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受眾。現在傳統媒體無論在經濟效益還是在社會影響力上都有“失位”的危險。如何讓傳統媒體維護并提升自身公信力,爭做各類媒體意見領袖,是擺在傳統媒體面前刻不容緩的嚴峻課題。
【關鍵詞】傳統媒體" 公信力" 維護
一、傳統媒體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性
社會公信力是指國家機關或公共服務部門在處理社會公共關系事務中所具備的為社會公眾所認同和信任的影響能力,也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對社會組織體系、社會政策實施以及其他社會性活動的普遍認同感、信任度和滿意程度,是公民對社會組織及其政策的一種評價。那么媒體的公信力也就是媒體所具備的為社會公眾所認同和信任的影響能力,是公民對媒體的普遍認同感、信任度和滿意程度。媒體始終是為大眾提供服務,應站在公眾的角度,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為大眾發聲,只有這樣才能被更多人認同,提高媒體的公信力。錯誤的新聞信息,最終會導致相關媒體的公信力下降,流失大量粉絲。社會公信力對媒體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了媒體的前途命運。
在新形勢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已經丟失了很大一部分受眾,沒人看的媒體,公信力當然也無從談起。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傳統媒體中的一些新聞工作者違背職業道德,忽視了社會價值,撰寫、使用、傳播虛假信息,嚴重地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媒體公信力缺失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嚴重影響群眾的正面心理作用,產生“假新聞是假新聞、真新聞還是假新聞”的錯覺。而這種不信任的社會心理也會像感冒病毒一樣傳染、擴散,必然產生“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社會效果。所以必須有一個高效廉潔、公信度高的公共媒體,而這一重擔也必然只有傳統媒體才能擔負起。
(一)社會進步發展需要公信力高的媒體發揮作用
我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一社會角色使其擁有了相當大的公共權力,主要是“說話的權力”。新聞工作者不僅僅是新聞的記錄者,更重要的是,通過記錄,通過媒體的公信力特性,還在無形中影響和引導著公眾的思想。所以說,新聞工作者要時刻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合理利用自己手中的筆,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社會的進步發展需要一個有正能量的媒體發揮促進作用。眾所周知,媒體有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殊優勢,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媒介傳播,這種特殊性是其它任何社會力量都無法比擬的。讓傳統媒體成為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社會守望者”等,這都是傳統媒體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傳統媒體要發揮傳播“把關人”強大作用,把輿論導向把握在自己手中
新聞把關人是新聞行業中的“守門人”,他們負責對新聞進行審核、核實和篩選,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新聞傳播中,真實性和準確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真實準確的新聞才能夠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才能夠得到公眾的信任和認可。因此,新聞把關人的工作非常重要,他們需要對新聞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避免虛假信息的傳播。
每一項社會政策的制定出臺,都需要新聞媒體向公眾進行解讀和傳播,使公眾都能夠充分了解其公共政策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有什么影響。傳統媒體不但為受眾展示高尚的精神產品,還要報道各行各業干部群眾的建設成就和所創造的價值。把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宣傳到位,從而促進社會發展。這樣傳統媒體就應該發揮積極的把關能動性,從海量的社會信息中及時的篩選出對受眾有用的、對社會進步發展有價值的真實信息,從而展現在受眾面前,以供人們更好的了解世界。傳統媒體有能力也有條件可以當好這個信息“把關人”。在新聞傳播中,新聞把關人需要對新聞進行審核、核實和篩選,同時也需要保障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來促進新聞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只有堅持當好這個信息“把關人”,才能承擔起社會責任,才能讓群眾更加信任傳統媒體,才能增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新聞行業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傳統媒體應當承擔起應對危機傳播的社會責任
傳統媒體本身就有強大的團隊協作和技術支持能力,在應對各種危機時也有歷史經驗。只要我們傳統媒體維護好自身的公信力,就有能力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采用最有效的傳播手段(其實就是一個如何正確地引導公眾的問題)把信息溝通好,把危機化解掉。在危機發生之前,傳統媒體及時地預警,關注公眾的切身心理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危機正在發生中,公開、及時、客觀地發布信息,使公眾在公信力強的傳統媒體的引導下正確對待危機,不慌亂,有秩序;在危機過后,傳統媒體要做好群眾的安撫工作,以保障群眾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會安定。
(四)國家需要有強大公信力的公共媒體做好輿論導航
傳統媒體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在信息網絡的建設上有著其它媒體無法超越的成就。傳統媒體無論在文化傳播還是在輿論引導方面都有大量的人才支持,在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成果時,也有著其它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們傳統媒體維護好我們的公信力,我們的輿論信息也非常容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國家的影響力也會提高,國家的軟實力也會增強。國家就可以用自己的話語權把自己的意志和價值觀念擴散到更廣大的地區和國家。這就要求國家一定要把提升傳統媒體公信力作為重要任務,國際輿論雖然不像軍事力量那樣具有直接的殺傷力,但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發揮伸張正義和護善安良的重要作用。
二、傳統媒體提升公信力必須堅持的原則
(一)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媒體公信力建構的基礎是新聞必須真實),這是新聞的生命,也是任何一家媒體的生命。縱覽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都有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這一條,并把它視為最重要的一條職業活動原則。我國也列有闡述新聞的真實性問題的新聞從業原則,強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真實性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業務問題,還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每一個從業人員的原則問題。將每一個新聞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原則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有機統一起來,把新聞從業者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結合起來;讓我們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理論基礎的、以無產階級新聞職業道德為武裝的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與當今社會發展規律相一致,最終才能做到真正的完美結合。
