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硬件載體和智能算法雙重優勢,讓V2X更好賦能智能網聯汽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正式發布,華礪智行成功入選,成為為數不多成立僅五年多就獲此榮譽的科創企業。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國家認定為在某一行業內具有品牌、市場和技術領導力的重要企業,為中小企業評定工作中最高等級、最具權威的榮譽稱號,要求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或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同時滿足專、精、特、新、鏈、品六項指標。
此次通過認定,是對華礪智行在“專精特新”方面所做努力的權威認可。隨著智能化在汽車領域的加速應用,智能化技術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已然進入深水區,作為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年輕的科創公司,華礪智行為何能夠獲得“小巨人”的榮譽?如何看待車路協同的行業發展前景?在位于武漢市經開區啟迪協信科創園的華礪智行總部,《汽車觀察》與華礪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學鋒進行了一場深度交流。
軟硬兼施的車路協同服務商
在華礪智行的企業公眾號上,華礪智行有一行動態字體這樣描述自身定位:“全球領先的車路協同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在采訪中,任學鋒做了補充說:“華礪智行是一家專業從事V2X車路協同技術應用研發、著力于交通智能硬件與算法的高新技術企業。”
就如任學鋒所強調的一樣,智能硬件+智能算法,是華礪智行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核心技術就是算法,包括交通算法、感知和大數據AI算法,在這方面,我們已經鉆研了10多年,在產業投入上也很大,形成了最主要的競爭優勢。”任學鋒介紹,與競爭對手相比,華礪智行的另一核心優勢在于,軟件、硬件全部打通,“我們不是一個‘純軟’的技術供應商。依靠智能化平臺打通邏輯,圍繞車聯網的運營商,我們致力于通過軟件與硬件的配合,打通不同的應用場景,提升車路協同行業的價值。”
在智能網聯、智慧交通領域關鍵技術上,華礪智行實現新突破并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實現LTE-V/5G的大帶寬低時延通信技術突破,車路環境信息實時感知、數據融合、協同感知技術,基于邊緣計算的交通主動安全技術等,形成了“智能終端-邊緣計算-智能控制”的知識產權布局。
目前,在車聯網無線通信、協議棧、軟件開發包、信息安全中間件、車輛駕駛行為建模、交通智能算法等方面,華礪智行擁有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并開發出公司形成了車聯網智能終端、路側邊緣計算終端MEC、車路協同V2X軟件、車路協同云控平臺等多種車聯網產品及應用軟件,并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整車制造以及共享出行領域投入應用。
同時掌握軟件、硬件雙重能力,是智能網聯行業的大勢所趨,兼具硬件載體和智能算法雙重優勢,且已獲得了60余項發明專利的華礪智行不僅走在了前列,同時還憑此收獲了政府、行業及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
據任學鋒介紹,華礪智行已連續三年入選瞪羚企業,先后獲評湖北省“雙創戰略團隊”A類自主創業團隊、蟬聯兩屆畢馬威“中國領先汽車科技新銳企業25強”“汽車行業隱形獨角獸企業”“加拿大年度車聯網項目優秀獎”“奧迪創新實驗室總冠軍”等70余項獎項。并收獲了上汽、安徽創谷資本、深圳前海長城基金等機構的數輪投資。
令人艷羨的朋友圈
專注于車路協同,憑借“軟硬兼施”的核心優勢,華礪智行建立了廣泛的“朋友圈”,“好友”的數量和質量達到了令同行艷羨的程度。
在主機廠領域,華礪智行的客戶名單不僅包含了一汽、上汽、東風等數一數二的國內汽車集團,還有名列前茅的智能電動汽車領域企業,以及福特等跨國車企。以東風為例,在我們采訪的同時,東風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小巴正在經開區示范運營,而這些汽車絕大部分都搭載了華礪智行研發的智能車載終端。
在與國內、國外車企合作的過程中,華礪智行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任學鋒舉了個例子說:“合資車企往往會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慮技術投入,對于產品功能、質量的要求更加全面嚴格、謹慎;而對比之下,國內車企對供應商的成本要求更高,議價把控更嚴,對車路協同技術的態度也更重視創新。”
在產學研合作領域,華礪智行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頂流大學均有合作。就拿今年來說,2023年2月,華礪智行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簽約了“面向安全與雙碳的車輛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研發與產業化”成果轉化對接合作協議。
在智能網聯領域,華礪智行深度參與到蘇州、武漢、青島、廣州、長沙等示范區/先導區,以及江西、浙江、湖北等智慧高速建設。以武漢為例,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100多公里的智能網聯汽車公開測試道路正使用著華礪智行研發的智能路側終端和人工智能算法;而就在今年3月,華礪智行再次與武漢經開區、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共同建設湖北省智慧交通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該平臺已入列湖北省省級最高新型研發機構。
