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成具有嚴密的理論邏輯、厚重的歷史邏輯以及深刻的實踐邏輯。從其科學內涵來凝練,以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目標指向、政治保證、根本要求、精神引領與制度支撐為核心內容。從其時代價值來揭示,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民族工作
中圖分類號: D6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3)01-0020-09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1],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關鍵性因素,是促進我國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共同發展與繁榮進步的根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的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這一論述系統深刻地回答了關于我國民族團結的一系列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引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創新性發展。全面領會和深入挖掘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深刻把握其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對于新形勢下我國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事務以及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2]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團結思想的精髓要義,賡續了中華民族天下大同、崇尚統一思想的歷史傳統,積累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處理民族問題的實踐經驗。
(一)理論邏輯: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團結思想的科學指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高度關注民族及民族問題,在深入分析研究無產階級革命斗爭與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處理民族相關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而其中關于民族團結的基本思想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要篇章。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考察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狀況過程中,系統深刻地探討了民族團結的相關重大問題。他們認為在階級社會之中,世界各民族始終存在著對抗斗爭、剝削壓迫以及地位不平等的相關現實問題,探究其根源就在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了各民族社會成員之間利益關系的尖銳對立,并且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地域性拓展與推進,民族之間現存的各類矛盾日益得到激化。為此,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必須通過“消滅現存的所有制關系”[3]313,為實現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團結與各民族社會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根本條件,并將維護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共同利益視為實現民族團結的基本前提。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高度肯定了各國的無產階級在推進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歷史性地位與重要作用,指出“只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只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4],并號召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必須通過團結聯合的方式共同對抗“各民族資產階級的兄弟聯盟”[5],主張以革命斗爭的手段堅決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以此實現各民族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真正的平等團結。在此過程中,他們認為“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3]419,遵循這一客觀發展規律將進一步助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實現利益共有,最終能夠實現世界各民族之間真正的團結。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新趨勢以及各民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現實狀況,深刻地探討了民族團結的重要問題。他認為必須廣泛地團結聯合世界范圍內一切被壓迫的階級與民族,從而拓展了民族團結與聯合的范圍, 為奪取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匯集起強大力量。與此同時,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以后,列寧還強調了實現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對于加強國家民族團結的極端重要性,并將維護與實現好國家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為“消除沖突的根源”[6]。此外,列寧還主張在實踐中通過對落后民族進行無私援助的方式,以此有效地推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進步。斯大林強調了維護民族團結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張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聯盟,并提出了促進各民族走向聯合的措施,由此推進民族團結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與建設的一項綱領性原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團結的基本思想,為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生成提供了豐厚的理論滋養。
(二)歷史邏輯:涵養于中華民族天下大同、崇尚統一思想的深厚底蘊
中國古代的民族思想是在追求“天下大同”理想社會與推行大一統政治體制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為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思想養料。一方面,“天下大同”既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美好社會的理想構建與向往追求,同時也是貫穿于中國傳統社會歷史演進與進步發展的重要政治目標。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構成與重要支柱,儒家思想不僅對“大同”的相關論述深入人心,并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民族思想的形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禮記·禮運》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的理想描繪,而且深刻體現了儒家關于治國理政的重要價值目標,由此彰顯了中國傳統社會對于實現國家各成員之間和平相處、共同進步的美好愿望。近代以來,面對動蕩多變的國內外局勢,先進的中國人仍未放棄對“天下大同”理想社會的不懈追求。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對“大同”社會重新作出了定義與解釋,把民主社會想象成為未來社會前進與發展的方向,并將“小康”和“大同”作為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目標。另一方面,奮力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統一、團結共進不僅是推動國家繁榮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文化基因。自先秦以來,實現天下統一就被歷朝歷代視為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民生的重要條件,而在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歷史進程中,中華各民族之間經過數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由此在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產生了天下一家的整體意識,并在事實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體。溯至先秦,就已經產生了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分布的空間觀念,也稱之為“五服”觀念。這一觀念認為“華夷”共處于一個天下,各民族之間內在地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到秦漢時期,為順應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時代需要,以司馬遷為主要代表的史學家進一步提出了以“華夷共祖”為主要內核的重要民族思想,不僅強調國家各民族的同祖同源,而且提倡各個民族之間應通過融洽相處、和平共進,以此促進國家的長遠性發展。后至清朝,統治階級為進一步調整滿漢關系,通過聘漢人為帝師和促進“五族大同”,不斷推進民族之間的和睦團結。因此,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演進與發展的歷程中,始終堅持追求“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與不斷鞏固團結統一的民族關系,這對維系并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充分汲取了中國古代促進國家穩定發展與民族和諧統一的治國理政智慧,并在推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彰顯。
(三)實踐邏輯:熔鑄于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推進民族工作的實踐探索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團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百年征程中,通過各個時期推進民族地區發展的實踐探索不斷深化對民族工作的認識,為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形成提供了實踐基礎與經驗借鑒。毛澤東同志結合中國革命運動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狀況,將民族團結視為推動我國革命運動取得勝利與促進國家各項事業進步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為推進黨的民族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他深刻強調了做好民族工作對于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要性,堅持將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處理我國民族相關事務的基本立足點,并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7]為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基本保證。同時,毛澤東緊密結合我國的歷史發展條件和民族實際狀況,將民族團結與民族平等作為處理我國民族事務的基本原則,為我國正確有效地處理民族矛盾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他還指出了黨在維護與鞏固我國民族團結中的核心領導地位,要求不僅要增進各民族內部之間的和睦團結,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并進一步厘清了大漢族主義與地方主義的實質為人民內部矛盾的關鍵問題,這就為我國科學地認識和解決民族相關現實問題和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現實要求,適時地提出了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兩個離不開”的重要理論,并強調要“堅持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8],同時還要求將努力發展經濟建設作為推進各民族團結與進步的重要因素,為我國更好地處理民族關系和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面對世紀之交的國內外復雜形勢的深刻變化,江澤民進一步提出了我國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的重要論斷,為推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并在推進實踐的過程中開創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針對新世紀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出現的系列時代新特征,胡錦濤要求通過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9],努力地促進我國民族關系的團結穩定發展,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必然走向。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推進民族工作的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傳承,又是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結合新的階段性特征的創新發展。
