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當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已成為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動力,應以“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不斷深化創新城市發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全要素生產率,以“探路者”的姿態和“挑大梁”的自覺探索完善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提供更加堅實的戰略性支撐。
關鍵詞 "科產城人;城市發展;城市現代化
一、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
1.“以人為本”是城市發展的終極價值追求及創新驅動力。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寫道,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和最美好的希望。[1]城市的本質特征是人的聚集,是每一個致力于實現自身理想和價值的人的希望所在。在當前全國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態勢下,能否吸引人口合理流入擴大人口規模總量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象征。一二線城市甚至縣城都開始加入到“搶人大戰”的行列,紛紛出臺“真金白銀”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勞動力落戶,尤其是青年人才。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就業重心有所下沉,新一線城市中蘇杭、成都流入增長明顯,二線城市及以下地區吸引力增強。對于城市而言,吸引人口流入只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如何為新增城市居民構建有溫度的宜居宜業環境,幫助其實現更加美好的城市夢想。
2.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影響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關鍵要素。新形勢下,原來依賴低廉土地、環境和人力成本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喬爾·科特金在《新地理: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中指出,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取決于是否能吸引到“精明的地點消費者”,包括投資者、工程師、系統分析員、科學家等。[2]城市發展邏輯從以招商為初始點的“產—人—城”模式向以“招研”為初始點的“城—人—產”模式進行轉變。近年來“合肥模式”備受關注,從2012年到2021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7倍,連跨七個千億元臺階,全國排名上升至第19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倍。合肥的發展,正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通過長期以來對于“國之重器”和基礎研究的大量投入,推動“墨子傳信”“鐵基超導”等國際領先原創成果相繼問世,吸引國內外高能級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真正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城市的空間重構和產業重塑。
3.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對于城市提升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未來產業具有引領性發展、顛覆性創新、爆發式成長等特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已成為城市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變量。從全球范圍看,主要國家都在加強未來產業的戰略部署,如美國的《2020年未來產業法案》、德國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日本的《集成創新戰略》等都在謀劃和組織未來產業的發展。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城市應抓住發展未來產業“換道超車”實現產業飛躍的戰略機遇,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前瞻性布局更加智能、低碳、健康的未來產業,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彈性產業生態。
4.人口等生產要素將在城鄉和區域間更加自由地流動在集聚中達成平衡狀態。1935年,胡煥庸提出主要是基于氣候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影響形成的“胡煥庸線”:線東南36%的土地供養著全國96%的人口,西北64%的土地供養4%的人口。在陸銘看來,“胡煥庸線”正好說明了只要勞動力是自由流動的,最終將實現地區間人均收入的平衡發展。[3]在全國建設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趨勢下,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將被進一步打破,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指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未來中國的人口流動將更加自由,他們將“以腳投票”,向收入水平同時也是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最高的地方,即沿海和區域性大城市流動,最終“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5.促進“科產城人”深度融合是打造更加美好的“向心城市”的必然選擇。陸銘在其新作《向心城市》中揭示未來人口空間變化的規律:即人口會越來越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集中。[4]向心城市同時也是中心城市提升能級,不斷增強要素集聚力、產業服務力和資源配置力的過程。《“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指出,“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對于城市而言,應堅持人民城市的建設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面向未來科技、未來產業、未來生活,全力推動“科產城人”融合共榮,構建高效協同、開放自強的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現代化引領性典范城市。
二、加快“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的相關建議
1.以中心城市高水平引領帶動“科產城人”融合高度。當前的全球競爭已經體現為巨型城市群和特大城市的競爭,中心城市是區域資源要素最集中,最能體現城市群發展高度的核心節點。要提升在城市群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必須對標國際頂級城區,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更加強化城市中心的首位度與集聚輻射功能,放大主引擎綜合效應,科學合理地提高城市密度和能級,加強頂層總體城市設計,更好統籌歷史文脈、生態資源、創新平臺和產業空間,努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質,積極爭取更多新增建設用地空間規模,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城鎮人口合理集聚,構建更加具有影響力和顯示度的創新核和產業高地,以中心城區強化帶動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鎮體系格局,[5]建設有品位、有溫度、具有無限想象力、無窮創造力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2.以縣域經濟和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拓展“科產城人”融合厚度。中辦、國辦專門印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專項文件,要求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在新形勢下,推動縣域經濟進一步實現戰略性轉型,是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重大命題。應推動縣域根據自身條件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更加緊密地融入都市圈經濟發展大局,通過市域一體化樹立“一盤棋”意識,破除區域發展壁壘,以板塊臨界空間為重點實現統籌協調發展。推動縣域產業集群勇于創新向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加快構建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現代產業體系。引導小城鎮更加積極主動嵌入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深化推進強鎮擴權和產城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小城鎮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打造“小而美”“特而精”的宜居環境,更好承擔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產業轉移,提升小城鎮對于大城市的“反磁力”。
