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數據新聞具有直觀、呈現形式多樣等特點,受歡迎度高。信息化浪潮推動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每時每刻產生的海量數據、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為采寫數據新聞提供了機遇,也對紙質媒體記者的業務素質提出挑戰。新形勢下,紙媒記者采寫出高質量的數據新聞,需要遵守基本的規范要求,增強政治和理論修養,有針對性地提高知識、技能,方能提高數據新聞采寫制作水平。
【關鍵詞】紙質媒體" 數據新聞" 大數據" 規范" 報道安全
數據新聞簡潔、直觀、說服力強,呈現形式多樣,長期以來受到受眾的歡迎。當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每時每刻,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消費等各個行為領域都在產生海量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可以采寫制作出高質量的數據新聞,由此成為媒體記者的重要工作內容,可以說,當前的新聞越來越多地和數據聯系在一起。然而,當前經濟社會領域產生的數據規模大,已遠遠超出以傳統手段進行統計分析的能力極限,這又對紙媒記者的工作提出了挑戰。
過去幾年,筆者在鄂爾多斯日報社(現為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在制作和編發數據新聞時,深切地感受到技術變革正重塑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紙媒記者、編輯只有從理論水平、新聞策劃和采編意識、知識結構和數據收集挖掘分析、新聞產品制作水平上進行全方位提升,系統掌握數字時代數據新聞選題策劃、數據采集和分析、新聞制作等知識技能,才能應對挑戰。下面,筆者結合采編工作體會,嘗試從幾個方面做些歸納:
一、技術變革重塑數據新聞采寫流程,數據新聞的采寫要求隨之發生變化
數據新聞早已有之,從文字報道到表格、直方圖、線圖、點陣圖、餅圖等,呈現形式多樣,在描述報道對象的構成、聯系、趨勢、比較特征、分布等情況時,經常用到,內容直觀。
以新中國的重要周年慶典報道為例,每次媒體都會推出各種數據新聞,通過縱向、橫向和國內外的數據對比,反映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發生的歷史巨變。2019年,新中國迎來70華誕,中央和地方媒體在組織發展成就報道時,都精心策劃推出了數據新聞系列報道。例如,新華社推出“700字說70年”系列短消息,先后播發《70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超170倍》《70年,中國農民占比少了五成》《70年,中國孩子身高呈現“上揚曲線”》《7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倍多》等報道30余篇,內容涵蓋經濟、工業、農業、居民收入、消費、醫療健康、生態、社會保障、法治、科技、教育、交通、外貿等諸多領域,每篇消息均以新中國成立之初和70年后的發展數據作縱向對比,單篇報道篇目在700字以內,短小精悍,直觀地彰顯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各個領域發生的滄桑巨變,這種形式非常適合傳統媒體采用和移動端傳播。
內蒙古自治區迎來成立60周年、70周年前后,中央和地方媒體記者也采寫了大量數據文字報道,有消息,也有綜述。比如,人民日報社記者采寫的《內蒙古:駿馬奔騰七十載》等報道,新華社記者采寫的《自信道路70載——內蒙古成功踐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紀實》《北疆崛起經濟發展新高地》《內蒙古蒙古族人口數量素質獲得全面發展》等報道,均是以數據對比作為主要的內容支撐,大大增強了報道的時代感、說服力。
對網絡媒體而言,數據新聞也是常用報道方式。網站、微博、微信公號經常針對經濟社會熱點事件和話題、重大節日等推出數據新聞,內容涉及較廣,如《341萬!2020年考研人數創新高》《電商消費群體年輕化趨勢已成,直播帶貨成新寵》《原生家庭對90后婚戀觀的影響有多大》《2020年國考報名呈現三大趨勢》等,可以說層出不窮,這些新聞與受眾緊密相關,均得到廣泛關注。
利用圖表來呈現數據新聞,能起到一圖勝千言之效。以今年在我國杭州舉辦的第19屆亞運會的報道為例,新華社推出了“(圖表)[杭州亞運會]”系列圖表海報,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也都使用各種圖表對參賽國家和運動員、比賽項目、獎牌榜等進行盤點;今年是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媒體也紛紛以圖表的形式梳理盤點10年來取得的合作成果。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既豐富了數據新聞呈現形式,還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過去,記者采寫數據新聞,需要采訪當事主體獲取一手數據,或通過統計等政府主管部門、城鄉調查隊、行業協會和商業性調查機構間接獲取相關數據,就前者而言,記者采訪時受交通、時間、信息不對稱等約束明顯,采訪到的主體有限,相關數據容易缺乏代表性、科學性。部分政府性和商業性調查機構主要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估測大樣本數據,并且兩種方式獲得數據的質量、分析結論的可信度受抽樣、調查訪談方法設計是否科學影響較大。從分析方法看,過去主要靠Excel、Spss、Sas等軟件處理數據,需要人工錄入初始數據,前期數據收集和錄入的工作量大,分析效率低。
