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共同富裕視域下數字經濟與社會—政治范式的耦合關系

2023-01-01 00:00:00戴偉江齊明
理論月刊 2023年5期

[摘 要] 數字經濟的物質性和虛擬性與社會—政治范式中效率和公平的不同耦合情形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F階段,不僅社會—政治范式中片面追求效率的一面不適于我國的發展,其與數字經濟的虛擬性相耦合的情形更會在擴大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的情況下阻礙共同富裕的達成。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高質量且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更是福澤龐大人口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因此,新時代下應走中國式發展道路,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并選擇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

[關鍵詞] 共同富裕;社會—政治范式;數字經濟;耦合關系;公平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05.002

[中圖分類號] F014; F49"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05-0013-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信貸可得性的作用機制及影響效應研究”(21BGL085)。

作者簡介:戴偉(1981—),博士,湖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江齊明(通訊作者)(1993—),博士,湖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盵1](p22)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數字經濟構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著眼于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并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實踐,也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手段。夏杰長和劉誠(2021)研究發現,數字經濟不僅可以推動宏觀經濟的一般性增長,即“做大蛋糕”;也可以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并促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即“分好蛋糕”,從而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2](p3-13)。進一步地,王軍和羅茜(2023)認為數字經濟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正向“邊際效應遞增”的特點,產業結構升級與對數字鴻溝的彌合正是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機制,且數字經濟所具有的空間溢出效應也將使其對共同富裕的積極影響輻射至周邊地區[3](p16-27)。雖然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但這兩者之間卻并不具備線性的耦合關系。實際上,上述研究中數字經濟可正向賦能共同富裕的結論基于一個相同的假設,即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各階段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政治范式。正如牛建國和張世賢(2022)所指出的,盡管數字經濟具備提升經濟發展效率的內在機理,但其并不能自發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也無法自發促成共同富裕。能否解決公平問題以至實現共同富裕取決于外部制度環境,這也是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根本條件[4](p64-73)。

相較于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而言,數字經濟“親資本”的特性更為凸顯。一方面,第一次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促使大量勞動力進入服務業,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更易于實現金融對實體產業的滲透并強化資本對勞動力的控制[5](p14-21);另一方面,數字革命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新自由主義已形成相互強化的關系,它們都成為西方維持虛擬經濟擴張的工具與必然選擇[6](p3-11)。這便體現出數字經濟物質性與虛擬性的二重性特征,即一方面其仍是物質生產中的一部分,并逐漸成為生產力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其作為當前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擴大貧富差距乃至釀成社會危機的重要推手。如今數字技術已是金融市場的必要技術手段,非物質實體的數據也成為被資本控制的關鍵生產要素?;跀祿漠a品雖服務于傳統實體產業并產生價值,但數據的壟斷會使數據產品的價值遠超傳統實體產業的實物產品價值,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數字經濟下創新技術與金融的關聯。當社會—政治范式主動適應數字經濟的虛擬性時,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數字技術,但過度金融化與數字技術的相互刺激也成了經濟泡沫化的溫床。此時,新舊產業的替代由產業資本主導變為金融資本主導,這將使發展成果更多地向金融資本傾斜,而并非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楊虎濤(2020)通過研究發現,只有當社會—政治范式對數字經濟具有顯著的正向引導與修正作用時,數字經濟才有釋放發展潛力的可能,數字技術創新才能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價值[7](p1-11,136)。

鑒于此,本文首先基于社會—政治范式的內涵及演變規律,揭示現階段發展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的歷史必然性;其次,在對數字經濟的二重性即物質性與虛擬性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數字經濟二重性和社會—政治范式下公平與效率的耦合關系,并闡述不同耦合情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后,結合突出公平的歷史必然與數字經濟同社會—政治范式的耦合關系,探討新時代我國社會—政治范式的路徑選擇。

