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邁向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新時代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再審視

2023-01-01 00:00:00唐立費梅蘋
理論月刊 2023年5期

[摘 要] 社會制度的融入是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機理。在新時代,隨著我國的政策基調轉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政策制度勢必會成為形塑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之間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可以將社會工作實踐應用于促進共同富裕。但傳統社會工作的“西方立場”以及具有的“去社會化”“實證化”傾向卻無法回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屬性、宏觀議題以及本土實踐智慧。基于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實踐范式的建構,將有助于超越現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局限,進而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現路徑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價值立場,以反身性實踐為重要方法構建理論知識,以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為服務取向明晰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為發展策略塑造實踐內容。

[關鍵詞] 共同富裕;傳統社會工作;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中國特色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05.003

[中圖分類號] G610"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05-0023-10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同富裕背景下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22SHC00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與實踐模式研究”(18BSH153)。

作者簡介:唐立(1990—),男,博士,淮陰師范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費梅蘋(1965—),女,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博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p12)。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更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2](p17-25)。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受宏觀政策基調的影響,在新時代,我國已經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基調轉向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基調[3](p1-14)。圍繞社會工作如何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愿景,社會工作學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既有研究普遍認同“共同富裕”將會對社會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并積極探討了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的具體策略[4](p156-163)[5](p100-112)[6](p15-20)。這些研究僅僅將“共同富裕”視為社會工作新的實踐空間,較少關注“共同富裕”不僅會影響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而且也會深刻影響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理論建構。事實上,社會制度的融入是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機理[7](p43-49),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政策制度勢必會成為形塑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基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探討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對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意義,并嘗試構建區別于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以促進社會工作融入中國社會發展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發展。

一、制度融入: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機理

自我國社會工作恢復重建,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來,我國社會工作便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隊伍還是社會工作嵌入的實踐領域都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隨著實踐的深入,社會工作實踐者逐漸感受到內化的西方社會工作知識與本土實踐之間存在的張力[8](p113-123),為此,不少學者指出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于被動吸收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的層面,還需要對西方社會工作進行本土化融入[9](p55-60)[10](p8-12),以契合中國的本土情境。換言之,需將誕生于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體系相互融合,以形成能夠契合中國社會的知識體系。

社會工作本土化是一個涉及多層面的系統工程,包括價值層面、制度層面和方法層面等[7](p43-49),其中制度上的融入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機理。制度是構造政治、經濟和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約束[11](p55-61),其決定著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制度性質,包括制度建構的主導思想、制度中的社會角色及其內在規定性、制度中的規則和行為規范、制度的象征和設置四個要素[12](p94-10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基于我國國情在實踐中創造出的新型社會制度,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不同于西方社會工作自下而上由民間到國家制度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工作自重建以來便具有鮮明的政府主導特征,政府將社會工作與國家建設目標、宏大敘事緊密聯系在一起[13](p24-29),使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表現出政治關聯性[14](p63-71)。回顧中國社會工作3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工作正不斷融入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制度體系之中,以回應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需要和社會改革的發展需求。社會工作在制度上的融入一方面使社會工作具有了規制合法性[15](p41-49),這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據和資金保障。在政府的推動下,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職業評價、政府購買服務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社會工作積極融入中國社會制度的同時,制度也在形塑著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形態,這成為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機理。如,侯利文通過分析黨建與社會工作之間的關系,提出可以構建黨建社會工作,這可能成為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一個恰切端口[16](p9-15)。對口支援是中國獨特的制度安排,2010年深圳首創了社會工作對口支援模式[17](p89-95),社會工作與對口支援制度融合促進了被支援地的社會建設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模式。制度融入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機理,其本質是社會工作契合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的需要,彰顯了社會工作學科的社會功能。社會工作正是將這種“需要”和“價值”內化到知識生產的過程中,從而促進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共同富裕”的時代愿景,并將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歷史。從共同富裕的要素構成來看,共同富裕是多維度的全面富裕,它并非只是經濟上的共同富裕,還涉及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多個向度[18](p3-23),意味著多維綜合的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19](p117-129)。從共同富裕的對象來看,共同富裕的對象具有普遍性,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且強調全體民眾的參與共建,特別是困弱群體的積極參與[20](p1-8)。從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來看,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初次分配、以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代表的第二次分配、以慈善事業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被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實現共同富裕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突破性認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目前,國家已出臺了相關政策制度支持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可以預見,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將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戰略部署。對于社會工作而言,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下社會工作的現實要求和當代使命,同時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政策制度也將成為形塑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制度力量。

