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目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全面打造低碳循環生產生活方式,著力構建更好服務全國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實筑牢防范化解風險隱患“防火墻”,成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牢牢把握正確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扎實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必須切實加強前瞻謀劃,沉著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必須積極搶抓戰略機遇,不斷增創發展領先優勢;必須弘揚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奮斗激情。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昆山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偉大號召。2009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像昆山這樣的地方,包括蘇州,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可以去勾畫的目標”。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再次對昆山推進現代化建設寄予期望。2019年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將昆山列為江蘇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之一。率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昆山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2012年至2022年,昆山地區生產總值由2607.5億元提高到5006.7億元,年均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20.3億元提高到430.2億元,年均增長6.3%;成為全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的縣級市。昆山以全國1/10000的土地、15/10000的人口,集聚了全國9.2‰的到賬外資,完成了全國16‰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了全國4‰的生產總值,連續18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1,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當之無愧成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一、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的實踐探索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在高起點基礎上,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目標,著力抓了六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不斷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昆山把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放到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來謀劃和考量,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和關鍵技術攻關,在區域競爭和轉型升級中贏得發展主動權。一是充分釋放科技創新動能。圍繞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目標,高起點規劃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布局建設“一廊一園一港”等科創載體,獲批設立國家超算昆山中心,獲準發起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設立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昆山分中心,實施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3.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8.5件。二是加快匯聚高端資源要素。先后制定雙創人才(團隊)、產業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政策措施,實施人才科創“631計劃”和人才頭雁工程,人才資源總量突破50萬人大關。建成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創成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成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產業發展母基金、總規模3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38家、累計達46家。三是著力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385家躍升至274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至55.5%、46%。累計引育規上工業企業2503家、專精特新企業663家,培育示范智能車間(工廠)256家,蟬聯全國縣域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排名首位。
(二)堅持把協調作為內在要求,加快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昆山在強化均衡協調中拓寬發展空間,在改進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后勁,不斷提升發展整體效能。一是推動區域板塊融合發展。在縣域范圍內,結合“三區三線”劃定,明確板塊功能分區,探索建立空間資源聯動調控機制,優化提升交通結構、產業結構、公共服務結構,強化區域聯動、資源統籌和中心功能提升。在縣域周邊,向東接軌上海,向西融入蘇州主城,向北聯動太倉,向南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與周邊板塊良性互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推動城市鄉村一體發展。研究制定《昆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高標準建設城鎮功能區、軌道交通走廊和標志性“城市客廳”,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69.03%提升至79.39%。完成《昆山市鎮村布局規劃》修編,實現438個可翻建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農地規模經營集中率達96.3%,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153萬元。三是推動“兩個文明”協同發展。深入開展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實施市民修身立德工程和市民文明十二條專項行動,創成了一批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新建成當代昆劇院、昆曲特色小鎮,完善市鎮兩級文化館、體育場館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人均公共文化面積從2012年的0.36平方米增長到0.56平方米。
(三)堅持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全面打造低碳循環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昆山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突破口,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獲評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一是以綠色生產夯實綠色發展根基。實施最嚴格的環保準入制度,扎實推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快形成資源高效、排放較少、環境清潔、生態安全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稻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二是以綠色生態展現江南水鄉魅力。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由2015年的75.5%提升至81.1%,PM2.5由2015年的4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優III比例由2012年的54.4%提升至90%,新增危廢焚燒處置能力1.8萬噸/年、生活污泥處理能力10萬噸/年。三是以綠色生活彰顯宜居宜業品質。嚴格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國土面積的14.46%納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和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依托河流水系和生態斑塊,建成生態廊道181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5%、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4%。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達75.4%,獲得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