二、主要矛盾變化下社會—政治范式的演變

從矛盾論的角度來說,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矛盾存在的基礎與依據,并主要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源于基本矛盾,并支配著其他非主要矛盾的發展[8](p10-18)。基本矛盾具有長期性與穩定性,但主要矛盾作為基本矛盾的階段性集中表現卻具有變化性,且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適應程度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而主要矛盾的演變又決定著社會的階段性發展,因此牢牢把握主要矛盾的變化方向是促進我國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9](p128-135)。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已逐步擺脫了“兩個文明”都相對匱乏的境地,但過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方式也造成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由此,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便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更突出效率的社會—政治范式完成其原始積累的歷史使命后,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自然會成為歷史的選擇,這也是現階段平抑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等社會矛盾的重要依據。當前,數字經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易與虛擬經濟相結合并在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等問題上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發揮社會—政治范式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積極引導作用,便是在更突出公平的前提下抑制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以防數字經濟無序發展。

(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是生產力持續發展的結果,也是在此基礎上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演化的產物。因此,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促使我國緊追第三次工業革命前沿領域且著力推動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動力來源。在歷經快速發展之后,我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生產技術與產能突飛猛進,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制造業生產體系,物質產出已能基本覆蓋全國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矛盾的解決并不等于主要矛盾運動的停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躍升,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為人民群眾的向往。在這一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對傳統物質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標準,也對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生態環境等“非物質”“非文化”內容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8](p10-18)。這便需要我國解決城鄉、區域及階層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發展質量、創新能力、實體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意味著雖然人民群眾對“非物質”的內容有所要求,但其對物質文化這一基礎內容的需要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將主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因此,當前主要矛盾表現形式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其物質性的核心內容,只是對物質需求的標準有了變化和提高。所以,確保物質生產部門高質量發展,夯實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便顯得尤為重要。

主要矛盾處于不斷變化的運動過程中,并會因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而改變。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生產關系也會發生對應變化。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會逐步凝結成具有特定歷史特征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并與其他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相區隔[10](p68-75)。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歷史背景下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與逐次替代推動著社會經濟的持續進步。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停滯,不僅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受波及,而且已有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與次要矛盾也會隨之放大。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數字經濟及其催生的多項技術成為各國國力角逐的關鍵。這些技術將為我國開辟新的發展方向,也會從創造發展新動能、重構產業新發展的角度為社會經濟注入新活力。而新技術經濟的出現也要求我國不斷推動數字技術的進步,鞏固并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借此從根本上賦能物質生產部門,為“做大蛋糕”構筑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社會—政治范式的內涵

生產關系是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經濟基礎則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在經濟基礎上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與政治、法律制度及相關設施的總和[11](p5-14)。而社會—政治范式并不能被簡單視為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的另一種表達,實際上,它僅是上層建筑中的一般性內容。

生產關系從狹義上來說是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廣義上來說則包含生產、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多個環節中的經濟關系。因此,生產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且其作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并未涉及管理制度與治理形式層面。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層建筑的根本改變意味著對應時期經濟基礎對統治階級的顛覆與基本矛盾的終止,因而上層建筑的根本內容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隨著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主要矛盾的演變要求上層建筑必須因每一時期經濟基礎的特殊情況而有所變化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因此,上層建筑中因經濟基礎的特殊改變而不斷變化的是其中的非根本內容,即一般性內容;因各國意識形態及政治體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的是其根本內容,即特殊性內容。一般性內容的變化程度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特殊變化程度,而社會—政治范式也隨技術經濟的發展與擴散程度而變。上層建筑的特殊性內容一般不能在不同國家間轉移,但其一般性內容則可以隨著技術經濟的轉移而轉移,并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中產生新的內容。因此,上層建筑中的一般性內容與社會—政治范式一樣,其存在與發展以對應的具有較強變化性的“物質基礎”為轉移,并都具有階段性。前者依據經濟基礎的特殊變化,后者則依據技術經濟的演進。而技術經濟的演進是促使經濟基礎發生特殊變化的關鍵因素,所以上層建筑中的一般性內容對應著社會—政治范式的內容。從這一角度來看,社會—政治范式與技術經濟的相互作用關系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作用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刻影響著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的變化與發展。

從根本上來說,各時期社會—政治范式的產生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矛盾運動的結果,且作為緩和兩對基本矛盾的存在直接作用于生產與分配過程,并著力調節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12](p4-6)。因此,社會—政治范式的集中體現即是對效率與公平矛盾關系的調和。當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時,社會經濟發展對效率的要求左右著社會—政治范式的核心內容;當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時,公平則成為社會—政治范式演變與發展的主旋律。所以社會—政治范式的演進便是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下,管理制度與治理形式由“效率優先”向“公平優先”發展的運動過程。

