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重要論斷,闡明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深化習近平同志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理論溯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習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大論斷的提出背景,總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斷的開化實踐,從共同富裕的辯證思維、共享理念、普遍規律、價值取向等方面探討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的共同富裕深刻啟示。
關鍵詞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同富裕;開化
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金星村調研,提出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斷,闡明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突出了發展機會均等和發展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實現機制,指引金星村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者。17年來,開化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囑托,一任接著一任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果。2021年,開化縣在浙江省11個生態發展縣綜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列26縣第二位。對習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斷進行理論溯源和實踐研究,可以看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這一重要論斷,既是習近平同志當時在考察過程中的有感而發,也是他長期以來對像開化一樣的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真知灼見,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實踐指導是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
一、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提出背景
1997年,開化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到2003年生態縣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農民增收依然困難,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2元,恩格爾系數高達4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2003年,全縣有19.1萬勞動力,除了7萬人縣外轉移就業、2.4萬人在本地從事二三產業外,還有9.6萬人從事種養業。群眾就業不充分問題突出,既帶來了增收致富難,又造成了生態保護難,甚至有人質疑“生態何以立縣”?就在開化率先在全國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推進生態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習近平同志于2003年、2006年兩次來到開化考察,為開化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開化調研,考察華埠鎮金星村,當時的金星村村民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主要收入來自于“種種砍砍”,村里1/3的人在外打工。面對當時的情況,習近平同志說,“這個村很美,依山傍水”“你們這個村大有希望,在全國也是有特色的村。我們到一個村,首先要注意的是村里的經濟。金星村村民有三個經濟來源:一個是務工,一個是村里做二三產業,再一個是發展茶葉。開化龍頂全國知名,龍頂茶是很好的,種茶葉大有前途。所以,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為群眾辦實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這是有普遍意義的”。習近平同志在金星村的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核心發展理念——“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開化實踐
開化牢記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托,先行探索“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發展路徑,取得顯著成效。全縣GDP從2006年的22.7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181.35億元,農村居民收入從3612元提高到24737元,甩掉了欠發達,換來了綠富美,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走出了一條以縮小收入差距為主導的山區縣共同富裕之路。
(一)先行探索“勞務輸出”變“三開回歸”,以內聚外遷促進農民高質量就業
1.向外有組織輸出勞動力,做大“開化人經濟”。開展就業培訓,鼓勵“攜技外出”。目前,累計有6萬余人次參加家政服務、服裝縫紉、網店運營、氣糕制作等職業技能培訓,3.3萬人取得國家職業能力登記證書,“一技之長”的技能人才有4.72萬人。依托“務工隊長”,推進“跟班就業”。全縣在外就業人員達到10.62萬人,形成了開化粉刷匠、開化大廚等一批特色勞務品牌。其中開化粉刷匠業務在省內市場份額占比高達30%。建強駐外勞務輸出服務組織,開展“遠程服務”。在勞務輸出比較集中的杭州、溫州、嘉興、義烏以及上海等地先期建立“創業支部”14個,解決在外人員子女入學、勞動維權、社保轉移等問題。2006年,開始組建開化駐外商會。目前,開化駐外商會發展到16家、會員732家,其中億元以上產值會員企業17家,主要涉及動漫印刷、電器制造、軟件開發、建筑和餐飲等行業,“開化人經濟”產業規模近220億元,是開化工業總產值的1.5倍。
