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服務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浙江省科技服務業呈現出體系化、平臺化、市場化、金融化等發展新趨勢新模式,本文針對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問題提出平臺建設、市場主體培育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科技服務業;平臺化;市場化;對策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并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科技服務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助推器,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有重要作用。浙江省通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成效顯著,相關研究具有較高理論和應用價值。
一、浙江科技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出的重要要求。科技服務業是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助推器,高水平科技服務業發展是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高新產業發展實現加速度,浙江省顯著加強了對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科技服務業也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科技服務業產業體系化
1.發展環境制度化。為加強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引導,浙江省構建“1+2+N”的政策制度體系,“1”即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快科技創新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科技新政50條);“2”即《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浙江省技術市場條例》,特別是《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獎勵制度;“N”即各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性文件,包括《浙江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浙江省加快落實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工作要點》等。
2.服務多元化體系化。各類科技服務機構蓬勃發展,人才經濟、園區經濟、城市創新經濟等的發展對“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創業體系形成內生需求,人才引育—項目支持—基金服務—企業孵化—專業化園區—上市服務等完整服務業鏈條環環相扣,各展所長。技術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全省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等服務的技術中介服務機構6千余家,在引進技術、引進人才,促進科技合作交流、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產業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很多綜合實力較強的機構從起初的技術咨詢、技術轉移、信息服務等單一服務發展到技術熟化、創新創業等綜合性服務,圍繞產業集群開展研發外包、產品設計等綜合服務,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科技服務。
3.產業發展規模化。圍繞提升研發設計服務能力、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成效、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等方面,推動細分領域服務業加快發展。全省科技服務業總體實力全面提升,已經形成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8大領域科技服務體系,培育發展各類科技服務市場主體,較好地為全省科技創新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寧波、杭州、臺州開展國家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推動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2021年,浙江科技服務業產業規模達到2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6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二)科技服務業平臺化
1.加快科創大走廊等平臺建設。近年來,杭州城西、G60浙江段、寧波甬江等科創走廊建設加快,打造一批城市發動機級別的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大平臺。依托科創大走廊“大孵化器”形成支持實驗室體系、平臺型創新龍頭企業、特色小鎮、科技園區等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雙創服務平臺。各地以高新園區為載體建設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嘉興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學城等,進一步集聚科技成果,激活創新要素,推動成果產業化。
2.加快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扶持發展一批新型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全覆蓋,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業孵化鏈條。截至2021年底,全省擁有國家級孵化器109家,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19家,共有孵化場地面積1059.08萬平方米,吸納集聚從業人員20.27萬人,在孵企業數量達到了1.95萬家。積極打造集科技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全產業鏈公共服務于一體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加快完善現代產業創新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共建設省市縣三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300多家,覆蓋全省11個地市,共集聚創新服務機構5500余家,引進集聚的大院名校1200余家,服務科技企業超40萬次、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260.6億元。
3.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推動全球創新資源的對接與集聚,加快構建由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海外創新孵化中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企業海外研發機構等組成的功能定位明晰、錯位互補發展的國際科技合作載體體系。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已建省級國合基地111家、省級海外創新孵化中心30家、企業海外研發機構30家。累計集聚儲備海外項目1200余個、人才1000余人,引進落地浙江項目350余個、人才400余人。同時設立省級層面“一帶一路”合作專項,支持省內高校院所、企業與沿線國家在農業、材料、生物醫學、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共建研究中心或實驗室。
(三)科技交易服務市場化
1.搭建市場平臺。2002年,在時任代省長習近平親自關心和推動下,由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省政府共同發起設立了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開創了“互聯網+”技術市場的先河,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浙江省不斷迭代升級建設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3.0,涵蓋“1+5”功能體系(即交易大廳、成果大廳、服務大廳、需求大廳、活動大廳、境外大廳)。目前,以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建設為核心,形成了由1個省級市場、11個市級市場、90個縣市分市場和29個專業市場構成的體系架構,擁有省內企業網上會員近17萬家,實現網上技術市場全省域覆蓋。