(三)社會—政治范式的演化規律

自18世紀中葉起,人類社會已歷經三次工業革命并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端,這一歷程包含五次已經完成的技術演進與正在發生的第六次技術演進。歷次工業革命整體呈現出科技含量逐步升高,自動化生產逐步取代人力勞動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科層制的管理架構逐步被扁平化組織架構所取代,社會及產業治理的方式方法也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農業及工業經濟時期,技術的演進主要作用于物質生產體系的構建,其關鍵在于擺脫物質匱乏。因此,該時期社會—政治范式側重效率建設,制度構建也偏向于保護有產者。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制度設計雖鼓勵了財富創造,卻加劇了對無產者的剝削。盲目且片面追求效率與財富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張與社會矛盾的激化。不論是早先的英國的“憲章運動”、美國的“干草市場事件”及日本的“北海道官產事件”,還是近年來西方層出不窮的抗議活動如“占領華爾街運動”“罷工十月運動”等,都是分配不均且財富過度集中下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表現。但需要厘清的是,在農業及工業經濟時期片面追求效率與財富積累的社會—政治范式雖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運動,但并未動搖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根基。根本原因在于此時的西方仍處于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不完善的物質生產體系與龐大的市場空白給這些工業國家留足了消化矛盾的空間,社會—政治范式仍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根本任務,并保障市場機制下物質生產的快速發展。然而時至今日,物質生產體系的相對完善與全球產能過剩并沒有給主要工業國家提供多少消化內部社會矛盾的余地,社會—政治范式中公平要素的缺乏很有可能成為不公平范式下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掘墓人。由此得見二戰后西方高福利體系的相繼建立以及將階級矛盾向種族、性別及其他內部矛盾和外部進行轉嫁的行為。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效率與公平本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公平是效率的內在要求。當把效率的服務對象擴大到廣大人民群眾時,效率與公平便形成了實質上的統一。因為只有當效率的成果為更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時,才能更好激發其上升的內生動力[13](p1-9)。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窘迫的國內經濟形勢下不得不選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戰略,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至十七大期間應國內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所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到近年來數字經濟背景下強調要“更加注重公平”[14](p51-56),每一時期經濟基礎的不同都會對效率與公平的比例要求有所不同。若基本物質需求能夠持續得到滿足,則社會對公平的需求將更顯迫切。因此,數字經濟下物質產出的進一步豐富使得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成為緩和社會矛盾的關鍵因素。當經濟發展到更高級階段,“公平優先”便會成為社會—政治范式的主旋律。偏重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也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回歸,是我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出發點與落腳點[15](p32-33)。需要注意的是,公平并不等于平均主義,而是多種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分配的結果。同時,經濟發展到更高級階段本身意味著物質產出的極大豐富,且更凸顯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也意味著人民群眾可以從更高的社會效率中獲益更多。因此,在擺脫物質匱乏以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與效率之間會呈現出良性互動的關系。

三、數字經濟二重性與社會—政治范式的耦合關系

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動態適應過程中,社會—政治范式作為與兩對基本矛盾運動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治理形式,發揮著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的關鍵作用,并因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變化而具有階段性特點。因此,社會—政治范式的發展帶有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深刻烙印,這便體現了社會—政治范式相對穩定的一面與具有變化性的一面。一方面,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并扎根我國政治經濟的基本現實形成與技術—經濟新范式相對應的有效社會—政治范式;另一方面,技術經濟的演化時刻改變著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適應程度,社會—政治范式還需緊跟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改變,但這種“調整”并不改變社會—政治范式所具有的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

數字經濟是在農業、工業經濟的基礎上憑借信息、數字技術逐步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的意義不僅在于培育新興產業,更是對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賦能與優化,這奠定了數字經濟的物質性基礎。但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是非實體的“數據”資源,這便與農業、工業經濟時代由各類實物資源所組成的關鍵生產要素區隔開來,由此生成數字經濟的虛擬性特點。盡管數字經濟的虛擬性與虛擬經濟的適度結合對技術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虛擬性本身容易造成資源分配上的“馬太效應”,拉大貧富差距。在數字經濟的虛擬性與虛擬經濟無序結合而又缺乏社會—政治范式正向引導的情況下,數字經濟本身的特性會成倍放大虛擬經濟不良的一面。數字經濟下的社會生產雖較以往發生了較大變化,但也并沒有改變主要矛盾物質性的特點。由此,不論是從數字經濟的角度還是社會—政治范式自身的角度來看,堅持物質性仍是社會—政治范式的首要選擇。

