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問您一個問題。
乙 什么問題?
甲 您對北京了解嗎?
乙 當然了解了,“吾們”是老北京。
甲 什么叫“吾們”啊?
乙 北京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吾們吾們吾們!
甲 和平她媽跑這兒來了。
乙 “吾們”北京人都這么說話。
甲 既然您了解北京,您知道北京城是什么時候修的嗎?
乙 ……就那時候修的。
甲 哪時候啊?告訴你吧,現在的北京城修建于元朝,由劉秉忠主持修建的。
乙 說的還真對。
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打算重建北京城,但是不知道方位選在哪,找來了軍師劉伯溫,劉伯溫說:“皇上,這事需要徐達來幫忙。”這時候傳徐達前來,大力士徐達射出一箭,劉伯溫的意思是,箭落在哪,北京城就修在哪。徐達一箭射出去,馬上要落地的時候,被一只鳥叼走了,一直飛到了現在咱們北京城南的南苑一帶。這一帶有八大“菜豬”……
乙 那得修多少豬圈啊?
甲 修豬圈干嗎?
乙 那叫財主。
甲 八大財主,為首的一個穿一身小西服,留個小分頭,皮鞋锃亮,個頭兒到我褲腰帶這兒。
乙 怎么跟我長得那么像啊?
甲 巧了嗎這不是?這財主看著一個大鳥叼著一支箭飛來了,怕不吉利,所以大鳥剛要落地就把他轟走了。這樣又往北飛了二十多里,飛到了現在中軸線上的后門橋這個位置,大鳥停下來了。
乙 哦,停在后門橋了。
甲 皇上也沒閑著,派了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前來修建北京城。這倆人誰也不服誰,各自都很有本事,倆人找到了這支箭,當時就傻了,落在了苦海幽州。當時北京城一帶叫幽州,傳說有一條孽龍,這孽龍穿一身小西服,留個小分頭,皮鞋锃亮,個頭差不多到我這。
乙 沒聽說過,這孽龍也跟我一模樣啊。
甲 巧了嗎這不是?我也沒見過,就說這意思啊,這可愁壞了倆軍師,這京城怎么修建呢?劉伯溫說了:“咱們兩人各想各的辦法,我住在東城,你住在西城,崇文歸我,宣武歸你。”姚廣孝說:“分那么細也沒用,以后都得合并。”
乙 這二位還知道合并的事呢?
甲 就說這個意思啊,倆人一東一西,觀察地形,策劃方案,準備畫出圖來,都是焦頭爛額。這一天,劉伯溫坐在屋里,就聽一個小孩的聲音,照著我畫,不就行了嗎?姚廣孝在屋里也聽見了,倆人循著聲音找,原來是哪吒。
乙 這沒錯,哪吒鬧海,準能鎮住孽龍。
甲 所以,北京城的修建采用了三頭六臂兩條腿的哪吒構造。
乙 三頭是?
甲 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
乙 六臂?
甲 東便門、西便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
乙 兩條腿?
甲 安定門、德勝門。
乙 哦,原來如此啊。你還真是有學問。
甲 今天咱們不說別的,單說哪吒這條脊梁骨中軸路怎么樣?
乙 中軸路我知道,它是由南向北。
甲 廢話,由東向西那是長安街。
乙 (數唱)就這條線,又叫臥龍線,城南城北依它分,東城西城依它建,想當年皇帝威坐太和殿,這條線你可別小看,它敢把皇帝的屁股分兩瓣!
甲 你唱數來寶來了?
乙 他們經常這么唱。
甲 這個詞太老了,咱們今天用新形式、新詞匯來贊美中軸線,你行嗎?
乙 當然行了,我文學水平高,我每到中軸線上的一個景點就寫上一副對聯。
甲 你用文學形式,我就用文藝形式,每到一個景點就送上一支歌。
乙 咱們現在開始?
甲 咱們就從中軸線最北端開始。
乙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甲 這對聯你會寫嗎?
乙 沒問題。
甲 上聯?
乙 想當初平民百姓面朝黃土勤勞耕作。
甲 對,過去那地方都是農田。下聯?
