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一方面為“新江南文化”貢獻新動能,另一方面帶動了安徽文化的整體發展。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齊心打造“新江南文化”生態、堅持區域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加強區域學術文化研討、深化文化與旅游的雙向融合等途徑,實現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創新發展,共同打造長三角區域文化“美美與共”的生動局面,共建長三角區域人們的精神家園,共譜新時代長三角文化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關鍵詞 "徽文化;新江南文化;融入;價值;路徑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長三角區域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對于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也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肩負時代重任。長三角三省一市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邁向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進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共同的文化基礎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徽文化是長三角區域文化的重要分支,與“新江南文化”同根同源。徽文化既要發掘傳統優秀文化基因又要創新發展,通過多種途徑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文化,為“新江南文化”貢獻新動能,共謀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新途徑,共同提升長三角區域文化軟實力。
一、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黟縣)地區人民從古至今所創造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如哲學、藝術、教育、建筑、商業、民俗、戲曲、書畫、醫學等十多種。它崛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后,徽文化研究進入新階段,徽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逐漸興起,推動了徽文化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徽學”與“敦煌學”“藏學”并列為國學三大地方顯學。
江南文化從古至今被公認為長三角區域的共有文化基礎。“江南文化是在不斷變化的江南地理位置和區域范圍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地理概念。”[2]歷史上,江南眾多文人雅士、能工巧匠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家園,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化基礎”,[3]最能夠涵蓋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文化內涵。
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本質上是以滬浙蘇皖“三省一市”的27個城市群的一體化,這27個城市組成的長三角城市群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形成的“新江南”版圖。“新江南”版圖催生了“新江南文化”,長三角三省一市敏銳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打出了“新江南文化”的品牌。“建構‘新江南文化’,即是對江南文化內涵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對江南文化精神譜系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從而為長三角一體發展構筑起最大同心圓。”[4]“新江南文化”包含整個長三角地區文化,研究領域較傳統江南文化更加廣闊,研究內容也更加豐富,還處在融合、發展的現狀中,是動態的、鮮活的江南文化,它主要包括上海海派文化、浙江越文化、江蘇吳文化、安徽徽文化在內的四大亞文化圈。長三角一體化下的“新江南”,迫切需要構建長三角文化發展共同體——“新江南文化”,它既要立足傳統江南文化的歷史根基,又要兼顧滬浙蘇皖城市的地方文化,在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潮流中融合創新、開放包容,成為“新江南”地區人們的精神家園。
二、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
(一)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雖然對江南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眾所周知,江南是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徽雖不是江南的核心地帶,但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內,安徽就屬于江南的一部分。從唐代到宋代,尤其是清代,古徽州都是江南行政區域的一部分。
徽文化與傳統江南文化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與記憶,均起源于吳越文化,各自又都在交流中融合創新發展,互相影響。今天研究江南文化,徽文化不能割裂,尋找文化意義上的江南,也必將要去徽州。“任何文化的發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江南文化的盛行離不開明清時期徽州人和徽商作出的巨大貢獻。”[5]在江南文脈中,徽文化從古至今都在貢獻獨樹一幟的文化因子。
回首千年江南文脈,都可見徽文化獨特的貢獻。徽文化滲透在江南人的衣食住行中,它在融入江南文化的同時也影響著江南文化。一方面,徽州人把徽州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帶到江南,影響著江南文化。京劇的誕生就是最好的例證。另一方面,江南的徽州人也把江南文化中的大都市的精英文化帶回徽州,呈現出“徽州的江南”“江南的徽州”的格局。
(二)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現實基礎
文化軟實力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長三角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區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趨勢,既是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長三角地區同根同源的內在要求。不同區域文化在長三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就了長三角絢爛多彩的區域文化。而徽文化,是長三角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區域文化之一,安徽成為長三角的正式一員,徽文化價值也日益顯現。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和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徽文化、研究徽文化與長三角區域文化的融合創新發展以及在長三角區域文化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發揮“安徽作為”具有重大意義。
新時代,安徽加入長三角,一方面增加了整個長三角腹地的面積,另一方面也為長三角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安徽要有十足的文化自信,積極發掘徽文化的精華,促進徽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多渠道促進與“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創新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熔古鑄今的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正在以其基礎性、內涵式的人文化育之力,在“新江南”地區從經濟到文化、物質到精神、自然到社會的又一次優化升華上,起到提供智力支撐、培育人文素養、涵化發展品質的獨特作用。
三、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時代價值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硬支撐”。加速長三角成為全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緊扣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和一體化發展的主線,共推長三角文化強國先行區域建設,讓長三角文化發展新高地更具標識度。
(一)為“新江南文化”貢獻新動能
文化融合發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認同基礎、精神動力和競爭優勢。海派文化、吳越文化、徽文化等區域文化既各具風韻,又相互滲透融合,共同構成長三角文化的深厚底蘊,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安徽正式成為長三角大集體中的一員,徽文化也理應是“新江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將為長三角文化發展共同體的構建注入新鮮血液,也將為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發展注入發展活力”。[6]徽文化的加入使“新江南文化”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區域文化體系,有了徽文化,“新江南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完善,長三角文化愈加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必將給長三角地區的文化軟實力輸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二)為安徽文化整體發展帶來新機遇