2.向內全縣域促進人口集聚縣城,做大“開化經濟”。一是以“小縣大城”為引領,促進人口內聚縣城。目前,開化縣城建成區面積從3.1平方公里擴大到15.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26%提高到51.87%,城鎮常住人口從9.97萬人增加到12.79萬人。近年來,開化開展國家公園城市建設八大專項行動,全面實施“小縣大城·富民安居”工程,加快縣城人口集聚步伐,推動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二是以省級經濟開發區為載體,促進企業內聚縣城。自2001年開始在縣城周邊建設工業園區,2020年升格到省經濟開發區,面積整合擴大到25平方公里,2022年規上工業企業突破100家,創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啟動上市培育3家,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與增加值均居衢州市前列,企業工人近8000人。三是以“三開回歸”工程為抓手,促進就業內聚縣城。以開化在外企業、鄉賢和開化人為重點開展招商引智,每隔2年召開高規格的開化人發展大會,鼓勵開商、開賢和開化人回鄉創業或就業。創新開發靈活就業應用平臺,為閑置勞動力提供就業渠道。目前,平臺已登記6000余家用工主體和60000余名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崗位6.37萬個,求職成功3萬人次。
(二)先行探索“品質農業”變“品牌農業”,以“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推動農產品溢價增值
1.培育生態珍品,實現銷售增值。一是培育優質基地。聚焦“兩茶兩中一魚”(龍頂茶、山茶油,中藥材、中蜂,清水魚)主導產業,全縣現有茶園10.6萬畝、油茶21.9萬畝,中藥材2.6萬畝、中蜂5.5萬群,清水魚流水坑塘1.1萬口,發展農業龍頭企業5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31個。二是分層分級品控。一方面,開發“錢江源”品牌準入管理平臺,配套建設微信小程序,實現“企業掌上辦、部門線上審、消費者碼上查”,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覆蓋率達到100%;另一方面,對“三品一標”新認證、續證進行獎勵,全縣認證保有量206個,較2003年增加了2.6倍。三是暢通供銷渠道。通過開設品牌館、發展農村電商、合作新聞媒體等,多維度組合拳宣傳推廣“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目前,“錢江源”品牌已囊括8大類80余款產品,產品平均溢價率達到30%以上。其中,開化龍頂2022年品牌價值37.71億元,“錢江源開門紅”品牌價值突破7億元。清水魚2022年開化塘邊價每斤達到25—35元,是普通草魚的4—6倍,杭州、寧波的市場售價每斤高達48元,是當地普通草魚的6—8倍。形成了“一畝土茶園,萬元惠農錢”“一口清水塘,萬元賣魚錢”“十只土蜂桶,增收萬元錢”“一畝高粱地,凈增萬元錢”等農產品溢價增值案例。
2.培育生態美食,推動加工增值。一是做好一塊“開化氣糕”,推動“萬人從業、萬戶增收”。搶抓“詩畫浙江·百縣千碗”機遇,將開化氣糕作為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率先成立了氣糕辦,組織3000名農民參加烹飪、特色小吃餐飲培訓,累計開辦縣內外持證掛牌的氣糕店430多家,有的更是走出國門將氣糕店開到了美國、新加坡等地。二是推廣一桌錢江源味道,實施美食“個十百千萬億”工程。挖掘每個鄉鎮特色美食,發布浙江省首個地方菜標準——錢江源味道《開化菜》,推出30道“不得不吃”的開化名菜,開化生態農產品經過加工成開化美食可以增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2022年開化美食門店有5000家以上,其中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門店8家,美食產業總值達到75億元,直接就業5萬余人。
(三)先行探索“種種砍砍”變“走走看看”,以全域旅游拓寬生態資源變現通道
1.雕刻“爛樹根”,打造大景區。一是培育根雕產業。先后創立根雕專業培訓學校,發布全國首個根雕標準,推動國際根藝文化交流。目前,全縣共有根雕企業30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年產值超15億元。二是打造根雕景區。根宮佛國“無中生有”從一個小作坊開始建設根緣小鎮,吸引項目投資28.43億元,集聚各類文旅企業500余家,帶動周邊就業近萬名。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游客量每年以12%遞增,2020年旅游收入總計1.5億元,2021年成功挑戰“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館”吉尼斯世界紀錄。三是促進根城融合。圍繞5A級景區和縣城互融共生,建設“5A縣城”。將根雕元素融入城市設施建設,引進4個商業綜合體,打造城市客廳、城市陽臺和特色商業街區,每年舉辦根雕藝術文化節、錢江源國家公園馬拉松賽。
2.建設“景區村”,辦起農家樂。一是整治村莊環境。目前,累計拆違960多萬平方米,為200余個村集體增加土地復墾政策性收入3億元。建成省、市級精品村44個和特色村82個,成功打造歷史文化村落48個,共創建省A級景區村253個,實現全縣行政村全覆蓋。二是開發鄉村旅游。探索“美麗鄉村+美麗產業”發展模式,開創茶旅融合、魚旅融合、蜂旅融合等經營模式,主動融入浙皖閩贛(衢黃南饒)“聯盟花園”建設。2021年累計創成省級休閑鄉村4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點)5個,農家樂374家,其中三星級及以上農家樂261家,創辦浙江省銀宿級以上高端民宿17家,鄉村休閑旅游413.33萬人次,旅游收入2.74億元。
3.開發“馬金溪”,發展水經濟。“馬金溪”是錢塘江源頭河,風景秀麗,稱百里金溪畫廊。一是全流域治理提升顏值。系統開展垃圾、污水、廁所、庭院“四大革命”和禁采、禁養、禁漁、禁倒“四禁”,建設沿河綠道111公里,串珠成鏈形成集源頭探秘、生態休閑、民俗賞游、親水觀光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廊道。二是打造示范段帶動發展。以金溪桃韻示范段、下於村和金星村標桿村等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推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等30個重點項目落地。2021年國慶節9個村吸引游客6萬余人次,同比增長50%。
(四)先行探索“山海協作”變“聯盟合作”,以雙方共贏促進先富帶后富
1.以資源互補為目的,建立經濟聯盟,實現聯動發展。縣級層面,與杭州上城、嘉興桐鄉、紹興越城等地區,建立“山海共富聯盟”,變“單一資金補助”“單純經濟發展”為“雙向飛地模式”“多個領域合作”,實施了開化—桐鄉“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示范區、桐鄉—開化“消薄飛地”、開化—濱海新區產業飛地等項目。鄉鎮層面,分別圍繞華埠、芹陽、池淮、馬金4個中心鎮,創建4個“片區共富聯盟”,聚焦各自經濟特色,差異化、一體化協同發展片區經濟。村級層面,以未來鄉村、大花園“示范村”為中心村,統籌建立15個“緊密型村級共富聯盟”,促進各村由“單打獨斗、同質競爭”向“資源互補、組拳出擊”轉變,輻射帶動周邊200多個村莊發展,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村實現全覆蓋,50萬元以上村占49.02%。如“大金星村社聯盟”聯動發展黨建研學和生態旅游,自2022年以來,僅旅游研學就帶動3個村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產業層面,建立龍頂茶聯盟、清水魚聯盟、錢江源星宿(民宿)聯盟、紅高粱聯盟、中蜂聯盟五大“產業共富聯盟”,2022年聯盟產品銷售額突破6億元。