二、傳統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的耦合性及其局限

無論是從國家治理創新需要的角度,還是從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角度,社會工作融入國家共同富裕建設都具有必然性。社會工作應積極融入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之中,以專業力量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嵌入特性[21](p206-222),即將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嵌入中國實踐。雖然近年來學界積極倡導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知識體系,但目前中國社會工作實踐運用的知識體系仍然以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結構為主。為了區別于下文提出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暫將嵌入我國實踐的西方社會工作稱為傳統社會工作。

(一)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的耦合性

自社會工作誕生以來,便將“助人”視為實踐的核心,關注社會問題和社會弱勢群體,具有高度的人文關懷性。伴隨著西方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社會工作逐漸走向制度化和專業化[13](p24-29),并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科學助人”的理論、方法和策略。共同富裕是我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和本質要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是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22]。從中央對共同富裕的表述中可以發現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第一,內在邏輯具有一致性。“人在情境中”是社會工作看待服務對象的基本理念,即將服務對象的問題視為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社會工作介入的重點便是恢復服務對象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將關系視為社會工作的核心內容[23](p134-140)。所以從本質上來講,社會工作的內在邏輯是恢復和重建服務對象的社會關系,以使服務對象能夠在具有滋養性的環境中滿足需要并獲得成長。鄧小平曾提出“先富”帶“后富”的重要理念,但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先富”對“后富”的作用力明顯不足[24](p76-81),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回應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差距過大等現實問題[25](p83-91),共同富裕在新時代被再次重申,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共同富裕”的提出可以很好地處理“先富”與“后富”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社會關系協調,實現社會和諧。由此可見,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都是為解決社會關系失調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提出的,二者的內在邏輯具有一致性。

第二,實踐對象具有交互性。在工業革命早期,社會工作就將那些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遇到困境的個人和家庭視為實踐的對象,為其提供福利性的支持,幫助其恢復生活。社會工作百余年的發展歷史也表明,遇到基本生活問題的困弱群體是社會工作優先關注的對象[26](p14-15)。雖然伴隨著現代社會福利的發展以及社會工作能力的增強,社會工作的實踐對象已由困弱群體擴展到普通人群,但困弱群體始終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實踐對象(服務對象)。共同富裕問題以中低收入群體、困弱群體的生活改善為標尺[27](p10-12),因此共同富裕將困弱群體視為重點關注的實踐對象,將共享發展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即讓困弱群體能夠在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受益。可以發現,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都將困弱群體作為其重要的實踐對象,二者在實踐對象層面具有交互性。

第三,實踐內容具有重疊性。社會工作是科學的助人專業,社會工作的早期實踐者托馬斯·查默斯(Thomas Chalmers)在看到單純的物質救濟無法解決服務對象面臨的問題時,轉而強調激勵和自助的救助原則[28](p337-338),注重服務對象行為的改造和品德的培養,而非僅僅依靠物質的救助。查默斯的這一實踐探索后來發展成為社會工作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助人自助,即幫助服務對象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性,而非依賴性。實現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不僅與服務對象自身的心理因素有關,也與其環境密切相關,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點,社會工作自創立之初便將實踐內容定位在個人心理和環境雙層面。共同富裕不僅指物質領域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強調積極參與和共同奮斗[20](p1-8)。此外,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構建共同富裕的客觀前提和有力支撐,環境層面的改善將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從實踐內容的角度看,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都關注人的“精神”和“環境”,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重疊性。

(二)傳統社會工作促進共同富裕的局限

作為傳統意義上解決或緩解現代社會發展中各種社會問題的職業和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應對“市場化改革的意外社會后果”中獲得了發展的機遇,實踐效果較好。隨著我國積極推動共同富裕,社會工作融入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成為其回應現實需求的必然結果。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對于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由于傳統社會工作知識孕育于西方的文化和制度,有著極其注重“實證化”并具有的“去社會化”傾向,將其應用于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雖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明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傳統社會工作的“西方立場”無法回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屬性。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特征的集中體現[29](p4-11),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社會工作是西方福利體系的一部分,伴隨著西方“高福利”制度的建立,社會工作獲得了快速發展,得以拓展到眾多服務領域和人群。但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基本立場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貧富差距和過剩性危機,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30](p53-58)。對于資本主義而言,發展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只不過是緩解問題的權宜之計,踐行共同富裕無異于“與虎謀皮”。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之下,西方社會福利制度遭遇的危機更是將社會工作的“西方立場”顯露無遺。此外,西方社會的福利供給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易造成人的物質發展與精神發展失衡。與資本主義注重物質、以“資”為本的價值立場不同,我國的共同富裕具有社會主義屬性,以社會主義價值標準作為取向[31](p41-47),將發展回歸到人本身,不僅注重物質層面的豐富,還注重以人民幸福感、創造性、自我實現程度為尺度的精神層面共同富裕。

