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國元首向國際社會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來,“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國際社會歡迎的公共產品。迄今為止,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和“合作豐碑”,為共建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這一成果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促成了相關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也促進了共建國家的民心相通。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紐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共建“一帶一路”由一個政策倡議演變為國際社會的重大議程和全球治理平臺,當然與其建設的物質成果息息相關,在共建國家落地的3000多個項目、近萬億美元的投資,改變了全球經濟生態,激發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潛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發展故事的全球性傳播,讓“一帶一路”參與國、非參與國的公眾,領略了“一帶一路”的輝煌愿景,產生了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渴望,進而形成了不可忽視的基層民意。民之所欲,影響到各國政府的判斷,進而決定了各國政府的行為。
各國公眾認知、態度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由于產能外放,國外市場的拓展,中國公眾以壓倒多數堅定地支持政府有關“一帶一路”的決策;其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它們從這一合作中獲得的紅利遠超想象,其公眾支持“一帶一路”的態度也越來越堅定;其三,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參與國的公眾看到參與國從“一帶一路”合作中得到的真金白銀,羨慕嫉妒恨,也希望本國政府擺脫成見,加入合作倡議。近年來,各種民調的數據表明,非參與國家公眾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者不斷增加,對這些國家政府造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其四,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一體結構日漸清晰,圍繞著“一帶一路”,全球民意多樣化雖然一如既往,但支持“一帶一路”的基礎民意在不斷加強,并且呈現出主流化的趨勢。
“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一個物質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且心理過程對物質過程的反作用力越來越大。要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必須建設一個強大高效的全球傳播體系,實現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及非參與國的全覆蓋和有效傳播,增強各國公眾的認同。其前提是對各國公眾態度的精準把握。地球雖然只有一個,但是人類卻散布在迥異的不同陸地球面,不同的自然環境、民族結構、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及歷史文化,造成了興趣、立場、態度迥然不同的公眾群,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族群也存在巨大差異。只有掌握各國基層民意,進行差異化的精準傳播,才能提高對國際社會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毋庸諱言,在國際傳播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表現為對各國民意的忽視。這種民意常處于一種流動性、不確定的狀態,隨時會有顛覆性的改變。當務之急是放眼全球,及時掌握各國主流民意的變化趨勢,為傳播主體提供參照。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不少全球性的民意調查,為世界規模的受眾研究提供了一手數據。筆者主持的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推出的“寰球民意指數”,就是一款面向全球的公共知識產品,面對具有廣泛代表性的36個國家,覆蓋世界總人口的76%。其調查涉及受訪者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通過什么途徑,哪些因素影響了他們的認知和判斷,公眾心目中的世界圖景、主要國家的形象是怎樣的,他們對政治領袖、熱點事件如何評價,如何判斷世界的未來趨勢,他們對現狀的滿意度,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如何,他們對所在國與中國的雙邊關系及地緣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的認知如何等。這些數據不僅關系到國際關系、經貿投資、文化交流,對這些數據的消化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國際傳播的針對性、有效性。
當下,百年未見的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共建“一帶一路”亦面臨著空前的機遇和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必須取得這些國家民眾的認同、理解,傳媒工作者任重道遠,在把握、遵循各國主流民意的基礎上,有效地引領國際輿論,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傳媒人不容推卸的使命。
(作者為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華中科技大學領軍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