在國內市場,華礪智行一步一個腳印,在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華礪智行的腳步同樣沒有停下。
早在2008年北美實驗室孕育期階段,華礪智行就已經在北美進行車路協同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成為最早一批為北美市場提供V2X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型企業。2014年,華礪智行率先在加拿大成立旗下首個海外公司,是首個在北美設立研發中心的中國企業。憑借著早期在北美市場十多年的積累,在美國硅谷、丹佛、華盛頓、密歇根、佛羅里達等地,華礪智行與Navya、EasyMile、上汽北美等企業開展了廣泛合作。
“目前,華礪智行已在全球近50座城市落地車路協同商業訂單,應用于雙智城市、智能網聯先導區/示范區、高速、測試場、智慧園區等領域,形成了龐大的目標市場。”任學鋒稱,“立足全球化市場機遇,華礪智行將持續擴大在北美與中國的戰略布局,與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整車廠、智能交通集成商等保持深度合作關系,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我們也期待與更多合作伙伴形成合力,開放市場,共享成功。”
繪就智能駕駛的藍色愿景
在國際市場,車路協同已獲得普遍認可。2022年12月,十大國外權威組織共同宣布,在美國加快推動C-V2X車聯網部署,這意味著2023年將是美國大規模部署C-V2X之元年。美國眾多公共部門(包括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美國交通部等)以及相關私企一致表示“堅信廣泛部署C-V2X技術可以顯著地減少所有道路使用者在美國道路上的撞車事故和死亡人數”。
在國內市場,車路協同同樣已提升到戰略位置。早在2017年,國家政策層面就已經把發展V2X提到臺前,近幾年來,更多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今年1月,國務院在《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提到,要構建車-路-交通管理一體化協作的智慧管理系統;6月21日,工信部再度表態,將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組織開展城市級“車路云一體化”示范應用。相關數據則顯示,國內已有超過5000公里城市道路實現智能化升級,C-V2X基礎設施建設超過7300余套,5G基站開通超過238.4萬座。整體看來,中國C-V2X產業逐漸進入規模化建設及商業化落地階段。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企業加入車路協同技術研發和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行列,業內普遍認為,車路協同將成為智能駕駛的終極藍色愿景,而這一切“未來已來”。但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布局車路協同的企業之一,華礪智行有自己的判斷和暢想。
在汽車智能化領域,國內汽車市場引領全球,任學鋒認為,在車路協同領域也是一樣。“從提出車路協同這一概念,到發展到現在的境況,國內只經過了五六年的時間,放在國外,最起碼也需要十年。國內市場的優勢還是在于市場化的快速迭代,通過市場的快速迭代,反推技術的加速發展。相反在國外,更多是傾向于通過技術的逐步推演,讓各個參與方共同規劃、實現產業層面的創新。”他說。
車路協同從先導示范到商業運營過渡,要想實現在開放道路上車與車、車與路完全互聯互通,還需要多長時間?任學鋒認為現在就是一個關鍵的階段,2025年將是一個標志性的時刻。而對于如何落地商業運營,他稍加思忖,用一種委婉的方式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他表示:“經過前幾年的積累,國內車路協同領域一些關鍵的技術已經打磨完成,市場需求也已經逐步開始升溫。后面要做的事情在于,圍繞客戶及相關方的價值,找到最優秀的場景,率先跑通,先通過某一款產品或者某一個場景化的應用來培養一類企業。國家政策的持續加碼,給車路協同領域帶來了更多的創新機會,車路協同即將迎來爆發階段。換句話說,車路協同的藍海已經到來。”
與單車智能不同,車路協同還未發展到規模化商業應用階段,盈利模式也未能明確。在這方面,華礪智行有著自己的理解。任學鋒介紹,華礪智行遵循“以產業發展帶動企業發展”的路線。即首先通過入駐測試場、示范區來進行技術驗證及車路云的一體化示范,推動智能化道路的建設和交通變革,帶動智能化汽車量產,之后再慢慢再過渡到規模化商業化應用,給整車廠及數字交通運營商提供解決方案。“華礪智行不以短期項目建設盈利為目的,而是秉持長期主義,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客戶,并與客戶一起共同推動產業發展。”任學鋒稱。
至于車路協同與單車智能的關系,任學鋒認為,無論車路協同如何發展,單車智能仍舊會一直存在。單車智能+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產業將會秉持著這兩條技術路線并行發展。雖然出于可控性等考慮,目前整車企業們多傾向于選擇單車智能,但也會有和道路的交互,在一些場景中兩者是融合共存的。未來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當單車智能發展到了某個重要的節點,將會融合車路協同一起發展,從而會車企、用戶提供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產品及服務。而這,也正是華礪智行作為一家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