徽文化是安徽省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之一,相比較來說,三大地域文化以徽文化最為博大精深,是安徽文化的杰出代表。加強徽文化的挖掘和創新發展,使徽文化蘊藏的優秀文化基因與“新江南文化”相適應,把徽文化在更高層面上推向長三角,是當今時代安徽文化整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安徽要以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發展為契機,帶動其他區域文化發展,廣泛凝聚建設文化強省的強大合力,形成推動安徽文化整體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挺進長三角,加快“走出去”,這樣安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加燦爛。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期間提出,安徽應當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安徽要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春風,盤活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爭取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內與長三角其他省市共享合作,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要求、體現時代特征、具有徽風皖韻的文化強省建設之路,進而推動美好安徽建設,加快實現2035年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的目標,并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繼續展現“安徽作為”。
四、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實現路徑
“長三角一市三省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文相似、人緣相親、產業相融,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就是要站在時代高度,承接過去,面向未來,融會貫通。”[7]長三角三省一市文化資源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這是長三角文化事業共謀發展的先天優勢。
(一)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機遇
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要落實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要進一步推進協同發展,促進文化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為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提供現實基礎。要打造開放共享、充滿活力的文化市場,共同提供多元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貫徹落實上再邁出重要一步。
安徽要主動走出去,積極尋求合作,借助長三角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利用長三角文化統一市場,不斷拓展文化發展空間,舉全省之力,提升徽文化在長三角的影響力,為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保駕護航。
(二)利用“新江南文化”生態的共建共享
“從文化因素看,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上的共通才能讓三省一市人民從內心真正認同區域一體化。”[8]區域文化能夠展現該區域的精神文明狀況,蘊含區域發展的精神源泉,助力區域文化實現更好地傳播。
面對新時代新使命,安徽要凝練徽文化優秀特質,堅持區域文化自信,挖掘徽文化的傳統內涵和現代價值,主動融入“新江南文化”,共同打造“新江南文化”品牌。堅持徽文化、“新江南文化”優質精神不動搖,將文化精神轉變成為文化自信,只有具備自信的區域文化才能夠實現全面傳播、融合發展。
(三)利用長三角區域文化品牌的打造
“要讓‘新江南文化’根深蒂固,開花結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將其打造成長三角特色文化品牌。”[9]要充分利用好長三角區域共同的文化資源,打響長三角區域文化品牌。要尊重文化差異和個性發展,以特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支持多種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擴大“新江南文化”品牌影響力,凸顯“新江南文化”的標識度,擴大國內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文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安徽持續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打造出共享書店、有戲安徽、黃山文化旅游等品牌,打造“徽”字號的文化龍頭企業和文化航母,通過區域文化品牌設計和傳播活動,全力打響“徽風皖韻”文化品牌,構建安徽標志性文化符號,以安徽的“智能經濟”助力創建一流徽文化品牌產業,積極融入長三角文化共同體。
(四)利用長三角區域學術文化的交流
區域文化是區域共同的文化標識。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厚植“新江南文化”的根基,構建全國實力最強的文化共同體。要積極開展多方面的“新江南文化”研究論壇和學術研討會,互相交流借鑒,揚長避短,共同推進“新江南文化”創新共同體建設,增進長三角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可度,共同打造長三角人文精神的“新高地”。
如滬浙蘇皖三省一市社科聯共同舉辦的“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江南文化講堂”等,進一步深化了長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2022年9月16日,第四屆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在安徽蕪湖舉行,來自三省一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碰撞思想、交流研討,旨在合作加強江南文化的研究傳播,攜手推動江南文化的傳承創新。安徽要抓住機遇,推動徽文化的研究,進一步凝聚徽文化研究專家隊伍,繼續辦好國際徽學學術大會,深化徽學研究,展現當代徽文化的魅力,推動徽文化更好地傳播。
(五)利用文化與旅游的雙向融合
文化與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為文化傳播提供了載體,文化為旅游提供了精神內核。長三角地區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利用長三角區域的名山、名水、名人等特色人文資源,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講好、傳播好“新江南”故事,形成長三角地區特色鮮明的文旅示范區,以高質量的文旅服務,打造高品質的生活,增強長三角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旅游對文化傳播融合的作用。
近年來,安徽依托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浙皖閩贛“聯盟花園”等國家級戰略平臺,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安徽國際旅行商大會、國際攝影大賽等,搭建長三角地區文化旅游資源共享平臺,不斷擴大了安徽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安徽文化事業和旅游業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積極推進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陸線”和新安江百里大畫廊“水線”建設,打造長三角大花園和國際會客廳,深化了長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協同發展,進而推動了徽文化與“新江南文化”的有效融合。
未來的長三角城市空間是生活空間、旅游空間和文化空間的復合空間形態,長三角自發的文化認同不是三省一市文化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相互交流融通中生成一種新的文化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0]2022年12月2日,第三屆長三角文化論壇在杭州舉行,論壇圍繞“新時代長三角文化繁榮與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為文化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體現了長三角區域專家學者服務國家戰略的大局觀、責任心和使命感。長三角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承載區之一,是國內文化產業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擁有國內實力最強的文化產業集群,在全國文化產業版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將共同打造未來長三角地區人民的“詩和遠方”,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構建最具實力的文化發展共同體,共同譜寫新時代長三角文化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43.
[2][6]沈昕,李慶,張夢奇.江南文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J].江淮論壇,2021(2):179-185.
[3]長三角地區攜手推動“江南文化”創新發展[EB/OL].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1012/c1013-31395558.html,2019.10.12.
[4]張寧,孫秋香.彈好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協奏曲”[J].群眾,2020(18):15-17.
[5]陳銳.從江南文化到長三角經濟區[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05):92-100.
[7]凌金華.讓徽文化為構建“新江南文化”賦能[J].當代縣域經濟,2022(01):54-57.
[8]張寧,崔耀中,高玲.合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J].群眾,2019(23):59-60.
[9]凌金華.長三角一體化視域下“新江南文化”建構路徑探析[J].新經濟,2022(04):64-66.
本文系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立項課題“長三角一體化視域下徽文化與江南文化融合共生的實現路徑研究”(編號2021CX525)和安徽理工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課題“長三角一體化下的徽文化創新發展研究”(編號SXZX2021-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