第二,傳統社會工作的“去社會化”無法回應共同富裕的宏觀議題。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初,“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就被社會工作實踐所重視,在這一理念指引下社會工作很早便確立了微觀和宏觀兩個傳統[32](p11-16),即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雙重聚焦”。但在專業化的科學主義、市場化的營利主義和管理主義等影響下,社會工作逐漸走向了“去社會化”變革[33](p100-132),將服務對象問題“心理學化”和“醫學化”,而社會工作的宏觀取向則遭到了忽視和冷落。在“去社會化”的影響之下,社會工作傾向于將社會性問題定義為個人的心理問題,這不僅容易使服務對象遭到歧視,而且也忽略了國家和社會在解決社會性問題中的功能和責任[34](p56-57)。雖然有學者呼吁將“社會”重新帶回社會工作,重視社會工作的宏觀傳統,但微觀取向的理論流派仍然是社會工作的主導理論,在美國社會工作界尤為如此。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讓弱勢群體能夠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在微觀層面對具體的個人進行幫扶,更需要在宏觀層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傳統社會工作的“去社會化”無法回應共同富裕對宏觀議題的關切,從而制約了社會工作助力共同富裕的實踐效果。

第三,傳統社會工作的“實證化”無法回應共同富裕的本土實踐智慧。為了追求學科的專業化,社會工作在科技理性的影響下,逐漸出現“實證化”的傾向:越來越追求社會工作實踐效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通過編制問卷或使用量表對隨機分組的服務對象進行測量,以追求實踐效果的普遍有效性[35](p206-225)。社會工作的“實證化”,一方面有利于社會工作破除權威主義的桎梏和個人經驗的局限,將實踐的有效性建立在“證據為本”的研究之上,對于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信心和獲取外界承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另一方面卻窄化了社會工作的屬性,將社會工作實踐簡化為一種行為改變和技術治療,對于實踐過程的互動性、文化性和復雜性缺少關注。社會工作的“實證化”可以形成柯林斯所講的事實性知識和程序技術性知識,但卻很難形成常識性知識和文化性知識[36](p125-133),進而給社會工作專業帶來知識危機[37](p22-32)。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的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充滿了建構色彩和實踐智慧。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便將共同富裕作為其重要的奮斗目標。回顧黨的百年歷史可以發現,黨對共同富裕的追求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的“孜孜”探索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趕超式”探索階段,再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先富帶動后富”階段,直至目前的新時代“人民至上”探索階段[38](p28-34)。我黨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的認知,形成了豐富的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智慧。但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實證化”往往會忽視實踐的文化性和互動性,無法回應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形成的本土實踐智慧,進而影響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論的建構。

三、邁向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意涵與實現路徑

社會工作具有制度化利他主義的特征,自誕生以來,在維護人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類福祉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改革開放之后,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和需求,我國積極將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引入國內,使其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專業力量。經過多年的實踐,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吸收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的層面,還需要建構契合本土實踐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

(一)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意涵

雖然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在內在邏輯、實踐對象和實踐內容上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可以將社會工作應用于促進共同富裕之中,但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價值立場”以及具有的“去社會化”“實證化”傾向并不能滿足我國探索共同富裕的實踐需要。因此,要將社會工作應用于共同富裕的實踐中,還需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本土實踐,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知識進行批判吸收和創造性改造,以構建契合共同富裕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以及提升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的內在契合性,有必要將應用在我國的傳統西方社會工作實踐范式轉向一種新的實踐范式,即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是積極融入我國共同富裕建設的社會工作實踐范式,既具有適應于全人類問題的社會工作普遍性知識,又具有契合中國現實需求和本土文化脈絡的特殊性社會工作知識,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的一種探索。具體來說,在價值立場層面,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是緩解階級矛盾的工具,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主張將社會發展回歸到人本身,通過共享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在知識建構層面,與傳統西方社會工作在走向專業化的過程中逐漸“實證化”不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關注實踐過程中的互動性、文化性和復雜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實踐智慧,通過反身性實踐構建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在服務取向方面,與傳統西方社會工作逐漸走向“去社會化”,進而將社會問題個人化,聚焦微觀服務不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不僅關注微觀個人層面,而且關注共同富裕的宏觀議題,將宏觀介入視為社會工作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在理論基礎層面,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來自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將其運用于中國實踐具有“水土不服”的可能性,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來自中國本土的制度和文化,契合于本土實踐,其對比可見表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p12),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遺憾的是,盡管有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但大多僅僅將社會工作視為促進共同富裕的方法,并未看到共同富裕對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構建的價值。事實上,制度融入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的重要機理,社會工作積極融入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有助于推進具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有助于回應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原則,是我國未來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的重要基調。無論是從社會治理的角度,還是從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抑或獲得合法性的角度,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都具有必然性。但目前中國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仍然是以西方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為主,將其運用于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必然與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存在一定的排斥力,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就需要積極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以構建契合共同富裕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更好地回應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