二、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創新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全面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目標指向、政治保證、根本要求、精神引領與制度支撐等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構成了思想深邃、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一)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目標指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凝聚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為繼續推動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指明了奮斗目標與前進方向。回溯歷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并且也為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難,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同時也開啟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探索之路和夢想之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團結和帶領我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在此歷程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業。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10]這一重要論斷創造性地將維護我國民族團結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相結合,不僅深刻揭示了現階段維護民族團結在實現民族復興戰略全局中的關鍵地位與重要作用,而且也為繼續做好我國民族工作指明了奮斗目標與前進方向,科學闡釋了兩者內在邏輯的一致性,為民族團結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一方面,奮力實現民族復興為促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前進方向和目標引領。目標指引前行方向,實現民族復興是貫穿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百年奮斗歷程的中心主題,為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前進道路上戰勝一切風險挑戰和不斷取得歷史性新勝利提供了正確指引。正是在這一偉大夢想的指引下,百年以來我們黨在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1]的初心和使命,并且能夠不斷克服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切艱難險阻,在推進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由此推動我國民族工作不斷取得新勝利。另一方面,維護與鞏固我國的民族團結是助推這一偉大夢想實現的必然要求與路徑依賴。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在重大戰略機遇和嚴峻風險挑戰同時并存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和奮力前進的道路上勢必會遇到一系列的重大現實考驗,必須通過不斷匯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磅礴力量,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實現提供重要動力支持。因此,奮力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的不懈奮斗,為實現這一夢想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二)新時代民族團結的政治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指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前進發展的最大政治優勢,是新形勢下處理我國民族事務、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歷史經驗和實踐充分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于黨。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義無反顧承擔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團結和帶領我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和解放運動之中,并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同時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積極地探索發展我國的新型民族關系,并在推進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推動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舉措,由此促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歷史性新勝利。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持續地煥發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民族工作仍然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繁重的建設任務與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在不斷推進發展與進步的道路上,不僅充滿了諸多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嚴峻的風險挑戰。當前形勢越是復雜則越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發展任務越是繁重則越需要堅持并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12]這一重大論斷不僅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民族團結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同時也強調了堅持黨的領導對于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表明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民族團結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與此同時,習近平還從培養與選拔民族地區領導干部的角度,強調了黨對我國民族工作的組織領導,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好民族干部在開展新時代民族團結工作中的關鍵性作用,并指出要堅持選任政治素養過硬與勇于責任擔當的優秀民族干部,在為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辦實事中,努力地推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行穩致遠。此外,我國的民族團結工作不僅涉及民族地區相關事務的各個領域,而且具有長期性與復雜性,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夠充分調動區域的各類社會資源實現合理配置,并始終確保我國民族工作朝著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為努力推動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蓬勃發展不斷貢獻智慧與力量。因此,未來繼續做好我國民族團結工作、解決好新形勢下民族地區的重大現實問題,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三)新時代民族團結的根本要求:促進各民族地區的共同繁榮發展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的強大動力,不僅能夠為我國民族地區實現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提供強力支撐,而且也是處理民族事務、鞏固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由此我國民族地區徹底地改變了過去落后的舊面貌。但同時,隨著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轉化,我國民族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環境、資源稟賦與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其整體經濟水平相對于我國其他地區仍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并且在各地區與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也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相關現實問題,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因此,現階段努力提升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質量,不僅構成了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現實問題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為增進人民群眾福祉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與重要保障。習近平高度重視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并指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13]。這就深刻闡釋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對于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要求新時代下維護和鞏固民族團結,必須牢牢把握好推進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大任務,并堅持以推動民族地區的共同繁榮與發展進步作為我國民族工作的根本立足點,通過努力提升民族地區的發展水平與質量,不斷夯實我國民族團結與進步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謀劃并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我國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舉措,有力地提升了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并且著力推進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領域相關事業的發展,以此不斷滿足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習近平還強調了培育和激發民族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性,要求通過打造當地特色的相關產業,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在“用好外力、激發內力”[14]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地區的長遠發展,并在推進實踐過程中取得了系列的重大成就。因此,做好當前的民族工作,必須著力提高我國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地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發展,為推進新時代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提供重要保障。