(一)數字經濟的變化與特點

以往經濟形態的實質是物質生產體系內部的完善與更替,而數字經濟則是在傳統物質生產體系的基礎上借由數字技術賦能物質生產、優化產業格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貼合消費市場需求與時代發展需要。此時物質產出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其科技及服務含量等“非物質”方面。因此,在產業結構上,第一、二產業的經濟占比逐步縮減;在產業發展軌跡上,則呈現出由強化供給側向協調供需兩側的轉變。從技術經濟的發展角度來看,前四次技術演進深耕于物質生產體系的技術架構,而第五、六次則側重信息、數字技術賦能下的經濟創新發展。這源于基于傳統物質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邊際已處于逐步收窄的歷史階段,并表現出穩恒態的特點。具體而言,基于物質生產體系的技術演進在滿足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后,技術創新發展相對遲滯,技術改進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并形成相對恒定的態勢。必須指出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基礎科學特別是基礎物理學的發展停滯不前,而是根源于人類物質需求的有限性和可滿足性。當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滿足高質量高層次的需求時,生產、人口和資本總量將長期維持高水平且相對恒定的發展態勢。此時人類的欲求雖仍無止境,但每個人對物質的實質消耗又相對有限。通用的物質生產技術創新風險成本較高,若生產過剩更會拖累經濟發展。因此,技術創新便被技術改進取代,以維持對高質量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并呈現出基于物質生產的技術創新發展“逐步停滯”的假象。

技術創新通常誕生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本有著較大的技術鴻溝。因此,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產業轉移與產品傾銷使得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人口因素并不影響整體穩恒態的特點。而需求的有限性與可滿足性也并不意味著社會發展會使有限需求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上限仍會將社會發展拖回穩恒態。在已有的六次技術演進中,經濟形態由“物質”向“非物質”特點轉化的本質是社會物質需求的轉向,即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向高質量高層次需求邁進。而第五次至第六次技術演進中的信息、數字技術則是“需求轉向”下的產物,農業、工業經濟時代物質生產體系的完善則是其發展基礎。

(二)數字經濟的二重性:物質性與虛擬性

任何階段性事物的發展都具有連續性與變化性的雙重屬性[9](p128-135),前者由事物的基本矛盾決定,后者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引導,這便使事物的階段性發展始終圍繞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目標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在這一過程中,原階段與現階段之間的延續性內容構成了階段性事物的連續性,現階段相較于原階段的演進部分形成了階段性事物的變化性。從更為宏觀的發展角度來看,事物的基本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其主要矛盾則演化出事物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因此,不論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還是現在的數字經濟,其本質都一以貫之,即解放、發展生產力并提高生產效率。在傳統經濟形態向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自動化與智能化成為實體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由此,數字經濟相對于農業、工業經濟的連續性便在于對物質生產的持續優化,這也是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但在現階段,基于傳統物質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邊際已逐步收窄,亟須跳出傳統產業技術的發展路徑,并催生出數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性。這種變化性既有數字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形態的發展內容,更有數字技術區別于傳統產業技術直接作用于物質生產的具體內容。因此,從整體上看,數字經濟同樣具有連續性與變化性特征,相較于傳統經濟形態來說,又集中表現為物質性與虛擬性。

