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變革的下半場,技術革命將進入深水區,呈現出與上半場不一樣的特點。基于此,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對新技術的認知不會一蹴而就,技術的突破也永遠沒有終點。
拿電池來講,鋰電池之后又有氫燃料電池和固態電池,單是磷酸鐵鋰電池,我們對它的認知就出現了較大的反復。美、日、韓在固態電池上都有大量投入,試圖實現對中國的反超車。又比如,插電混動的技術及市場潛力曾經被低估,今年1-7月,插電混動車型的銷量增幅高達87.4%,遠超純電車型的增幅。智能化的水更是深不可測,AlphaGo之后是機器人、元宇宙和ChatGPT。有100多年歷史的燃油車至今仍然在不斷進步,剛走上新賽道的電動智能汽車的技術突破更是剛剛開始。
其次,進入深水區的技術革命,難度會不斷加大。
功能的堆砌和新技術的淺層應用已經告一段落,“低處的果子”快被摘完,摘“更高處的果實”會更加困難。在電動智能化領域,中國已經不再是跟隨者而是探路者,勢必要承擔更多的試錯成本。另外,我們還要面對逆全球化、“脫鉤斷鏈”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市場準入等方面將受到更多的限制,留給我們的窗口期不會太長。
第三,打造新的核心技術能力是車企在下半場的重中之重。
“低處的果子”帶來了技術和產品的同質化,不少汽車新產品的品牌形象缺乏辨識度,甚至連名字、標識都似曾相識。產品的差異化是以技術的差異化為基礎的,要想在技術層面擁有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至少要擁有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核心技術產品的自研能力。電動車的三電系統、智能化的硬件系統、軟件架構、通訊架構、融合感知架構、數據架構、安全架構以及操作系統、計算平臺等等,這些對車企來講都是全新的課題,總有一些要親自動手,打造成自己的看家本領。否則,很容易陷入硬件同質化、軟件空心化的局面。
二是新技術集成能力。在燃油時代,集成能力一直是車企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電動智能時代,汽車增加了化學、電子、通信、軟件等全新的技術門類,集成的難度也增加了幾個數量級。比如電驅動硬件系統的集成、標準化硬件與個性化軟件之間的集成等,都是全新的挑戰。在集成的過程中,還要善于處理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問題,否則,既影響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又影響車企的盈利能力。
三是對新技術的跟蹤、學習、理解和判斷能力。要知道哪些新技術代表未來方向、哪些是陷阱,把握好哪些該自研、哪些該集成。不用什么都做,也不用什么都會,但必須什么都懂。
最后,王俠強調,車企對智能化技術要有敬畏之心,就像科技公司對汽車要有敬畏之心一樣。
上半場中國汽車的電動化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奠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在智能化方面,我們前期能夠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國在互聯網、5G通信等方面的產業優勢,以及國家寬松的示范應用市場環境優勢。但在核心技術層面,智能化的挑戰是很大的,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高精傳感器等重要核心技術都是以國外的為主。相關報告顯示,全球半導體行業年銷售額即將突破600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都進入了美國企業的口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被美國企業占據。
如果在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方面不能有效突破,這些先發優勢都會變成空中樓閣,不可持續。所以說,在智能化方面,任重而道遠。
真正的智能化才剛剛開始,AI的賦能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用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本是汽車產業最良性的發展路徑,也是這一次汽車產業變革的主旋律。
“但是,就像我曾經呼吁過的那樣,過度的價格戰會讓車企失血過多而拖累技術進步的節奏,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王俠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