新聞必須真實,“真實”作為公信力的判斷唯度,主要是報道的整體事件必須真實,包括新聞當事人年齡、動作、語言等細節都應準確無誤。一位美國新聞學教授回顧他為報社工作的一次事故。當時這位新聞學教授是一份競選報紙的編輯,由于轉抄數字的失誤,把一名候選人的年齡 28 歲誤為82 歲。這位教授回憶說:“也許這事已經使他在競選上受到了損失。當他走進編輯室來向我指出這一錯誤時,他已經是滿臉淚痕了。”此外,新聞中引用的各種背景資料,必須真實,經過核實、確認;最后就是要全面的報道事件,既注意局部,又通觀全局。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受眾呈現出事件的真實景象。必須說明的是,強調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強調從總體上、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是指深入實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絕不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更不能進行“合理想象”。
(二)內容形式要貼近百姓需求的原則
傳統媒體應該從群眾的身邊實際出發,立足于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走進群眾心里,反映群眾心聲,用靈活的報道體裁,親和的表達方式,引發群眾的思想共鳴,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和信息需求。另外,傳統媒體應該多多體現人文關懷,用平民視角把黨的方針政策有效的傳遞下去,讓群眾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易于從心里真正接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發展。通過傳統媒體的正面引導,激發了群眾對公共事物的關注和熱情,也讓群眾有了進一步想要參與的欲望。要想社會進步就離不開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公信力強的傳統媒體積極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引導的目標、方法、效果都正確的情況下,就會對整個社會的內部情緒進行有效的調控,從而就會積極的指導人們的生活生產,讓整個社會向著積極、奮進、向上的社會發展下去。媒體是為群眾設立的社會公益機構,沒有受眾的、或受眾少的媒體是沒有價值的媒體,更談不上媒體公信力;傳統媒體是我們的國家一點一點努力創造出來的人民結晶,傳統媒體的所有新聞從業人員都有義務和有責任守好我們的無產階級新聞宣傳陣地,把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發揚光大。今天的成果來之不易,明天的未來還要我們共同去爭取。在這個信息新技術時代,我們不斷要利用新技術,還要發揚我們傳統媒體的強大公信力的優勢,更要保護我們強大公信力的這一優勢,為我們祖國的發展做強大的輿論后盾,為我們的祖國在世界發聲。
三、構建傳統媒體公信力的根本途徑
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媒體的靈魂所在,長期以來,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確保導向正確。不斷提高正確引導水平,始終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新聞宣傳的首要任務和最基本的要求。
(一)正面引導
正面的新聞輿論引導是宣傳的綱,是媒體的旗幟,沒有言論的媒體是很難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的。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媒體對重大的社會變動都發表評論,這已成為慣例。究其原因,就是要在輿論導向中發揮作用。實踐表明,我們報道體現時代精神的新人新事時,如若自覺運用評論揭示其積極意義,會更加直觀的讓受眾上升思維程度,這將有助于增強輿論引導的力度,體現正確的輿論導向的精準度。
(二)典型引導
這是指通過各種各樣的典型報道來樹立標桿,以影響社會輿論向好的方向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典型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產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是指在社會生產工作中用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來引導、感染和激勵廣大群眾,讓廣大群眾學習有榜樣、趕超有目標,從而起到弘揚正氣、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的作用。對典型的報道,有助于人們的思想統一,有助于人們更加明確的分辨善與惡。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是我們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長期以來在引導社會風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先進典型鮮活的事跡帶給人們的感受直觀而真實,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鼓舞和引領作用。運用先進典型來報道社會主義建設,能喚起人們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受感染,自覺地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從而讓典型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警示式引導
這種方式是新聞媒介對那些不良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進行批評和曝光,從而對社會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在現代社會中,警示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起到教育和預防的作用,還可以維護社會秩序。警示教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它的作用不僅在于懲罰,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和預防。警示教育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通過對不良行為的懲罰和警示,可以讓人們認識到真正的錯誤和不良行為的危害性,從而引導他們,改正錯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警示教育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通過對不良行為的警示曝光,可以讓其他人看到后,引以為戒,從而避免類似的不良行為再次發生。例如,在社會中,對于違法犯罪的行為,可以采取警示教育的方式進行處理,讓其他人看到后,引以為戒,從而避免類似的違法犯罪行為再次發生。警示教育還可以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通過對不良行為的懲罰和警示曝光,可以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從而引導他們遵守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例如,在交通管理中,對于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可以采取警示教育的方式進行處理,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交通秩序的影響,從而引導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維護交通秩序。因此,在各個領域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警示曝光的作用,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結語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新聞原則是中國新聞人的制勝法寶。只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堅決服從黨和國家的領導,自覺按照黨和國家的意志工作。堅決服從黨的組織性、紀律性。把黨性原則當成做好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要以科學的世界觀正確地反映世界,把黨的方針、政策以人民的利益訴求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保持真理、堅持真實,增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作者簡介:云殿英,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劉葉,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