(四)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精神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我國各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精神紐帶。現階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做好民族工作、鞏固民族團結以及提升文化認同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回望歷史,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我國各民族通過長時期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漸演變與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緊密相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并進一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15]。與此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堅持以尊重我國各族人民在歷史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差異為前提和基礎,努力地保持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我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并在推動實踐發展中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現階段加強民族團結奠定思想基石。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維護和鞏固民族團結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時代課題,必須通過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有效應對當前現實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新變化,始終高舉民族大團結的旗幟,為科學認識和有效解決我國民族相關現實問題、奮力實現民族復興不斷筑牢思想根基。為此,習近平強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維護與鞏固我國民族團結的極端重要性,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16]。這一重要論斷創造性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與鞏固我國的民族團結視為奮力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環節,將兩者視為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深刻闡釋了現階段開展黨的民族團結工作的重點所在,同時也為不斷推進我國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就是說,現階段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不斷促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思想前提和內在支撐,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最長遠與最根本的途徑方法,是切實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工作的關鍵所在;而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不斷加強我國的民族團結,內在構成了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指向和重點任務,通過不斷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不斷注入強大精神力量,也為各民族共創復興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以此促進我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17]。因此,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充分體現出對我國民族工作規律性的深刻認識,同時也為增進新時代民族團結不斷凝聚起精神偉力。
(五)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制度支撐: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是黨在進行長期民族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基礎之上實現國家制度創新的偉大成果,在不斷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了巨大的制度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僅在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增進民生福祉、保持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以及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出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科學理念,由此彰顯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進步文明。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以來,我國各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話語權”得到了充分保障,并促使自治區的各族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地區的民主管理,由此真正實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當家作主,而且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繼續向前推進,這一制度也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為新時代下維護我國民族團結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國內外復雜環境的深刻變化,社會上開始出現以各種目的否定我國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過程中取得系列重大建設成就的相關問題,并且針對黨的民族團結重要理論與民族地區相關政策,提出各種無理的質疑甚至進行有意的抹黑與詆毀,其中以“照搬論”“取消論”和“過時論”等錯誤傾向為典型代表,妄圖挑起當前國家民族工作領域的爭端,以此破壞民族團結、社會進步與國家統一。針對當前我國民族團結工作中出現的相關新情況與新挑戰,習近平明確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18]。這一重大政治論斷,不僅深刻闡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我國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科學闡明了這一制度在解決民族重大現實問題中發揮著根本性與源頭性的關鍵作用,要求必須在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工作的進步發展。此外,習近平還指出了現階段必須在實現“兩個結合”[19]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要將維護國家統一與保證民族自治相結合,在堅持維護國家統一的前提條件下,實現各族人民群眾管理本地區的相關事務,同時又要科學合理地將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堅持綜合考慮和衡量各民族地區在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努力地推進相關具體民族政策與措施有效落實。我國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實踐過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已經充分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我國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相關地區的現實發展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符合我國基本國情與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堅定不移地將這一制度不斷完善和落實,才能繼續推動我國民族工作在新征程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三、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積極回應了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系列重大問題,是指引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實踐中不斷取得重大勝利的科學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推進我國民族工作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結合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與民族獨立運動的實際狀況,科學地考察和分析了民族的相關重大問題,他們主張世界各國與各民族的無產階級通過團結聯合的方式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實現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并在努力推進各民族實現利益共有的基礎之上,構筑平等團結、和諧穩定的民族關系,以此促進各民族社會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列寧對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促進民族平等與維護民族團結,進行了極具開創性意義的重要探索,并留下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述的一系列關于民族與民族問題的重要論斷與基本原則,為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認識和處理民族系列現實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我國民族的具體實際狀況,在持續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歷程中,形成了黨關于民族團結的重要理論體系,并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民族發展道路,為開展我國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的全局高度,在新時代我國各項事業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圍繞民族團結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與新要求,形成了關于新時代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習近平這一論述,緊密結合當前階段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深入我國民族相關地區進行廣泛調研和實際考察的基礎上,系統深刻地分析了當前制約我國民族地區發展的重點與難點相關問題,科學地回答了怎樣認識民族相關現實問題、如何做好當前民族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并堅持了中國共產黨認識、分析和解決我國民族重大現實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為不斷推動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鏗鏘有力的時代表達,對推動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的民族團結工作,在促進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有效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并繼續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歷史新征程中不斷取得新勝利。