第二,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有助于超越現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局限。西方社會工作理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也有明顯的不足:一方面是社會工作的“去社會化”問題,該問題導致現有社會工作理論過于微觀,較缺乏宏觀視角[39](p140-144)。雖然在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中,以改變社區、政策等為目標的宏觀取向式社會工作曾有過輝煌,具有與微觀取向社會工作同等的地位,但在專業化、市場化等因素的影響下,社會工作逐漸將服務對象的問題定位為“個人心理問題”,從而更多地采取微觀取向的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忽視了社會或國家系統在解決服務對象問題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現代社會工作的“實證化”問題,“實證化”傾向使社會工作的屬性簡化為行為改變和心理治療,對于實踐過程中的互動性、文化性則不夠重視,不利于本土實踐智慧的提煉。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以反身性實踐為指導,重視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實踐智慧,既聚焦于微觀社會工作,又強調宏觀取向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是對現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局限的超越。

第三,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有助于尋求“中國式現代化”的知識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p11),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宣示了中國對西方“仰視”時代的結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方向和路徑[40](p6-9)。長期以來,我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都將西方社會工作知識奉為圭臬,但面臨的社會發展問題以及制度、文化的差異使西方社會工作知識很難完全適應于中國社會,需要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即完成從“以西方為中心”轉變到“以中國為中心”的知識建構。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構建便是對這一轉變的嘗試,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核心任務,力圖建構出具有本土解釋力和指導性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以尋求“中國式現代化”下社會工作的實踐自覺和理論自覺。

(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現路徑

當前,建構中國的社會工作理論是時代賦予社會工作專業共同體的歷史使命[39](p140-144)。邁向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不僅有利于助力我國實現共同富裕,而且也有利于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筆者認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現路徑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以人民為中心,確立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價值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核心[41](p3-8),是我國積極推進共同富裕的價值體現,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理應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以契合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社會主義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一是要求社會工作者要清楚認識到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與西方社會工作的本質不同。西方社會發展社會工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的結構性矛盾,西方社會工作的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并非真正追求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則以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為目標,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原則。二是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要鼓勵人民群眾的參與和互助。共同富裕是共建的富裕,人民群眾的參與和互助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42](p9-12),因此,社會工作者要積極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性和互助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進共同富裕建設。三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不同于傳統西方社會工作過分重物質的服務理念,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追求人的全面富裕,不僅包括物質層面,還涉及精神、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是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以反身性實踐為重要方法,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受科技理性影響的實證主義是在特定理念和實踐范圍內的自我澄清,而反身性是對元理論的反思,是對既有知識邊界本身的質疑和追問。將誕生并發展于西方的社會工作引入中國這一獨特的場域,面對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其理論知識并不能完全適應本土情境,這恰恰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提供了空間。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是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知識邊界的突破,社會工作研究者需保持開放的態度,使用反身性實踐的方法,持續與自身所處的文化、制度以及實踐智慧展開對話,建構出契合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一是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需要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對話。比如儒學倡導的“天下為公”“由禮進仁”“兼覆無遺”等理念與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契合性[43](p35-42),可以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共同富裕思想進行創新性發展,融入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建構中。二是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需要與既有的制度對話,特別是共同富裕相關的政策制度。社會工作如何融入現有的制度并發揮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這樣的實踐問題無法從西方社會工作知識脈絡中得到解答,需要社會工作不斷與本土制度磨合,以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運行體制。三是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需要與實踐智慧對話。社會工作在參與共同富裕的實踐,必然會形成許多實踐智慧,正如舍恩所說,“我們在實踐中所知道的,遠比我們能說的要多”[44](p3)。社會工作研究者應重視從經驗中衍生出的實踐智慧,這將成為構建中國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理論知識的重要源頭。