數字經濟的物質性與虛擬性源于其自身特性與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具體場景。一方面,從自身特性來說,數字經濟是繼農業與工業經濟后的又一主要經濟形態,它以互聯網為載體,以數字技術為手段,通過生產要素數字化整合生產資源來保障實體產業鏈的通暢與高效,維系供需兩側的高度聯動。數字經濟下的數字技術本就是現代化物質生產體系中的一部分,由數字技術所推動的產業數字化內容更是物質生產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此外,數字技術的產生根植于生產力的發展,其作用的發揮也有賴于保障互聯網運作的物質設備,數據資源更是對物質資源的數字化描述。所以,物質性是數字經濟的第一性質,其存在與發展以對應的物質基礎為轉移。另一方面,正因為數字經濟依賴于網絡平臺與網絡技術,且其直接產品非實物的特性使數字經濟具有極強的虛擬性。當數字經濟的虛擬性與虛擬經濟相互刺激并持續無序融合時,經濟虛擬化與“脫實向虛”的風險便會產生。因此,從數字經濟的具體場景來看,若數字經濟直接應用于物質生產或適度與虛擬經濟有序結合,因其最終作用于物質生產,虛擬性的不良影響便被限縮并表現出數字經濟的物質性;若數字經濟被濫用于虛擬經濟,其物質性將被掩蓋并表現出強烈的虛擬性。數字經濟物質性與虛擬性的關系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發展的條件。過度強調數字經濟的物質性會使產業發展形成路徑依賴,技術經濟的發展也會受阻;過度強調數字經濟的虛擬性則會帶來貧富差距擴大、實體產業空洞化、經濟泡沫化等問題。數字經濟正是在其物質性與虛擬性之間矛盾運動的動態平衡中發展的。

(三)數字經濟與社會—政治范式的耦合關系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的閉環在協同發展中實現螺旋式上升,這一基礎運動發展的結果在現實中則具象化為物質產出水平的持續提高。此處的物質產出水平涵蓋數量與質量兩個維度,換言之,便是將可供經濟社會分割的“蛋糕”做大做實。但物質產出水平的一時提升卻并不意味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兩對基本矛盾間的相互關系不能適應新形勢而作出調整時,物質產出水平便只能因慣性暫時增長并在一段時間后進入下行,此時社會經濟也就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作為繼農業、工業經濟后出現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本身代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但能否在新形勢下調整兩對基本矛盾的相互關系并使之協同發展卻不單由新動能所決定。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考察,社會經濟只有在技術革命的潛能充分釋放時才能提升,且這一結果須以社會—政治范式與技術—經濟新范式兩相耦合為前提條件[7](p1-11,136)。盡管在更高的發展層次上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引入創造性破壞下的創新發展,但這種創造性破壞機制并不與社會保護相抵觸,而更加妥善的社會保障機制也能為創造性破壞機制的觸發創造更為健康的經濟、社會環境[16](p5-21,155),由此便形成了數字經濟與社會—政治范式耦合關系的基礎。因而,有能力發展數字經濟卻未取得理想效果并不能只歸咎于上層建筑的落后。具備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條件本身意味著前期兩對基本矛盾已處于相互協同適配的發展環境中,當更為先進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出現時,相應的上層建筑沒有及時調整才是產生問題的關鍵。因此,作為緩和兩對基本矛盾的存在,社會—政治范式與數字經濟間良好的耦合關系便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強調數字經濟的物質性意味著經濟建設將側重優化物質生產體系,突出其虛擬性則意味著將側重社會經濟的活躍程度。然而,數字經濟本身并不能自發地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優解調整其二重性占比。逐利性會促使掌握數字資源的市場主體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發展方向,但這卻并不一定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一致,在很多時候甚至相左。當掌握數字資源的市場主體形成對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或是刺激虛擬經濟無序擴張時,便需要社會—政治范式在對應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下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行適當且有效的干預。結合社會—政治范式的演化規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來看,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數字經濟物質性的一面與社會—政治范式中更突出效率的一面相耦合,或是數字經濟虛擬性的一面與社會—政治范式中更突出公平的一面相耦合,都能起到刺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前者立足于創新性破壞機制打破路徑依賴實現創新發展,后者則通過虛擬經濟拉動實體經濟增長,并在發展過程中抑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效應。但此時物質性與公平的耦合卻不為經濟社會所接納,因為在相對薄弱的物質基礎上,刺激生產力以較快速度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需求。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社會物質需求的基本滿足促使人民群眾對社會—政治范式的要求歸于公平。此時不論是數字經濟物質性的一面還是虛擬性的一面,與社會—政治范式中突出公平的一面相耦合,都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由于發展成果為更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時,效率與公平的實質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內生動力。反之,當資本的逐利性迫使數字經濟中虛擬性的一面與社會—政治范式中更突出效率的一面相耦合時,對效率的追求將極大刺激數字經濟虛擬性與虛擬經濟的無序融合,進而激化虛擬經濟的無序擴張,貧富差距與社會矛盾也隨之激化。

