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可能沒那么大。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der"Leyen)宣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聲稱,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巨額補貼”使得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更低,而這正在“扭曲歐洲市場”。業界推測,歐盟此舉可能導致中國電動汽車在進入歐洲市場時被加征關稅。
早在6月底,便有外媒報道稱,歐盟即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之所以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雙反”調查,或許與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激增有關。
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1-7月,中國汽車出口277.8萬輛,同比增長74%,出口額同比增長103.6%達到552億美元。中國也在一季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越發激烈的國內競爭,讓車企將歐洲市場視為重要的增長點。在剛結束的2023慕尼黑車展上,有包括比亞迪、阿維塔、MG、賽力斯等近50家中國企業參加,參展數量是2021年的近兩倍。
實際來看,歐洲也正是中國電動車出口的主要市場。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已占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39.1%,超過另兩大區域亞洲(31.7%)和北美洲(11.6%)。另據汽車咨詢公司Inovev的數據,今年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中,中國品牌占比8%,高于去年的6%和2021年的4%,預計2025年可能會升至15%。
從短期來看,歐盟反補貼調查的確會對中國自主品牌在歐洲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在歐洲布局的中國車企有比亞迪、蔚來、小鵬、廣汽、上汽、吉利(包括旗下領克、極氪)、長城、奇瑞、東風、嵐圖、江淮、北汽、賽力斯、紅旗和宇通客車等,這些車企都會受到直接影響,或為加稅,或為受制于其他限制條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歐盟反補貼調查的對象為“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因此,受影響的將不僅是中國品牌汽車,還包括在中國制造的非中國品牌,例如特斯拉、雷諾和寶馬等。
從出口量來看,受影響最大的企業或將是上汽集團、特斯拉、東風易捷特和比亞迪。尤其是上汽,今年上半年,上汽旗下自主品牌MG的主銷車型MG4已經成為歐洲純電緊湊車銷量冠軍。
不過,從目前來看,歐盟對華實施電動車反補貼調查能否如愿以償,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歐盟內部對調查的態度并不統一。
法國是積極的促進者,其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Le"Maire)表示,此舉有助于提振本土電動車品牌,避免用法國的公共資金資助外國產品。
德國則略有顧慮,認為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會適得其反,擔心一旦加征“懲罰性”關稅,可能引起中國市場的反制。
德國、法國的不同態度,究其原因,與其本土車企的主銷市場有關。法國汽車制造商高度依賴其本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的汽車業務較小;而中國市場卻是德國汽車產業最重要的出口和投資目的地之一,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德系車企都與中國有著深度的利益綁定。
其次,自啟動反補貼調查起,歐盟需要在9個月內采取臨時措施、13個月內宣布最終結果。因此,從這一調查發起到最終征收關稅,還有一年左右的窗口期,相關措施是否落地、何時落地一切都是未知。
此外,中國電動車在國外暢銷并不以低價為賣點,也不完全依賴補貼。據東吳證券研報顯示,考慮關稅等稅項及運費和前期市場開拓費用,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的售價多高于國內。例如MG4在歐洲的售價相比國內高約70%,比亞迪元PLUS則高約200%。而且,歐洲部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相比中國更大。中國在今年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僅為取消購置稅和部分道路通行權,但法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最高達7"000歐元,德國與意大利對純電動車的補貼也達到了4"500歐元。
正如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所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來自于技術積累、質量控制和用戶體驗,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潛在政策、落地時間并未明確,我們應對中國電車產品海外競爭力保持樂觀,繼續看好中國車企出海實踐中探索出雙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