2.以增收致富為目的,建立就業聯盟,促進共同富裕。一是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低收入群體就業。結合鄉村需要,開發村莊保潔、治安巡邏等公益性崗位1500多個,累計兜底安置3000余名就業困難人員。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需要,開發文明勸導等城鎮就業崗位300余個,讓低收入困難群體有事可做。二是利用政府性投資創造就業崗位。自2003年以來,累計實施重點項目2266個,完成投資從8.99億元提升至77.4億元,每年創造就業崗位從500個提升至3300個。同時,積極培養來料加工經紀人,拓展來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崗位,促進不能轉移就業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
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共同富裕的深刻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高度關注各地區發展中的共同富裕問題,針對各地經濟發展、走共同富裕道路提出了許多重要指示,這些重要指示是習近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理論研究的寶庫。習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斷,直指影響山區實現共同富裕“三大差距”中的收入差距,闡明了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是靠就業、靠創業。習近平同志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話,講清了共同富裕的大道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論斷,蘊含著共同富裕的深刻啟示。
(一)“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共同富裕的辯證思維
2021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發表重要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強調指出,“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這是根本途徑。要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不搞殺富濟貧”。“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體現了“就業”和“收入”的對等關系,是一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其強調的是勞動者沒有勞動就沒有收入,貢獻多少勞動就能獲得多大收入,只有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創新創業,才能獲得勞動收入、穩定收入、長期收入。
(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共同富裕的共享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體現了“人人”和“家家”的量變關系,是一個局部共同富裕到整體共同富裕的過程。它把“勞動力”和“家庭”有機聯系在一起,既強調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小范圍富裕,而且是所有勞動力和所有家庭的全體人民富裕,又強調不僅是全體勞動者共同奮斗做大蛋糕,而且是各級黨委政府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手段,協調配套分好蛋糕,讓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和家庭也能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共同富裕的普遍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同等富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體現了“高效率”和“高收入”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階梯式遞進、漸進式發展的共同富裕過程。而在這一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勞動者本身的素質。勞動者的素質越高,其創新創造的本領越強,就業創業的機會就越多,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只有不斷地全面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素質,才能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就業不充分問題,才能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持續推進共同富裕。
(四)“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蘊含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
2021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發表重要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強調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不僅僅是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虛”。“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體現了“物質”和“精神”的互動關系,是一個物質富裕向精神富有不斷拓展的共同富裕過程。它不僅強調了人人通過“有事做”“有收入”的勞動,帶來物質生活全面改善,而且強調了“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把勞動和幸福關聯起來,在勞動中創造幸福。
參考文獻:
[1]解艷華,位林惠.共同富裕的“開化經驗”[N].人民政協報,2021-10-14(006).
[2]胡誠浩.山海協作,奏響共同富裕協奏曲[N].紹興日報,2021-11-18(004).
[3]夏盛民.牢記“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殷殷囑托——打造山區共同富裕先行實踐地[N].浙江日報,2022-07-25(007).
[4]徐開宏.開化縣跨越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J].浙江經濟,2022(09):74-75.
(包海波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胡賽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徐開宏系中共開化縣委黨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