總的來說,發展數字經濟造成的各類社會問題不應歸責于數字經濟本身,其根本原因在于應用場景錯誤和缺乏具有正向引導作用的社會—政治范式。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數字經濟的物質性或虛擬性表征并不會單獨出現,且兩者的矛盾關系也時刻處于動態平衡的運動中。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是波動的,各產業的發展程度更是參差不齊。因此,并不能準確判定特定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時刻的數字經濟必然呈現出物質性或虛擬性,也難以斷定其所有區域或產業的生產力水平是否都適于數字經濟的發展。故而,當整體生產力達到適合發展數字經濟的條件時,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應是正確的歷史選擇,而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更是新時代社會—政治范式的首要之義。

四、新時代社會—政治范式的中國路徑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p21)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更是福澤龐大人口規模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國不僅要實現更好的發展,也要使發展成果更好地為更廣大人民享有。這就要求我國的發展既不能脫離物質生產的需求,又要在社會—政治范式層面更加突出公平。發展數字經濟也需堅持其物質性特點,在維護物質生產發展的同時,避免其虛擬性帶來資源分配上的“馬太效應”與貧富差距。相較于在發展虛擬經濟方面的優勢,數字經濟的物質性特征更為我國現階段發展所需要,即數字經濟下物質生產仍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為了維系這一點,則需要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社會—政治范式中片面追求效率的一面將刺激數字經濟虛擬性中負面效應的膨脹,而其中追求公平的一面卻能在治理層面上對資源壟斷、貧富差距、資產泡沫化及經濟虛擬化等負面效應形成抑制。故此,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應對收入分配、勞資關系、組織架構及數據資源壟斷、金融泛化等多方面沖擊,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便尤為重要。

(一)走中國式發展道路

目前,發展數字經濟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互聯網+制造業”模式,即數字經濟“搭臺”、制造業“唱戲”;另一種則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制造業+互聯網”模式,即制造業“搭臺”、數字經濟“唱戲”[17](p93-96)。盡管美國與德國同屬資本主義國家,但不同的數字經濟發展路徑背后是這兩個國家不同的社會—政治范式。美國已在金融資本主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18](p87-96),其數字經濟發展更突出虛擬性的一面,而德國則更體現數字經濟物質性的一面。這既源于兩國不同的產業發展背景,也給兩國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發展結果。美國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壟斷了數字經濟的關鍵技術,并處于世界范圍內數字經濟的第一梯隊。2020年美國以近13.6萬億美元的規模蟬聯世界數字經濟榜首,而同年我國GDP也僅14.72萬億美元[19]。但美國數字經濟高度發展的背后卻是嚴重的通脹與經濟泡沫化:當前美國經濟主要依靠非生產性GDP支撐,換言之,虛擬經濟是其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即便次貸危機過后,這一情況依然沒有改變[20](p63-80,123-124)。同時,美國不斷“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也持續刺激著社會矛盾的膨脹,而其現在將社會矛盾向種族、性別、社會群體等內容的轉嫁也不過是為了掩蓋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雖然中美在政治、經濟制度及發展程度等多方面均有不同,但其將數字技術過多嫁接于虛擬經濟的后果仍值得我國警醒。

美國模式的對立面是德國模式。德國牢牢把握了數字經濟物質性的一面,但因其過分拘泥于物質性,也未能實現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趶姶蟮墓I制造能力,德國“工業4.0”戰略意在發揮傳統制造業優勢,并疊加數字經濟的技術優勢,促使制造業更高質量發展。從成果上看,2020年德國的數字經濟規模是我國的50%左右,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位列第三[19],其汽車制造領域企業如博世和寶馬集團已成功實現數字化改造[17](p93-96);同時,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德國強勢捍衛自己的“數字主權”,堅持實業立國,并深化數字經濟反壟斷監管。但現實中,德國的“數字主權”狀況卻不甚理想:德國企業普遍依賴中美兩國的軟件與數據服務,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也明顯落后[21](p121-124)。德國的癥結在于過度倚重機械、汽車、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堅守“產業強國”理念雖為其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這一路徑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變化的敏感度,并較難實現數字技術對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與美、德的國情不同,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我國不可能通過“照抄照搬”獲得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且這兩國本身的數字經濟發展也都留下了“后遺癥”。因此,立足于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應在堅持數字經濟物質性的同時引入虛擬性以激發數字經濟的發展活力,同時將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作為抑制虛擬性負面效應的關鍵布局。最終,我國既不會像美國模式“脫實向虛”,也不會像德國模式“路徑依賴”。