如今,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平臺經濟、電商、在線教育、社交媒體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人們只要使用網絡就會留下電子足跡,就會產生數據,浩如煙海的信息讓傳統的數據新聞生產方式難以奏效,而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可以迅速對超大樣本進行全面的數據收集和結構化分析,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分析涵蓋的樣本量之大、地域之廣、分析之快,傳統的采訪調查和統計加工手段難以企及,這種技術變革為采寫制作數據新聞提供新工具新方法,重塑了數據新聞的采寫制作流程,既對紙媒記者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機遇。
二、遵守數據新聞采寫流程中的基本規范
當前,每天產生海量數據,來自不同渠道的數據真實性、科學性難辨,紙媒記者采寫數據新聞必須遵守采編規范要求,才能守牢發稿安全底線。
從數據新聞的采編流程上看,采寫、制作數據新聞需要在選題策劃、獲取和梳理數據、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進而歸納出結論,然后再以文字、圖表、動畫、海報等形式呈現報道,在這些環節,都有一些基本的采編規范需要遵循:
(一)數據獲取。獲取數據是采寫、制作數據新聞的基礎。在確定報道選題后,尋到權威的數據來源,才能保證數據可靠。采集數據也要全面,一些核心和關鍵的數據更是不可缺少,否則,得出的結論就缺乏科學性、說服力。與來自商業機構、社會組織、個人之類的數據相比,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部門、組織掌握的數據權威性高,獲取成本也低,長期以來是記者獲取數據信息的主渠道。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公司等新興機構掌握著海量社會數據,數據生產能力強,在數據供給環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紙媒記者要加大對相關數據源的重視度。
(二)科學處理數據。數據質量和分析方法,都決定著數據新聞中結論的真實性、客觀性,這要求記者在獲取數據后,首先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梳理,為分析數據打下基礎。比如,必須甄別和評價所掌握數據的權威性、真實性、全面性、科學性,特別是那些支撐觀點的關鍵數據。通過甄別評價,將無法保證權威性、真實性、科學性、全面性的數據過濾掉,才能將之用于分析歸納,歸納出觀點結論,最大化地呈現出新聞價值。
自媒體時代,數據滿天飛,真偽難辨。為保證數據和結論的真實性、權威性,在分析歸納過程中,用到的所有數據必須要有明確來源,而且來源還要有代表性、權威性,記者在采寫、制作數據報道時,必須把所用數據的來源交代清楚或進行標注。此外,即便是從權威政府部門、行業部門、科研機構獲取的數據,在使用前也要認真地核實,防止出現數據源可靠、數據有差錯的現象。對企業、社會機構組織發布和提供的數據,使用時要慎而又慎,要多咨詢權威部門的意見。
科學處理數據的另一項工作,是通過科學的歸納和分析方法,發現數據背后的意義,揭示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上得出有新聞價值的觀點結論。在此過程中,要遵循基本的歸納和分析原則,防止牽強附會、以偏概全。
以數據佐證觀點結論是數據新聞最鮮明的特征,但是,如果數據堆砌過多,或者數據與觀點結論的邏輯關系過于復雜,則會影響受眾的閱讀體驗,甚至讓受眾一頭霧水。因此,在采寫、制作數據新聞時,并非報道中羅列的數據越多越好,而應有取有舍,突出關鍵數據,可充分支撐觀點結論即可,確保行文簡要清晰,在數據與觀點結論的關系表述上既邏輯嚴密又通俗易懂。
(三)研判出數據的最佳新聞呈現形態。過去,紙媒主要以文字、簡單的表格采寫制作數據新聞。在數字化時代,在分析處理數據、得出觀點結論之后,以最佳的新媒體形態呈現新聞,對增強報道傳播力、影響力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為此,在策劃數字新聞選題時,應從新穎性、直觀性、互動性、視覺沖擊力等角度入手,對報道的最佳呈現形式進行提前謀劃,以助力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
當前互聯網技術與媒體深度融合,新媒體技術不斷涌現,新聞報道形態也日益豐富多元,除了傳統的文字、圖表,還有海報、漫畫、H5、動漫、創意短視頻等,這都為數據新聞創新呈現、創新表達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四)注意多元適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新聞最佳的閱讀載體是交互性強的電子媒介而非傳統的平面媒體。當前,紙媒都在推進融合發展,除了報紙,還有網站、手機客戶端和微博、公眾號、視頻號。過去做報道,一篇通稿打天下,如今,傳播渠道不同,對報道的要求也不同。為此,在策劃和采寫、制作數據新聞時,要考慮到不同傳播渠道的差異,做到有的放矢。
以前文提到的“700字說70年”系列報道為例,新華社在播發每篇文字報道的同時,還同步制作了圖表、漫畫等新媒體產品,這種多種報道形態結合的做法,適合大眾傳播,也適合分眾傳播,不同的形態可以適配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便于受眾閱讀,提升了傳播力。尤其是當前移動端成為受眾獲取新聞報道的主渠道,與文字、圖表等傳統報道形態嚴重依賴報紙呈現相比,海報、漫畫、H5、動漫、創意短視頻等新媒體報道形態直觀、生動,形象化與趣味性兼備,視覺體驗好,互動性強。