第三,以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為服務取向,明晰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介入特征。共同富裕既是每個人的富裕,也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個體特征和群體特征。因此,共同富裕的實現既離不開微觀的、針對具體個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也離不開宏觀的、針對群體的社會工作實踐。雖然社會工作在發展初期便確立了微觀取向和宏觀取向的傳統,但西方社會工作的“去社會化”變革導致宏觀社會工作實踐遭到忽視,社會工作實踐轉向“個體化”。我國在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知識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應吸取這方面的教訓,重拾社會工作的“社會性”,以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方式助力共同富裕。在微觀實踐層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科學評估識別出需要幫助的人群及其需求,綜合利用國家政策資源、社會資源和家庭資源,為服務對象提供困難救助、心理疏導、認知改變、行為矯治、糾紛調處、關系協調、能力提升等專業服務,并且積極提高服務對象的參與性,以發揮其在共同富裕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20](p1-8)。在宏觀實踐層面,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展示社會工作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意義和作用,推動政府支持并購買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的服務,建立社會工作促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在社會福利政策的修訂與調整中發揮積極力量,使社會工作成為社會福利服務的傳遞體系,及時、準確地掌握福利政策存在的問題和漏洞,為政府修訂社會福利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

第四,以制度融入為發展策略,塑造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社會合法性”一直都是評價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發展的重要原則,不僅決定了社會工作學術研究的主題,而且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回顧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可知,社會工作正是在不斷融入國家政策制度的過程中取得了社會合法性,開拓了實踐空間。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仍然需要堅持制度融入的發展策略取得合法性,以建構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筆者認為,當前社會工作融入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兩方面:其一,社會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的政策制度。當前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挑戰,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則被視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45](p4-14)。為此,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眾多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制度,特別是202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促進鄉村振興。社會工作應積極融入鄉村振興的政策制度,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發揮社會工作的效能。其二,社會工作融入三次分配的政策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制度,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1](p20)。社會工作應積極融入三次分配的政策制度體系,在初次分配中,社會工作可以通過政策倡導的方式矯正分配不公,或者通過提高服務對象的能力以使其在市場經濟中獲得分配優勢。在再分配中,社會工作可以積極地與政府合作,使之融入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實施過程中,承擔福利傳遞者的角色,為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三次分配與公益慈善事業緊密聯系,在第三次分配中,社會工作可以激發社會的慈善行動,鼓勵先富群體幫助后富群體,實現社會共享發展。

四、結語

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已經不再簡單停留于被動吸收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的層面,而是越來越關注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以期建構出契合中國本土情境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社會工作本土化是一個涉及多層面的系統工程,其中制度上的融入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機理。隨著新時代我國的政策基調轉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政策制度勢必會成為形塑中國社會工作實踐內容以及本土理論建構的重要制度力量。通過深入比較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發現,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主要表現為內在邏輯具有一致性、實踐對象具有交互性以及實踐內容具有重疊性,這表明社會工作對于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由于傳統社會工作知識孕育于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存在極其注重“實證化”和具有的“去社會化”傾向,將其應用于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雖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回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屬性、宏觀議題以及本土實踐智慧,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工作與共同富裕的融合,需要對引入中國的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知識進行批判性吸收,并在中國制度、文化以及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契合共同富裕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雖然目前中國社會工作學術界已經開始高度關注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的議題,但既有的研究大多將共同富裕視為社會工作新的實踐空間,很少有研究討論共同富裕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知識的意義。事實上,共同富裕不僅為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踐提供了新的空間,而且使中國社會工作超越現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局限,進而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提供了契機。基于這樣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認為有必要在面對共同富裕的時代需要時轉向一種新的社會工作實踐范式,即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此外,本文也提出了邁向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路徑,即以人民為中心,確立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價值立場;以反身性實踐為重要方法,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以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為服務取向,明晰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為發展策略,塑造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對構建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若想進一步完善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實踐范式,還需要結合目前以及今后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不斷豐富共同富裕型社會工作的理論內涵、價值理念、行動策略以及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22(11).

[2]陳晨,熊友華.中國共產黨追求共同富裕的理論變遷、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J].中州學刊,2022(12).

