的度,文藝才會、當會在文化利益和經濟利益間找到平衡點,實現雙贏的結果。
(作者:中國曲協曲藝創作委員會委員)(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