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藝術漫長的演進過程中,作為古老的說唱藝術的曲藝,其形式從瞽矇說唱、俳優表演、樂府民歌,到相聲、評書、評話、彈詞等……數量達500余種,種類繁多,蔚為大觀。其表演場所亦從宮廷之上、勾欄瓦肆、鄉野田間,電視廣播,再至突破地域時空的網絡信息空間,可謂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數千年來,形式多樣、鮮活生動的曲藝表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滋養和豐盈著國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以及各種現代藝術形式的不斷涌現等諸多因素,曾經備受人們喜愛的傳統曲藝發展卻面臨著專業表演人才短缺,受眾人數減少,創新能力不足,傳承后繼無人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這些困難,曲藝研究者、曲藝表演家和曲藝教育者甘于寂寞,耐得清貧,在曲藝文獻資料整理、曲藝表演理論研究、曲藝傳播改良等方面陸續整理和出版了一系列曲藝類圖書,為傳統曲藝的現代傳承和創新大大拓展了空間。單就曲藝史研究而言,通史類有倪鐘之著《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蔡源莉、吳文科著《中國曲藝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姜昆、倪鐘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以及斷代史類的包澄潔著《清代曲藝史》(學苑出版社,2014年版),這些以梳理傳統曲藝發展脈絡,詮釋曲藝發展現象和解讀曲藝代表作品為主體內容的曲藝史著作,側重內容不一,研究方法各異,然均各有特點,從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曲藝研究的不斷深入。
盡管如此,就當下中國曲藝學科建設、曲藝專業人才培養而言,一套適合曲藝專業教學的高質量教材卻遲遲未見面世,這實為憾事。幸運的是,2017年,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和遼寧科技大學共同努力下,12本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得以出版,這對于推動曲藝學科建設和曲藝人才培養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中這部以呈現中國曲藝發展脈絡、歷史演變進程以及曲藝傳承現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作為第一本適用于曲藝史高等教育教學的教材,其特色尤為鮮明。言其特色鮮明,是因為該書雖為曲藝簡史,卻內容豐富翔實,脈絡清晰明了,體系嚴謹周密,論述詳略得當。就曲藝演變而言,該書從久遠的瞽矇說唱文學溯源,梳理曲藝在中國萌芽、發展、成熟及繁榮的發展歷程,兼就新時期曲藝人才的培養、曲藝的傳播與國際交流等進行線性論述的同時,且高屋建瓴,結合史料,理清線索,簡明扼要地勾勒中國曲藝2000余年的發展中的脈絡,揭示曲藝嬗變演進的一般規律特點。就曲種的產生和發展,該書又立足不同曲種及曲藝作品的產生、發展及演變,緊扣經典曲藝文本,深入開掘,探討主題,剖析藝術,闡明流變,追根溯源,視野宏闊,使學習者對于曲藝發展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此用心,作為教材而言,既有利于曲藝的教,又助益于曲藝的學,也為當下中國曲藝史的編寫提供了有益參照和借鑒。
具體而言,作為一本高校曲藝教學和曲藝專業人才培養的教材,該書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首先,立德樹人,注重價值引領。作為說唱藝術的中華曲藝,歷經千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然而,長久以來,曲藝人才的培養卻多停留在口口相傳或師徒傳幫帶的傳統教授模式。盡管這種方式在曲藝的歷史傳承中確實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當下也仍有其重要的實際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高度發展,生活方式日漸多元,教育教學迅猛變革的今天,如何在現代教育理念下系統地推進曲藝學科建設,如何卓有成效地開展高等曲藝人才的培養,如何編撰高質量、有特色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曲藝教材,如何構建嚴密、周詳、高效的曲藝教材體系,如何使青年學子更主動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藝?這都是曲藝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中亟需解答的時代課題。