2.培育市場主體。目前,以公司化運作的運營主體超過六成,運營主體更加具有活力,運作機制更加靈活,服務模式更能滿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需求。至2021年底,全省擁有各類科技服務企業(機構)近5000家。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隊伍培養,截止到目前,全省共培育省重點中介機構99家,累計促成技術轉移金額52億元、服務企業2.9萬家、解決企業需求難題近萬個。依托“職務成果轉化在線”和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3.0,探索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貢獻積分評價機制。
3.構建技術轉移市場化機制。強化企業成果轉化戰略導向,鼓勵企業聚焦三大科創高地和碳達峰、碳中和制高點技術領域,瞄準前沿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主導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綜合運用政府采購、市場培育、需求創造、風險補助等多種措施,加大企業成果轉化支持力度,鼓勵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拓展市場。改進科研人員績效評價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等方式參與收益分配,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員離崗或兼職創新創業,面向企業開展“四技服務”。
(四)科技服務業金融化
1.產業基金發揮引領作用。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基金體系的若干意見》,科技創新基金體系主要包括政府科技創新基金、科技公益基金、科技私募基金和重大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基金等四類。以少量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引導社會大眾,把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的領域中去,解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截至2021年底,省創新引領基金共設立子基金三批,完成簽約子基金25個、總規模86.63億元,產業基金認繳17.86億元,完成項目投資182個,投資金額38.17億元,帶動社會資本跟投260.95億元。政府產業基金促進多元化基金的發展,各類科技投資基金加速擴張,全省各類創投機構達1800多家,管理資本超6800億元。
2.金融機構快速成長。近年來,各類金融機構加快在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資源集中區域設立科技專營機構,專注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全省共有科技支行39家和科技特色支行45家,并支持轄內銀行保險機構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外部直投”“貸款+遠期權益”等股債聯動業務。保險機構加快探索人才創業創新保險服務模式,研究開發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研發費用損失保險、產品質量責任保險、專利保險、雇主責任保險、科技貸款保證保險等一攬子保險產品。
3.金融服務專業化。深入實施“鳳凰行動”計劃,將科技型企業股改上市納入“鳳凰行動”實施重點內容,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超過50%。支持浙江股權交易中心建設太湖科技板、人才板等特色板塊,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人才創新企業、生物醫藥企業等科技型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2021年,浙江省探索數字知識產權質押,正式上線全國首個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浙江省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采集企業生產、經營鏈上的各類數據,由區塊鏈存證平臺發放存證證書,將數據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再進行質押融資。2021年,浙江省專利權質押融資登記額784.4億元,同比增長95.6%,商標權質押融資登記額331.9億元,同比增長65.5%,均位居全國第一。
二、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
盡管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但由于以往浙江創新型經濟起步較晚,高水平的科創大平臺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的視角來看,科技服務業整體發展還面臨一系列瓶頸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其他省市科技服務業發展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一)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從總體上看,由于浙江在國家重大科技平臺布局、高新產業集群發展中不占優勢,和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相比,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規模實力總體偏小,對全省經濟總量的貢獻不高,特別是行業品牌發展滯后,服務業態低端化。全省近6000家科技服務市場主體,絕大多數主要從事科技咨詢、知識產權等服務,8大領域科技服務總體較為低端,新的業態不多,缺少品牌企業和專業性強的服務機構。
(二)行業發展平臺和要素支撐不足
由于科創大走廊、國家高新區、科技城等高水平科創平臺起步較晚,技術交易市場仍處于不斷探索過程中,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數量不多,所以浙江省科技服務業集聚水平不高,科技服務業集群有待進一步培育。同時浙江科技服務業專業人才支撐不足。目前浙江省只有個別高校院所設立知識產權、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其他的沒有設立與科技服務業相關的學科專業,職稱評定、晉升等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影響技術人才發展通道。專業人才不足導致服務機構很難全程參與技術轉移和提供技術研發、市場開拓、戰略咨詢等方面的高端服務。
(三)產業發展市場化程度不高
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市場機制創新不夠,很多科技服務業機構由有關部門創辦或扶持,或是事業法人單位,運營經費或收入來源主要為財政補貼和政府各類項目,業務發展依賴政府,不能完全獨立經營,市場業務開拓不足,盈利能力較弱,很難適應市場化運營和滿足市場化服務需求,在轉型發展中許多企業缺乏好的盈利模式。市場化科技融資水平有待提升,金融機構多以完成業務指標為導向,并未大規模推廣應用新型業態模式,致使難以獲得普惠金融服務支持。
(四)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行業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科技服務業領域較多,每個領域又有許多細分行業,市場準入條件不夠明確,一些缺乏相應資質的人員和企業都可進入,疊加從業人員自律不強和政府監督管理缺失,容易造成服務質量不高、侵占知識產權和低價惡性同質競爭的現象,擾亂市場秩序。同時行業發展標準滯后,至今沒有出臺專門保障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或條例,科技服務業企業法律地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制度規范不夠健全,也未建立從業人員資質職稱和服務機構認定、服務流程規范、服務收費、行業自律規范管理等相關標準,制約行業發展。
三、促進浙江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高水平創新型經濟發展需要高水平科技服務業發展作為支撐,從科技創新體系發展的視角看,科技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高水平地參與全球科技服務業資源整合,以高水平服務平臺載體為依托,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和行業高水平治理能力。因此,對浙江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提升對外開放合作能力
一是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推行資質認定告知承諾制度,健全適應市場競爭發展模式,為各類科技服務企業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持面向市場提供科技服務的事業單位改制企業,引導企業內設科技部門剝離成為獨立法人,提高服務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出臺政府采購科技服務管理辦法,實行公開招投標,推動公共科技服務發展。