乙 看現在運動健兒心懷祖國奮勇爭先。
甲 現在這兒是首都的重要體育場所。橫批?
乙 那兒都是跑步的。
甲 什么亂七八糟的!
乙 沒錯啊,不管是早晨還是晚上,好多市民都在那運動健身。
甲 橫批得四個字。
乙 四個字:全民健身。
甲 好,這對聯不錯。
乙 該你了。
甲 咱們北京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雙奧之城,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了冬季奧運會。我就給大家奉獻一首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劉歡演唱的歌曲《油和米》。
乙 進副食店了?
甲 英文You and me。
乙 《我和你》。
甲 您看我學劉歡像不像。(學劉歡唱)“我和你,心連心,永遠一家人……”
乙 別說,還真像!
甲 像劉歡的歌聲?
乙 像劉歡那脖子!
甲 像話嗎?繼續往南走。
乙 往南走就到了鼓樓了。
甲 說你這上聯。
乙 想當初……
甲 怎么還是想當初啊?
乙 想當初前鼓樓后鐘樓準點報時最精準。
甲 這是鼓樓過去的功能。下聯?
乙 看現在左南鑼右后海網紅打卡特新潮。
甲 這成了網紅打卡地了。橫批?
乙 搞對象的特別多。
甲 您這都不怎么樣,四個字。
乙 非得四個字?暮鼓晨鐘。
甲 不錯,聽我這歌曲。
乙 您唱。
甲 (唱)“打起鼓來,鑼起鑼,推著小車……”
乙 你等會兒吧,讓你唱鼓樓的歌曲,這歌跟鼓樓有關系嗎?
甲 當然有關系,歌詞里帶著鼓呢,“打起鼓來……”這不鼓樓嗎?
乙 帶鼓字就算?那“敲起鑼呢”?
甲 南鑼鼓巷。
乙 真能找轍。
甲 不客氣說,鼓樓一帶的地名,我這歌里都有。
乙 后海附近有一個煙袋斜街,你這歌里有嗎?
甲 有啊,最后一句“還有那锃明瓦亮的煙袋鍋了哎喲!”
乙 嘿,還真讓他找上來了。
甲 繼續往南。
乙 再往南就到了故宮了。
甲 聽你這上聯。
乙 想當初皇家禁地紅墻高大遙相看。
甲 想進去是不可能的。下聯?
乙 看現在旅游名勝殿宇巍峨近可觀。
甲 對,現在誰都可以進去參觀。橫批?
乙 現在參觀您網上不預約到現場買不著票到這兒就白瞎。
甲 嚯!你這橫批比上下聯字都多。四個字!
乙 雪景刷屏。
甲 故宮的雪景是最美的,每次下雪都刷爆朋友圈。
乙 該你唱歌了。
甲 (唱)“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乙 沒讓你唱劉羅鍋,唱故宮。
甲 (唱)“鐵齒銅牙兩片嘴,百姓心中有了你……”
乙 紀曉嵐也不行,唱故宮。
甲 (唱)“你是風兒我是沙……”
乙 又改還珠格格了,唱故宮。
甲 (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乙 你活多少年都沒用,讓你唱故宮。
甲 這里有故宮啊?
乙 哪有故宮?
甲 我唱的這些事,都發生在故宮。
乙 他這兒等著我呢!
甲 您瞧瞧你留個分頭撇著大嘴“故宮故宮”,你剛才從宮里下班是怎么著?
乙 你才太監呢?
甲 往南走。
乙 往南就到天安門廣場了。
甲 上聯?
乙 想當初御道狹窄顯現舊時社會愚昧落后。
甲 過去老百姓都受罪了。下聯?
乙 看現在廣場恢宏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甲 橫批?
乙 祖國萬歲!
甲 好!
乙 聽你的歌聲。
甲 這首歌大人孩子都會唱,(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
乙 改兒歌了?
甲 愛國教育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乙 這兒等著哪!
甲 再往前走。
乙 再往前就是前門。
甲 聽你這上聯。
甲 想當初!
乙 你也會了?
甲 你都說八回了。
乙 想當初正陽門下酒榭歌樓繁華地。
甲 過去北京城這地方最繁華。下聯?
乙 看現在前門天街升級改造換新顏。
甲 橫批?