我們知道,就教育教學而言,教材是傳授和學習知識的基礎性文本,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作為編寫者,必須思考的是高質量的曲藝教材標準在哪里,如何按照這一標準實現教材編寫目標?毋庸置疑,優秀的高校曲藝教材應立足新時期曲藝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規律,充分反映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精神,具備導向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性、實用性等方面的特點。而《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一書,就其編寫宗旨、編寫理念和編寫內容而言,首先是具有鮮明的思想導向,那就是以弘揚和傳承為使命,以堅持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努力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當然,好的教材除了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之外,還要有真善美的熏陶和價值的引領。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本書從遠古曲藝的溯源,到唐宋以降中華曲藝的兼容并蓄、豐富多彩,再至對現代曲藝傳承面臨困境的擔憂和思考,尤其在新時期曲藝一章,對于曲藝表演人才中的老藝術家單田芳、劉蘭芳等給予了較大篇幅的介紹,這使得學習者尤其是年輕的學子們,在獲取曲藝知識的同時,又能學習當代老藝術家德藝雙馨的藝術精神。可以說,教材編寫很好地詮釋了新時代高等教育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教材在扎實的曲藝文獻整理、曲藝理論闡釋、曲藝作品解讀和曲藝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將中華曲藝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憂患意識等表現民族精神氣質和民族美學品格的人文性因素融入其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
其次,守正出新,恪守學術規范。曲藝作為古老的說唱藝術,曲種豐富,形式多樣,關于曲藝產生和發展的觀點紛繁龐雜,再加之說唱文學心口相傳等傳播特點所囿,在相關問題上也會存在不少學術爭論。本書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既能細加甄別,擇善而從,重視對學界普遍認同的學術觀點的吸納,表現出“守正”的特點。同時又能包容開放,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學術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和新觀點,呈現出“出新”的特點。 如第一章初成時期的唐前曲藝之俳優表演一節中,其中關于漢代擊鼓說唱俑實物史料的介紹,教材立足史實,結合文物,遵照學理,娓娓敘來,使讀者既感受到俳優表演的歷史真實性和現場感,又能以此管窺漢代社會風俗和娛樂方式,從而增強對曲藝發展歷史的了解。同樣的例子還見于第三章宋代曲藝,教材在剖析曲藝成熟興盛的原因時,注意深入闡釋曲藝發展與社會制度、思想意識和社會民俗文化互相依存的關系。這種學術意識還體現在編寫者對曲藝發展的清晰勾勒和科學歸納上,如在時間劃分上,以唐為界,將唐前曲藝概括為初成時期的唐前曲藝、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藝、成熟興盛的宋代曲藝……這種劃分絕非編者簡單的主觀臆斷,而是基于曲藝發展演進規律特點和學術研究規范所作的合理性判斷。該書恪守學術規范,表述嚴謹準確,引述規范,體現出自覺的文獻意識。如第三章成熟興盛的宋代曲藝第一節闡述市民文化與曲藝時,引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等書籍。第六章集成繁榮的清代曲藝第六節時調小曲中,在闡述南北時調小曲的盛行時,分別引用傅惜華《曲藝論叢》、李斗《揚州畫舫錄》等書,且詳細標注出版時間、版本和頁碼,體現出學術的嚴謹和規范。在書后所附的曲藝類參考文獻中,既有通識類的《中國俗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等文學史資料,又有任半塘的《敦煌歌辭總編》、趙景深的《鼓詞選》等作品資料匯編和選編,還有關于曲藝研究方面的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薛寶琨《中國幽默藝術論集》等理論著作,這些豐富的曲藝類參考文獻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曲藝和拓寬學術視野提供了便利。
再次,緊扣教學,突出學練結合。眾所周知,學習不僅僅是課堂知識的傳授,更是一項包含教與學互動,教、學、練結合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那么,作為一本高等院校曲藝人才培養的教材,其在內容和體例設置上也凸顯出作為教育和學習用書的鮮明特征。
從章節結構上,該書每章均有提綱挈領的曲藝概說,雖寥寥數言,字數不多,但便于學習者簡明扼要地迅速了解本時期曲藝的發展軌跡和基本特點。每節則又對這一時期不同曲藝的產生、發展、藝術特征等進行條分縷析的闡述和介紹,言簡意賅,各有側重。又如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藝一章,先是分為唐代曲藝形成的標志、形式和內容、敦煌曲子詞、參軍戲四節。接著在具體曲藝形式的論述中,既兼顧到曲藝種類的全面性,避免平均用力,又能突出重點,著重對這一時期的重要曲藝形式予以特別關注。如唐代最值得關注的曲藝形式是敦煌曲子詞和參軍戲,在這一節中,教材對敦煌曲子詞產生的淵源、表演場所和傳播方式及種類、藝術特點都進行了系統深入的闡述,且結合作品予以個性化的分析解讀。就教學而言,這種精心設計既有助于學習者較為系統全面地了解該曲種發展的基本情況,同時又有助于其抓住曲藝史學習重點,進一步加深對主要曲種的了解和把握。