二是堅持區域一體化發展。圍繞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產權保護等重點領域,深度融入長三角,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協同推動、創新創業生態攜手共建、全球創新網絡協同構建、協同創新治理體系一體化推進五大行動,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國家戰略發展,并加強與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合作,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
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一流科技服務機構,鼓勵省內技術轉移機構與國外相關機構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培育國家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突出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等重點領域,支持企業“走出去”,通過聯合經營、海外并購、境外上市等方式實現國際化發展,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支持科技服務機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專利產權、行業標準、科技咨詢等服務支撐。
(二)加強高水平服務平臺載體建設
一是推進重大研發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科創走廊、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載體建設,大規模集聚和培育高水平科技服務業,引導多元化科技服務體系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享數據、軟件、裝備、設施資源,為創新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檢驗檢測專業技術服務,鼓勵龍頭、鏈主和創新領軍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
二是加快交易市場載體建設。堅持成果和需求導向,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在打造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3.0和“浙江拍”品牌的基礎上,推動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與省內相關平臺、專業市場、國家以及其他省(市、區)各類相關科技成果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共享發布科技成果信息,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線上線下結合,覆蓋全省、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技術交易體系。
三是加強知識產權載體建設。深化各級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指導服務站和導航服務基地建設,拓展知識產權代理、法律宣傳、專業培訓、品牌創建、信息檢索等服務內容,提升分析評議、運營實施、評估交易、維權保護、質押融資相關服務水平,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
(三)提升市場主體競爭能力
一是培育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堅持引進與培育并舉,推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整合與并購重組,在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的專業服務龍頭企業,推動一批有條件的科技服務企業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中小企業。
二是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引導更多高等院校開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或科技服務相關專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科技服務人才。支持高等院校開展技術經紀人制度試點,建設一支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法律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探索建立科技服務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暢通職業發展和職稱晉升通道。
三是構建科技服務產業集群。推動科技服務企業轉型發展,引導同行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加強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增強抵御風險能力,逐步形成以各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引領、中小企業緊密協同的科技服務業集群發展。引導科技服務機構向重點園區和產業基地聚集,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綜合科技服務機構和科技服務業聚集區。
(四)系統加強行業治理水平
一是加強行業標準體系建設。根據科技服務業不同細分行業特點,探索建立執業資格、職務任職資格評價、培訓考核等制度標準,鼓勵科技服務龍頭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加強行業標準體系建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針對行業無序發展問題,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管理和優秀企業評選,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提高行業數字化治理能力。推進行業數字發展,深化數字化改革,引導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學咨詢、科技金融8大領域服務機構,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行業快速融合發展,提升自身科研技術、業務營運、科學管理綜合水平。
三是深化行業放管服改革。健全多方協同綜合監督管理和高效服務工作機制,推動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實現信息互通、線索互聯、執法互助。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重視數字基礎設施、專業管理軟件、數據應用終端等方面的投入,加強供需對接,通過數字賦能,提升整個科技服務業行業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宏起,李瑩瑩,王珊珊.科技服務業集聚結構特征與區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22(10):24-32.
[2]葉堂林,李璐,王雪瑩.科技推廣服務業對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以東部三大城市群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17):41-50.
[3]李綱,孫杰,夏義堃.我國科技服務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實踐演進、建設成效與經驗啟示[J].科學觀察,2022(03):8-14.
[4]李壯壯.科技服務業經濟帶動效應測算[J].統計與決策,2022(03):135-139.
[5]張鵬,梁詠琪,楊艷君.中國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評估及區域布局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9(05):33-44.
[6]張恒,周中林,鄭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服務業效率評價——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及視窗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05):46-53.
[7]李建忠.我國各省科技服務績效評價研究——以科學普及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8):43-46+51.
[8]李曉龍,冉光和,鄭威.科技服務業空間集聚與企業創新效率提升——來自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04):1-10.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計劃軟科學重點項目“加快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研究”(編號2021C25053)的階段性成果。
(謝芳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李慧珍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馮敏系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