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按照“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要求,未來需側重從源頭上推進產業發展質效的提升,以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支撐,著力發揮正向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水平協同。
關鍵詞 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笆濉笔俏覈涌燹D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起始階段,此后,我國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體系,廣泛推行清潔生產、能源革命以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面向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對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求,未來還需更加側重從源頭上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一、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包括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既有認識層面的困惑,也有實踐層面的掣肘。
(一)生態理性未能與經濟理性形成平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僅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而且還闡明“綠水青山”是重要財富,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當前,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偏緊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矛盾,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對地方政府是極大的考驗。在各類主體的決策中,經濟理性仍然居于主導地位,人們習慣了算經濟賬,卻缺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性。生態理性是一種以自然規律為依據和準則、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原則和目標的全方位的理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認識層面樹立生態理性,注重生態理性與經濟理性的平衡,才能在行動層面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傳統發展方式導致轉型發展面臨新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綠色發展步伐,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仍然沒有得以根本改變。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一方面導致我國資源總體產出水平還不高,另一方面決定了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也沒有根本改變。2022年,我國萬元GDP能耗為0.447噸標準煤,萬元GDP水耗為53立方米,與發達國家相比,資源環境要素產出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加之我國資源環境容量有限,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國的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任務依然艱巨,需要重點解決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倡導綠色消費以及完善綠色低碳相關政策體系等問題。
(三)生態環境價值實現仍存在諸多難點
生態環境要素定價水平對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要素定價水平仍然偏低,在生態環境要素配置過程中市場的力量仍有待加強,對于生態產品尤其是不能轉變為物化產品進行交易的生態功能調節類要素在價值實現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價值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權屬界定、價值評估以及價值轉化等一系列難題。如在權屬界定方面,自然資源的權屬關系較為復雜,涉及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等,厘清各類資源的權屬關系不僅涉及大量確權工作,還可能涉及利益調整引發矛盾;在價值評估方面,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等方法人為調節空間較大,缺乏權威性的標準;在價值轉化方面,如何實現生態資源取得合理幅度的價值增殖仍是難點,在生態產業運營、生態補償等領域還需加大政策創新與推廣力度。
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路徑分析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以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為前提,其本質體現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相脫鉤。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要政府出臺規制和政策進行引導和干預,同時也需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
(一)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環境庫茲涅茨理論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通常呈“倒U型”關系,即經濟發展的早期,兩者呈現背離特征,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嚴重;當到了工業化后期或后工業化時期,兩者呈現協同特征,經濟發展有利于降低環境污染。200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指出,我們應自覺地認識和把握“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促進拐點早日到來,具有特殊的意義。但也要特別防止一種誤區:似乎拐點來了,人均收入或財富的增長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從而可以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采取消極態度??梢姡洕l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不必然呈現“倒U型”關系,如果采取無所作為的消極態度,拐點可能遲遲不來。相反,如果積極作為,拐點可能提早到來,且污染程度更低,污染周期更短。在此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關系,即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從采取措施來看,實現兩者協同通常需要加強環境規制,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但從本質來看,還是取決于產業發展質效的提升。
(二)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同
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規模增長和效益提升,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績效的衡量既要看總量,也要看質量。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水平。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主要依賴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的發揮。但這三種效應不一定是正向的促進效應,只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水平協同。