該書還非常注重學練結合。在每章正文之外,均緊扣教學內容設置了思考與練習版塊。題型既有名詞解釋、簡答、論述,還有角色扮演類的實踐教學活動題目。一方面,習題設置能圍繞章節的中心問題,如第四章穩定發展的宋元曲藝,在簡答題中設置了“《董解元西廂記》思想性的進步內涵是怎樣表現出來的?”等,這些問題設置都能緊扣學習重點,突出知識鞏固和問題意識。另一方面,習題設置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第八章“簡述歌頌型相聲的產生并對相聲是否可以歌頌和適合歌頌,談談你的見解”,針對“相聲”這一現代社會最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如此用心的題目設置,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曲藝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對曲藝的發展和傳承予以關注和思考,從而很好地達到傳道授業、教書育人的效果。
可見,本書恪守學術規范,卻并未追求學術著作的艱深和專業,而是將立足教學、服務教學的宗旨始終貫穿教材編寫全過程中,這恰恰是教材編寫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也是作為教材最重要的功能和價值所在。因此,從教材適用對象而言,本書針對性強,既適合本專科學生使用,也適合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學習。此外,對曲藝愛好者和專業表演者來說,此書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參考和資料價值。
最后,跨界合作,理論實踐交融。一本高質量教材的編寫,離不開集體智慧的凝聚,對于曲藝類教材的編寫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在本書的編寫團隊中,既有學術界高校和科研院所曲藝研究專業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參與,亦有曲藝表演界姜昆、田連元等一批相聲、評書等曲藝表演藝術家的加入。這種學術界和表演界的跨界合作,既增強了教材編寫力量,也為本書的使用奠定了基調,即如本書序言所說“本書既可用于曲藝類課程的教學,也可作為曲藝愛好者的參考讀物。”也正因為有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這種通力合作,才使得本教材雅俗共賞,兼具知識的豐富性、理論的系統性和教育教學的實用性,使得本書既承載著梳理追溯傳統曲藝產生、發展的厚重歷史感,又有關注曲藝搶救傳承、革新發展的強烈的當下意識。當下,就曲藝研究的趨勢而言,已經不僅以曲藝文獻和文本為研究重點,而曲藝劇場、表演、傳播等因素越來越受到研究者重視。可見,作為曲藝史研究而言,既需要學術界不斷深化和拓展曲藝研究的學術空間,也離不開曲藝表演界結合真實的藝術實踐總結和觀照曲藝的發展和現代傳承。因此,這種跨界合作,使該曲藝史編寫既有深厚的學理性的理論支撐,亦有當下曲藝表演實踐的融入,從而保證教材很好地具備了理論和實踐交融的實用功能。
當然,面對當下曲藝發展面臨的困境,本書也沒有避重就輕,而是采取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在第九章新時期的曲藝中,教材指出了當下曲藝面臨的困境,詳細羅列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類)內容。如此,既便于學習者清晰地了解當下曲藝的主要曲種,又有助于增強曲藝教師和年輕的曲藝學習者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
誠然,作為一本具有開創之功的曲藝教材,本書也只是初版,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在版式設計上可以更好地與曲藝內容相結合:一是可配上相應的圖片,使教材圖文并茂,從而提高教材的審美效果,激發學習者的興趣。二是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增加線上學習資源的補充,便于進一步拓展課下學習的空間。三是進一步完善習題的設計,豐富習題的類型。如可設置適合學生實踐和排練的相關題目,為學生曲藝實訓練習提供素材和資源。學無止境,其實教學的編寫和修訂也無止境。我們相信,這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通過專業教學的使用,必將在以后的修訂中日趨完善,也會進一步助力中國曲藝教育和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關德棟:《曲藝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倪鐘之:《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3】汪景壽:《中國曲藝藝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姜昆、倪鐘之:《中國曲藝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科技大學:《中國曲藝發展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王振軍,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談欣,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