例如,2023年12月初,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全部并網,這是至今投產的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該項目位于沙漠里,除了裝機規模大,還有年均發電量約41億千瓦時、配套儲能系統總容量800兆瓦時、占地10萬畝、生態治沙10萬畝、節煤1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9萬噸等諸多技術指標,除了文字、視頻,特別適合以圖表和新媒體形態進行呈現。作者梳理發現,雖然國內不少媒體關注了此事,但是多數媒體發一篇傳統的文字稿、視頻了之。
三、紙媒記者須提升業務能力應對新挑戰
當前,各類數據就像波濤一樣不斷地涌來,令人眼花繚亂,記者采寫制作數據新聞面臨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挑戰,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種背景下,紙媒等傳統媒體記者如何提高業務水平,實現報道的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與傳播力多贏,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從筆者采寫和編發新聞報道的體會看,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紙媒及其記者需要補上多方面的短板:
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新聞采編知識學習,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升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以保證在策劃、采寫、編發數據新聞時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只有提高理論和政策修養,編輯和記者的“數據修養”才能提高,進而才能更好地判斷數據的科學性和報道價值,才能確保數據新聞中的數據與觀點結論邏輯嚴密,確保報道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不會出偏差,從而既做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能讓受眾耳目一新,有效引導輿論。
二是加強數據新聞采寫制作知識技能培訓學習,擺脫傳統報道形態路徑依賴,提高業務能力。大數據和新媒體知識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令傳統媒體記者出現“本領恐慌”,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要求,必須加大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保障所采寫的數據新聞形態新穎、表達生動,真正符合數字時代的傳播要求,真正提高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
比如,分工經濟等報道領域的記者,掌握Excel等數據處理軟件和調查統計類小程序的應用知識,應成為工作的基本功。隨著各類視頻、海報、H5等小程序的出現,制作動畫、視頻等新媒體產品的門檻越來越低,加上媒體在社交網絡平臺開設了大量的賬號,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記者正參與其中,成為以新媒體形式制作數據新聞的新生力量。
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如果獲取的數據不全面,或不具有權威性乃至真實性,或者分析數據的方法不科學,極有可能得出偏頗乃至完全錯誤的結論,輕則報道失實,重則會對受眾產生誤導,引發輿情等不良效應,干擾社會秩序和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此,對經常采寫、編發數據新聞的記者而言,除了提高業務能力,還必須嚴格遵守采編發規章制度,恪守職業道德。
三是增強數據收集意識,搭建自己的基礎數據庫。想采寫制作出好的數據新聞,需要長期積累,如果頭腦中沒有一定的數據做參照系,采編人員是很難有數據“嗅覺”的。為此,編輯和記者需要圍繞分工和感興趣的領域,加強日常數據收集積累。此外,還可以利用和整合媒體和網絡發布的二手數據,利用專業的數據庫,隨時收集和調用數據。
四是切忌觀點先行。采寫數據新聞,觀點應建立在對數據的科學分析、全面歸納基礎上,切忌觀點先行,以是否能支撐自己的觀點為標準對數據進行篩選取舍。得出結論后,最好向權威部門進行求證,如此才能確保數據新聞全面真實,否則數據新聞的觀點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極端錯誤的。
五是避免以靜態、孤立的思維看待數據。對比出新聞,采寫制作數據新聞,不能靜止地、孤立地看待某個數據值,而應用發展、聯系的眼光審視該數據指標,將其與不同的時間點、地域、群體、國家等變量聯系起來,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發現其變化和特點,從而挖掘出數據背后的新聞價值,得出科學客觀的觀點結論。
六是增強內外有別意識。有些數據敏感,或涉及國家安全,公開后干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對這種數據反映出的情況,報道時需堅持內外有別的原則,公開報道不得使用,確保發稿安全。
作者簡介:劉悅,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