(二)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

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并不等于否定其虛擬性,而是對虛擬性負面效應的抑制。數字經濟的虛擬性主要與虛擬經濟相結合并發揮著融通資本、配置資源的作用,目前拉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雖仍在于其物質性,但若缺乏虛擬性的參與,這種拉動作用也無法充分發揮。那么,數字經濟的物質性與虛擬性是否可以等量齊觀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我國的發展實際來看,2008年后,因應對次貸危機下內需不足和地方財政支出增長乏力的窘境,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市場的依賴程度顯著上升。這不僅強化了民眾對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預期,也在刺激房地產市場進一步繁榮的情況下固化了地方政府依托房地產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由此形成了“債務—泡沫”循環機制并持續推高我國的宏觀杠桿率[22](p123-132,160)。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整體上也呈現出“脫實向虛”的態勢,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失衡逐漸突出并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23](p4-23)?!巴恋刎斦痹跉v史上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強大力量,但也成為抑制資源分配效率提高的主要障礙:生產資源被過度配置到房地產行業,扭曲居民財富結構并擠壓其他消費,進而阻礙消費升級[24](p1-17)。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多數地方政府缺乏有效財政來源的情況下,受房地產經濟路徑依賴的影響,房地產市場容易被視為激活經濟的唯一渠道。因此,當數字技術下沉至地方而又缺乏對其應用場景的約束時,數字經濟的虛擬性特質與虛擬經濟相結合,極易使由房地產泡沫引發的資產泡沫進一步擴張。

經濟社會對泡沫的容納是有限度的,資產泡沫擴張到一定程度或在擴張過程中破裂都將重挫經濟,日本房地產經濟的破滅與美國的次貸危機都提供了前車之鑒。因此,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尤為重要。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產業,以帶動物質生產體系的高質量運轉來稀釋房地產泡沫并化解“脫實向虛”的風險。當資產泡沫或經濟泡沫已然形成時,其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泡沫空間便需要實物資產的價值支撐,實體產業的產業附加值或有效產能越高,泡沫空間才越能得到有效彌補以“熨平”經濟波動。實體產業的發展質量越高,對已存在泡沫的稀釋能力則越強。盡管國內目前的房地產價格在新冠疫情疊加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有所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當前房地產價格的暴跌是被允許的,因為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會迅速將我國拖入經濟危機漩渦。所以,既肯定又約束數字經濟虛擬性的關鍵在于穩定已經發生的資產泡沫問題,即讓其在溫和區間波動以避免暴漲或暴跌;而堅持數字經濟物質性的關鍵在于促進我國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有效填充由房地產泡沫化造成的資產泡沫空間。然而,受逐利性的影響,資本并不會主動限縮數字經濟的虛擬性。因此,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政治范式應抑制數字經濟的虛擬性,減少其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

(三)選擇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

數字經濟下,隨著知識、智力等非物質要素參與分配過程,原來僅憑物質要素進行分配的傳統分配機制得到改變。這不僅為缺乏物質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參與價值分配提供了條件,也為優化收入分配機制、縮小貧富差距奠定了基礎[25](p138-140)。但是,由于對數據資源、數字技術乃至數字基建的占有或占用存在差異,不同社會群體間形成了較大的數字鴻溝。數字鴻溝不僅會拉大不同社群間的貧富差距,更會因“社會排斥”現象而演變為引發社會問題的重要誘因[26](p75-81)。這些問題并不取決于是否堅持數字經濟的物質性,無限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的本性,數字資本同樣如此。一方面,在被賦予社會及技術屬性后,本無價值的數據在生產—交換環節便成為勞動產品,而相應的數字勞動也自然在數字化的生產關系中成為數字資本的盤剝對象;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模式,一般勞動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參與勞動生產,勞動者生活與工作的邊界逐步模糊甚至消失,數字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得到強化。資本與數字技術的共謀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但又成為社會兩極分化的重要推手[27](p107-114)。盡管社會主義內在地蘊含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但這并不等于走社會主義道路便能自動實現共同富裕,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首要的便是公平與效率的矛盾關系[28](p43-58)。