乙 不許走車。
甲 廢話,現在是步行街,當然不能走車了。
乙 該你唱歌了。
甲 (唱)“我愛北京大前門……”
乙 停!這歌是唱前門的嗎?
甲 唱前門的還真有一首歌《前門情思大碗茶》。
乙 這歌好聽。
甲 我沖著你唱特別有感覺。
乙 你唱唱。
甲 (唱)“你爺爺我小的時候……”
乙 去!那詞是“我爺爺小的時候”。
甲 對呀,我剛才唱的就是你爺爺我小的時候。
乙 沒你事!
甲 反正是唱上來了,再往前走吧。
乙 再往前是永定門。
甲 上聯?
乙 想當初中軸路起點匯集底層疾苦。
甲 過去這一帶是貧民窟。下聯?
乙 看現在永定門重建再現盛世太平。
甲 橫批?
乙 (唱)“越來越好,啦啦啦……”
甲 你怎么也唱上了?
乙 誰唱前頭算誰的。
甲 那你也不如我唱的。(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
乙 這歌是唱永定門的嗎?
甲 當然了,想當年北京城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就是從永定門進的北京城,對不對?
乙 全能找上轍來。最后就到了中軸線延長線的終點南苑了。
甲 就是我開頭說的徐達射箭,被大鳥叼到南苑,遇上了八大財主。
乙 沒錯。
甲 這對聯我替你寫。
乙 上聯?
甲 想當年,一箭定都遇財主。
乙 下聯?
甲 現如今,西服皮鞋個不高。
乙 嗯?橫批?
甲 留個分頭。
乙 去你的吧!
點評:
甄齊的相聲新作《大美中軸》讀后十分讓人欣慰,相聲難說更難寫,這是業內業外不爭的共識。能把“北京中軸線”這樣一個不具備喜劇元素的題材寫成相聲,而且還寫得不錯,實在難能可貴!
我歷來認為不會說相聲的人寫不了或寫不好相聲。而甄齊這些年之所以寫了多篇成功的相聲作品,如《肉爛在鍋里》《食在中國》《其實我不想走》等,除了有較高的學識、勤奮刻苦、筆耕不輟之外,關鍵的一條就是他會說相聲。相聲說多了,自然技巧就掌握得多。再加上他飽滿的創作熱情,才能創作出這樣一篇有特色的相聲作品。
這篇相聲不好寫,為什么?中軸路上沒笑點。可甄齊有辦法,每到中軸線上的一個景點,就用“乙寫對聯”“甲唱歌”的方法,聲情并茂,既展才,又能出“包袱兒”,對聯橫批能“胡批”,唱歌的能“歪唱”,這就讓整篇作品很有意思,但這還不夠,還需要為相聲的“底”做好謀劃。為此,逗哏的甄齊給捧哏的李然刻畫了一個特點鮮明的形象:“穿一身小西服,留個小分頭,皮鞋锃亮,個頭兒差不多到我這兒”,可這套形容詞不直接說李然,一會兒安到“財主”身上,一會兒又說是“孽龍”的模樣,觀眾知道這是拿捧哏的“抓哏”,卻也見怪不怪。而且這幾句詞戲謔并不低俗,再加上李然那小模樣也挺招人喜歡,人們聽了也會會心一笑。其實作者的用意并不在這兒,《相聲三字經》說“好鋪墊,需隱蔽。翻‘包袱兒’,無痕跡。”由于前邊已經進行了多次鋪墊,可到“底”時,甲替乙說了一副“歪聯”:“一箭定都遇財主,西服皮鞋個不高”,加上橫批“留個分頭”當然會取得預期的演出效果。除了謀篇布局、設計喜劇線之外,《大美中軸》還有些信手拈來的小包袱,如借用《八扇屏》中的“想當初”,把英文“You and me”曲解為“油和米”……這些零碎“包袱兒”讓整篇作品又增添了一分風格。
此外,作品中設計的對聯都比較工整,也符合上仄下平的格律。如果想再講究些,對聯中的“黃至”對“紅墻”是不是更好一些?那樣,這個作品還會加分。
(點評人:北京曲協名譽副主席 崔琦)(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