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民族工作也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敵對勢力也開始加緊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并企圖通過宣傳所謂的“普世價值”,刻意制造民族矛盾、引起民族糾紛,進而引發社會秩序的動亂,以此破壞我國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制約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例如,近年來我國發生的拉薩“3·14”事件、烏魯木齊“7·5”事件以及昆明“3·1”事件等相關的暴力恐怖襲擊事件,不僅嚴重傷害了我國人民群眾的民族感情,也不利于我國的民族團結、國家安全與祖國統一。除此之外,隨著當前多媒體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境外宗教民族勢力的文化滲透等相關現實條件的深刻變化,影響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相關因素也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為新形勢下我國的民族工作帶來了諸多新問題。因此,為了有效應對現階段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現階段我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高舉民族團結的偉大旗幟,堅決捍衛國家和平統一、有效抵制民族分裂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筑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是對新的歷史方位下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與發展而作出的一系列理論闡釋與科學回答,為開展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習近平這一論述,堅持通過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提升各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并要求不斷增強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為促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不斷注入強大的物質與精神力量;堅持黨在我國民族工作中的核心領導地位,為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與挑戰提供根本保證;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工作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堅持將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環節,為助推這一偉大夢想的實現凝聚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磅礴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所取得的系列偉大成就,已經充分證明了我國在開展民族工作中實施相關政策舉措的科學性,未來繼續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的系列重要論述。
(三)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不僅為現階段我國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為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以及科技革命的孕育興起,全球日益聯結和發展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并在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各個民族之間的沖突和紛爭只能導致國家不斷陷入分裂、混亂與動蕩之中,而民族之間保持團結互助、和平共處的友好關系則為國家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同時,現階段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正共同面臨著全球經濟復蘇前路坎坷、地區局勢發展不穩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等相關重大問題的考驗與挑戰,在此過程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必須促進通力合作、攜手共同面對此類的全球性危機,從而有效地破解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與現實困境。因此,堅持和推動國家各民族的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的友好往來,努力構建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全世界各個國家與民族的繁榮發展與共同進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與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重要論述,堅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有效推動了民族相關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推進世界上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合作共贏,積極謀求全人類發展的共同福祉;堅持推進各民族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價值認同,有利于引領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互學互鑒、求同存異;堅持提升民族的文化認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共識,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進步發展,不斷促進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交流合作。與此同時,習近平鮮明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這既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高度凝練。針對當前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這一論述蘊涵的“共同體”科學理念,有助于世界各民族通過合作交流、互幫互助的方式,共同應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系列重大挑戰,在不斷解決好民族現實問題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習近平這一論述符合國際關系友好發展的未來走向,為世界各民族的團結協作、互幫互助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啟示,同時也有助于世界各國進一步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與合作共贏的國際新型關系,在不斷推動世界各民族在團結互助與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共創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4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6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4.
[6]列寧.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9.
[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9]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10]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5-10-01(001).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12]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69.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7.
[1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39.
[1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 [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79.
[16]習近平.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02).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60.
[1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29.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23.
Theoretical Origins,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National Unity in the New Era
ZHOU Linna,CHAI Yu
(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national unity in the new era, as an organic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generated with a strict theoretical logic, a thick historical logic as well as a profound practical logic. In terms of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t has core content on target orientation, political guarante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spiritual leadership,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of national unity in the new era. As for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t is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offering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for other countries’ ethnic problems.
Key words: "Xi Jinping; New Era; Ethnic Unity; Ethnic Work
編輯:鄒蕊
收稿日期:2022-05-15
基金項目: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20BDS010)
作者簡介:周琳娜(1980-),女,遼寧錦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柴禹(1994-),男,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