公平與效率本是辯證統一關系,在不同歷史階段,兩者的主次不斷變化并即時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突出社會—政治范式的公平性并不等于否定其效率性,只是在當前的發展階段,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更為我國所需要。隨著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對匱乏,過去偏重效率引致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自然成為我國的主要矛盾。盡管弭平這些問題仍需注重效率,但若一味偏倚,不僅會偏離社會主義初衷,更會因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而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由于數字技術的特殊性,偏重效率的社會—政治范式將進一步放大數字經濟虛擬性的負面效應并加劇收入分配模式的不合理發展,這不僅會挫傷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發展建設的積極性,甚至將在一定程度上反噬過去的發展成果,最終阻礙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偠灾?,更突出公平的社會—政治范式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維系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并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效率的最優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夏杰長,劉誠.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徑與政策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9).

[3]王軍,羅茜.數字經濟影響共同富裕的內在機制與空間溢出效應[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3(1).

[4]牛建國,張世賢.數字經濟、凱恩斯“世紀預言”與共同富裕[J].經濟學家,2022(10).

[5]陳曉儀,常慶欣.從“血汗工廠”到“技術牢籠”:數字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變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2(4).

[6]胡樂明.規模、空間與權力:資本擴張的三重邏輯[J].經濟學動態,2022(3).

[7]楊虎濤.社會—政治范式與技術—經濟范式的耦合分析——兼論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政治范式[J].經濟縱橫,2020(11).

[8]丁任重,張航.社會主要矛盾[J].經濟研究,2022(2).

[9]張開,李英東.理解新發展階段的二重性[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14).

[10]戎愛萍,韓克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漸進性、核心議題與物質基礎[J].經濟縱橫,2021(11).

[11]豐子義.“生產關系”與唯物史觀關系的再認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

[12]鄧子基.再論“效率優先,注重公平”原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0).

[13]史琳琰,胡懷國.高質量發展與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研究[J].經濟與管理,2021(5).

[14]沈衛平.改革開放30年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認識的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8(9).

[15]俞可平.公平優先應成為新的策略選擇[J].理論學習,2014(4).

[16]蔡昉.創造與保護:為什么需要更多的再分配[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1).

[17]趙立斌,張莉莉.數字經濟下價值鏈重構與產能利用率提升——基于異質性企業的理論與實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18]于陽陽.資本主義金融化視域下美國經濟治理的失靈[J].當代經濟管理,2022(11).

[19]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疫情沖擊下的復蘇新曙光[R/OL].(2021-08-02)[2022-12-16].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108/P020210913403798893557.pdf.

[20]唐毅南.美國金融負債產生的非生產性GDP——經濟虛擬化和危機的宏觀經濟學[J].東方學刊,2019(1).

[21]胡琨,肖馨怡.數字經濟浪潮下德國捍衛“數字主權”的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領導科學,2021(2).

[22]劉哲希,陳彥斌.破解“債務—泡沫”循環:穩定中國宏觀杠桿率的新視角[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1(1).

[23]湯鐸鐸,劉學良,等.全球經濟大變局、中國潛在增長率與后疫情時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20(8).

[24]文竹,金濤.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解釋框架——基于“土地財政”的演進分析[J].金融研究,2022(4).

[25]朱成全,張茜.數字經濟對廣義生產關系的作用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Z1).

[26]王春英,李金培,等.數字鴻溝的分類、影響及應對[J].財政科學,2022(4).

[27]向東旭.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數字資本邏輯批判[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6).

[28]喬榛.實現共同富裕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5).

責任編輯" "羅雨澤

技術編輯" "倪子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一本色道久久88|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中文纯内无码H|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91亚洲视频下载|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最新在线| 午夜精品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91九色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91亚洲国产视频|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性精品|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88av在线|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99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欧美伦理一区| 99ri国产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久久免费看片| 日韩在线网址| 欧美精品在线看| 99这里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色偷偷一区|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欧美国产在线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成人|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午夜精品影院|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一级片一区| 91av国产在线|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91亚瑟视频| 国产精品性|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