規模效應可以為正向效應,也可以為負向效應,如果不進行積極干預,經濟規模的增長通常會帶來環境污染的增加。但如果通過產業集聚、產業重組等措施提高產業集中度后,企業生產將呈現規模經濟效應,產量增加有利于提升利潤水平,有利于科技創新以及加大環境治理投入,促進污染物減排,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結構效應主要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對降低環境污染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踐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具體包括提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促進生產要素從以勞動和資本為主,轉向以技術、知識為主,有效提升產業效率和附加值。事實上,影響環境污染的不僅是產業結構,還有空間結構、投資結構和要素結構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交叉影響,也需要統籌考慮。
技術效應主要指綠色技術創新對降低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綠色技術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涵蓋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利用等環節的技術。對比一般性的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雙重外部性,即減少環境損害的正外部性以及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的正外部性。
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對策思考
由上述分析可知,提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高水平協同可通過發揮正向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技術效應三種途徑得以實現。針對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除了要在認識層面增強生態理性外,還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提升。
(一)全面提升現有產業效益
對于大多數地區,首先考慮能否提升產業的正向規模效應。其主要方式是對存在污染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大多數地方政府更傾向采取“關?!贝胧?,而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前期已經關停大量散亂污企業的情況下,采取“并”的措施也非常重要。尤其對于縣域經濟,許多產業由鄉鎮企業發展而來,如果通過重組能夠提高產業集中度或幫助市場主體升級,進而提升產業附加值,不僅能較好解決環境治理問題,保住產業、穩住就業和增加收入,還能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進而發揮技術效應。此外,建設專業化的產業集群也是發揮正向規模效應的重要途徑,由于同一產業或產業鏈上相同環節的污染物具有相似性,企業的集聚可以共建共享污染物收集和處理系統,從而降低治理成本和監管成本。
(二)持續優化產業結構體系
對于制造業結構偏重的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同的重要途徑。大多數地區通??紤]“騰籠換鳥”,招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結構調輕調優,這需要空間結構、投資結構、要素結構等協同性的調整。對于部分地區,受人才、技術等要素制約,“騰籠換鳥”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尤其傳統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更需考慮“鳳凰涅槃”,即加大傳統產業升級力度,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業附加值,在產業結構中匹配足量的“污染分解者”,發展循環經濟,盡最大可能降低資源和環境負擔。對于資源枯竭型地區,可提前布局產業鏈條延伸或更替,發展生態產業鏈,提升傳統產業與本地區其他產業或周邊地區產業的共生水平。
(三)加快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當前,部分地區在發揮正向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方面已采取了大量措施,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為受限,未來需要更加側重發揮技術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未來,我國需重點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等產業。各地可發揮綠色科技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中的引領作用,對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技術類型和產業形態進行全面的綠色改造,推進高能耗、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方向演變,力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在低碳發展方面,還可加大數字化轉型、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力度,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持續升級。
(四)著力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離不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前在發揮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方面還需重點解決一些治理難題。如綠色科技創新具有雙重外部性問題,面臨不確定性大、投資收益不對等、投資回收期長等困難,企業普遍缺乏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地方政府也存在短期利益導向行為;再如公共政策的精準性還有待提高,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經濟發展損害較大,過去主要側重總量控制和標準控制,對達標企業如何持續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的正向激勵不足。
為解決上述問題,未來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和行政兩種力量的作用。一方面,強化責任約束,優化現有治理措施。強化“三線一單”管控,優化排污許可證制度,增加企業在報廢產品回收、使用綠色包裝和物流、減少碳排放以及進行生態修復等多方面的責任要求;實施精細化管理,精準定位問題,提升專業水平,分流域區域、分行業企業對癥下藥;依法行政,規范自由裁量權,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增強正向激勵。加快發展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市場,對碳排放權、用能權與電力交易等市場進行互認轉換,基于環境容量和治理成本,適度提高資源和環境要素定價水平,倒逼企業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和創新意識,擴大綠色技術需求;大力發展綠色技術創新綜合示范區、綠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通過加大綠色采購力度為綠色科技創新提供市場支持,鼓勵相關項目持續改進,提升經濟性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云飛.生態理性: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01):88-92.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3-02-08.http://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23.htm.
[3]王芳,曹一鳴,陳碩.反思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J].經濟學(季刊).2020,19(01):81-100.
[4]原毅軍,謝榮輝.工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污染減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S2).144-147.
[5]邵記友,王文平,花磊.超網絡視角下產業生態系統資源代謝均衡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3,26(06):76-80.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