(四)堅持把開放作為必由之路,著力構建更好服務全國新發展格局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昆山主動把握新時代擴大開放發展大勢,加快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在更廣空間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主動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調區,開展嘉昆太、虹昆相等區域合作,成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重要節點城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參與江蘇昆山(埃塞)產業園等項目建設。近10年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129.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保持高位增長,獲批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二是做深做透昆臺融合發展文章。以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全國金融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推動產業合作、貿易便利化、平臺載體建設、民間交流交往、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等陸續落地。2012年以來,昆山臺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10%以上,已集聚臺資項目5796個,投資總額692.4億美元。三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6524”改革,推進一網通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加快市民驛站建設,制定代辦事項清單,全面打造“昆如意”營商服務品牌,重點項目全鏈代辦服務跑出“三天辦四證”的加速度,獲評2021年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范縣市。
(五)堅持把共享作為根本目的,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昆山認真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一是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統籌推進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保障富民各項工作,推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590元提高到1095元,最低工資標準從1370元提高至2280元。2022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80138元、44583元,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農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二是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80%左右。實現義務教育公辦學校集團化辦學區鎮全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超24萬名,普通高中錄取率超過70%。市一院、中醫院創成三甲醫院,公共衛生中心建成投用,人均期望壽命達84.6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已并軌統一。三是積極做好新市民服務保障。昆山現有戶籍人口120.4萬人,常住人口268.7萬人。對于外來人口,昆山堅持以人為本,放寬子女投靠父母條件,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實現外來勞動者與戶籍城鎮職工同等享受養老保險等待遇,累計解決8.1萬新市民子女入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
(六)堅持把安全作為政治責任,切實筑牢防范化解風險隱患“防火墻”
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目的。昆山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安全防范體系,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達99.17%,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一是標本兼治狠抓安全生產。按照“三管三必須”原則,構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安全的工作格局,全力壓緊壓實各方面責任。加強基層力量配備,8個鎮掛牌成立應急和消防管理局,核增近百名事業編制執法人員,配備專職網格員300余名。認真落實減量發展要求,全面壓減低端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通過源頭施治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二是強基賦能增強城市韌性。扎實推進省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試點,明確燃氣爆炸、城市內澇等7類應用場景和16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建成江蘇首個海綿城市建設基地。建設城市大腦安全管控指揮中心,實施供水、供電、交通、井蓋智慧監控,探索小區智慧監管新模式,著力清除群眾身邊安全隱患。三是防救并重提高應急能力。在硬件方面,成立2個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15個政府專職消防隊,重點單位、村(社區)微型消防站覆蓋率分別達95%、100%。在軟件方面,制定應急物資和社會應急救援隊伍調度管理辦法,與社會救援隊伍、企業簽訂應急救援及物資保供協議,構建應急協同聯動保障體系。
二、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的經驗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積極擔當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的光榮使命,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昆山的生動實踐,為各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示。
(一)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把握正確前進方向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要義,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前提。昆山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擺在首位,持之以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各級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勇于擔當負責、善于創新創造,講政治、重團結、干實事、揚正氣的良好政治生態進一步彰顯,為昆山全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昆山的實踐表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變革,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提升民生幸福指數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昆山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把群眾的“表情包”作為工作的風向標,緊緊圍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交通等群眾關注度高的領域,不斷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創造了高品質生活,實現了高效能治理。昆山的實踐表明,只有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切實加強前瞻謀劃,應對各類風險挑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新工程,必須做到前瞻研究、謀劃先行,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昆山堅持戰略性思維、系統性思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了經濟逆勢增長,保障了社會和諧安定。昆山的實踐表明,只有著眼長遠、把握大勢、科學研判、謀定后動,以堅強戰略定力,統籌抓好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才能在積極應對變化變局中育先機開新局,持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
(四)積極搶抓戰略機遇,增創發展領先優勢
發展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回顧昆山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抓住國家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機遇,自費開發,8年后終于獲得國家批準;21世紀初,抓住浦東開發開放機遇,開辦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進入新時代以來,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臨滬對臺特色優勢,加快建設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金融改革試驗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平臺載體,有效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創新引領力、城市吸引力。昆山的實踐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抓住機遇,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喪失機遇,就會落伍于時代。面對新任務、新要求,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持續深化改革攻堅,全面激發開放活力,把長板拉長、把優勢做優,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五)堅持弘揚先進精神,保持干事創業激情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昆山之所以能從蘇州市“小六子”躍居成為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最寶貴的財富不在于其靚麗的經濟數據,而在于廣大干部群眾在敢闖敢試、你追我趕實踐中凝聚形成的“昆山之路”精神。在沒有先例的方面率先探索,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形成特色,在具有優勢的方面作出示范,昆山的實踐表明,“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這種精神,不僅是“昆山之路”的成功密碼,也是昆山贏得未來的不竭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只有大力弘揚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四敢”精神,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大膽探索、大膽實踐,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不斷譜寫新篇章、取得新突破、再創新輝煌。
(金世斌系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社會處處長、研究員;周元鵬 昆山市政府辦公室;徐瀚洋 昆山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