[3]王寧.角色扮演、場域切換與第三次分配——兼論分享經濟作為廣義第三次分配[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

[4]莫騰飛,曾守錘,唐立.邁向第三次分配:社會工作推動共同富裕的作用與機制[J].新疆社會科學,2022(2).

[5]徐選國,秦蓮.社會工作參與共同富裕:何以可能?何以可為?[J].學習與實踐,2022(6).

[6]付立華.社會工作助力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和何以可為?[J].山東社會科學,2022(7).

[7]陸士楨,王志偉.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雙重機理及其實踐路徑[J].新視野,2020(1).

[8]唐立,費梅蘋.結構內化和反思建構:社會工作專業化邏輯的本土審視[J].理論月刊,2021(1).

[9]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學刊,2001(2).

[10]張昱.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上海社會工作發展過程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11][美]道格拉斯·C.諾斯,李飛.論制度[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1(6).

[12]李漢林,渠敬東,夏傳玲,等.組織和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5(1).

[13]何雪松,楊超.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政治、文化與實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14]殷妙仲.專業、科學、本土化:中國社會工作十年的三個迷思[J].社會科學,2011(1).

[15]王杰,徐選國.我國社會工作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路徑重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16]侯利文.“黨建”社會工作:何以可能?如何可為?——兼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河北學刊,2022(6).

[17]嚴云鶴,高萬紅.對口支援中的社會工作參與[J].貴州民族研究,2022(4).

[18]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3).

[19]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

[20]王思斌.困弱群體的參與性共同富裕與社會工作的促進作用[J].社會工作,2022(1).

[21]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1(2).

[2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1-06-11(01).

[23]楊超,何雪松.社會工作的關系視角[J].學海,2017(4).

[24]羅建華,尚慶飛.鄧小平“先富帶動后富”思想的解讀與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15(6).

[25]呂德文,雒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及其實現路徑[J].中州學刊,2022(1).

[26]王思斌. 社會工作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7]許娓,王思斌,徐道穩,等.社會工作如何在促進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制度中發揮作用[J].中國社會工作,2021(25).

[28]張應磊.社會工作者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研究——以“程序指引”的救濟理論為視角[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3).

[29]顧海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J].紅旗文稿,2021(20).

[30]謝靜.評奧菲對福利國家結構性矛盾的詮釋[J].山東社會科學,2013(4).

[31]程恩富,劉偉.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解讀與實踐剖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6).

[32]何雪松.社會工作的理論追求及發展趨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3]李偉.社會工作何以走向“去社會變革化”?基于美國百年社會工作史的分析[J].社會,2018(4).

[34]張威.歐洲對三大傳統社會工作方法的批判以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社會工作,2018(13).

[35]郭偉和.在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之間——對西方社會工作兩種實踐模式及其認識論基礎的評析[J].社會學研究,2022(3).

[36]郭偉和.邁向反身性實踐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當前社會工作理論界的若干爭論及其超越[J].學海,2018(1).

[37]王海洋.邁向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知識觀[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38]明佳睿,宋福范.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百年探索:發展歷程·輝煌成就·經驗啟示[J].學術探索,2022(6).

[39]何雪松.邁向中國的社會工作理論建設[J].江海學刊,2012(4).

[40]何星亮.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現實意義[J].人民論壇,2022(21).

[41]段光鵬,王向明.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42]賈若祥.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和推進重點[J].中國發展觀察,2021(12).

[43]董瀟珊,陸永勝.共同富裕的儒學基因及其當代意義[J].理論探索,2022(6).

[44][美]唐納德·A.舍恩. 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M]. 夏林清,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5]李周.鄉村振興:從溫飽走向富裕[J].求索,2019(3).

責任編輯" "楊" "幸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ystems is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as Chinas policy tone shifts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a policy system with common prosperity at its core is bound to be an important force in shaping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There is a certain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which suggests that social work can be applied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However, the “Western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work and its tendency for “desocialization” and “positivism”do not respond to the socialist attributes, macro issues and local practical wisdom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ocial work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help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western social work theories and lead to a “China-centred” social work knowledge system. The path to social work of common prosperity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ople-centred value st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by means of reflexive practice, the clarification of intervention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ing micro and macro as a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practice content by means of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traditional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of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久久超级碰|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操|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色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欧美中文一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夜夜操国产| 欧美www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精品视频91|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狠狠干|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99久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欧美日本不卡| 毛片在线区|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年A级毛片|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麻豆精选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日韩专区第一页|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