3.以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彰顯“科產城人”融合濃度。“創新”應該成為新時代城市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城市發展不能再走“攤大餅”“搭便車”等盲目擴張的老路,必須尊重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科技進步、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支撐,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人才鏈等深度融合,實現城市高效集約發展的現代化升級。要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投入力度,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科學城”,促進科學、科技與城市的有機融合,[6]瞄準科學發展的前沿方向和趨勢,引進“錨機構”集聚最高水準的戰略科學家和研發團隊,推動“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不斷落實深化,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創新從以跟跑為主的狀態,向領跑、并跑、跟跑三路并行進行轉變,實現創新資源最集聚、創新生態最活躍、創新協同最高效,為城市現代化發展流入強勁動力。
4.以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鍛造“科產城人”融合強度。數字經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變量,也是有效利用新技術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方向。應緊抓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發揮好當前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以及科創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企業發揮創新市場主體作用建設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展更多的“獨角獸”“瞪羚”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引領型、市場主導型“鏈主”企業,增強產業鏈重要節點的控制力。針對當前促進經濟恢復回暖的現行態勢,進一步提高結構性減稅降費的精準性和可持續性,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結構調整等方面更加主動作為,推動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增強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
5.以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展現“科產城人”融合溫度。推進產城融合,城市是基礎是載體。產業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城市為產業發展反哺活力。要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為路徑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城市生態與生產、生活有機結合和諧發展,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注重運用系統性思維和手段,創造高質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推動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7]注重建設韌性城市,加強城市安全體系建設的戰略謀劃,增加城市的“冗余空間”,最大程度地增強城市對于災害事件的承載能力、恢復能力和適應能力,最大可能地應對城市風險。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創新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處理的城市建設管理、產業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服務等模式,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新城市形態。進一步推進城市的開放發展,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加強與歐美、日韓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合作,通過制度性開放創新和營商環境建設集聚更多的高端創新資源。
6.以積極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提升“科產城人”融合熱度。當前宏觀政策正處于發力窗口期,為更好應對風險挑戰和搶抓戰略機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稅政策,做好跨周期調節和前瞻性調控,引導投資適度超前投向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通過財政投融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彌補醫療、教育、養老、居住等方面的短板,切實提升城市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實施更加有效的人口人才政策,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加強對于“一老一小”的公共服務福利,打造“近悅遠來,人聚產興”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基金、理財、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的集聚,增加創新創業投資資本的有效供給,推動金融資源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打造透明開放有活力的“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生態。
參考文獻:
[1][美]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美]喬爾·科特金.新地理: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陸銘.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陸銘.向心城市:邁向未來的活力、宜居與和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5]郭志強,呂斌.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J].城市問題,2018(11):28-36.
[6]朱東,楊春,張朝暉.科學與城的有機融合——懷柔科學城的規劃探索與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1):4-11.
[7]王富海.城市更新行動:新時代的城市建設模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2.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自貿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