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新疆作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區域樞紐,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新疆處于歐亞大陸交匯、東西方文明交集地帶,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所,與中亞多國都有著接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聯。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周邊環境以及境外敵對勢力的滋事生非,使得新疆常常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敏感地帶,給新疆及周邊區域的發展帶來不少消極影響。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理當嫁接新媒體技術,基于信息惠邊與文化睦鄰的價值邏輯,搞好周邊傳播,建構新疆良好的外部形象,從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新疆廣播電視臺" 周邊傳播" 信息惠邊" 文化睦鄰
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倡議落地生效,取得了一系列實打實的成就,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實現了與共建國家在多個領域的互利共贏。在此過程中,為有效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內的廣西、云南、內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區的廣播電視媒體積極開展周邊傳播,推動對外交流合作,進而在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互通友好與共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新疆盡管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但卻處于歐亞大陸交匯、東西方文明的交集地帶,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所。作為“一帶一路”陸路通道上的重要節點,新疆與中亞多國存在接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聯,能夠與中亞多個國家互聯互通,在中國與中亞周邊國家的對外傳播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作為本地區能夠輻射周邊國家的中國主流媒體,新疆廣播電視臺持續發力,在及時有效傳播中央大政方針,深入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服務新疆社會治理,為新疆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創造良好輿論氛圍的同時,也主動依托自身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周邊國家的對外傳播,助力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互通友好與合作交流,為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安全共同體,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中國媒體獨特的價值模式是:作為執政資源和治理手段的政治價值,凝聚共識彌合分歧的社會價值,記錄時代傳承文明的文化價值,連接用戶服務市場的商業價值。”[1]不過,也要看到,信息覆蓋面比較有限,內容吸引力、影響力有待增強,傳播效果尚須改善,仍然是新疆廣播電視臺開展周邊傳播、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必須解決的短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新疆廣播電視臺有必要順應時代大潮,以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傳播體系為支撐,以加強內容建設,提升吸引力、影響力為本位,努力開展跨域合作,重視傳受互動,進而以增進信息惠邊與文化睦鄰為著眼點,不斷提升周邊傳播效果,持續促進與周邊的親善、友好,從而有效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
一、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融媒體傳播體系
新疆具有連通中亞多國的區位優勢,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境外反華勢力的肆意抹黑、“疆獨”分子伺機挑起破壞活動,新疆經常為國際輿論所關注,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的敏感地區,也由此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重要前沿陣地。做好新疆地區的周邊傳播,有利于塑造中國在中亞地區的良好國際形象,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務實推進。“新疆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區域,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對于塑造國家形象、提高我國對外傳播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2]對此,新疆的主流媒體責無旁貸。
眾所周知,廣播電視具有信息傳播迅速、及時,覆蓋范圍廣以及受眾接受門檻低等優勢。對于新疆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平時通過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一直十分重要。而在與新疆周邊接壤的幾個中亞國家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生活習慣方面的影響,廣播電視也是當地民眾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因此,新疆廣播電視臺應當首先立足于建設好自己的廣播頻率、電視頻道,藉以構建開展各類傳播活動、服務大眾的實力。一方面,應深入推進廣電“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繼續助力中央的大政方針及自治區的政策、政令在本地居民中有效傳播,講好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周邊國家的信息輻射力度,根據周邊國家的具體國情采取“一國一策”方式,持續推動廣電節目在周邊更多國家傳播,讓更多新疆故事走出新疆、走出中國。
與此同時,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網絡新媒體正成為新疆地區和周邊一些鄰國越來越多普通民眾獲取外界信息、與他人互通音訊、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手段。在新疆本地,自不待言,互聯網與新媒體的使用率顯著提升;在新疆周邊的中亞國家,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中國的微信、QQ等社交媒體在中亞國家也有一些固定受眾,盡管使用范圍目前主要集中于留學生、華人華僑、邊貿商人和孔子學院的當地學生以及在新疆有親戚的人群等。[3]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有必要加強對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大力拓展網絡視聽服務,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以及開發相應的App,以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融媒體傳播體系,形成以廣電傳統媒體為主力、新媒體傳播加持、移動傳播靠前的新格局,做大做強對周邊區域的信息傳播通道。
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新疆廣播電視臺近年來除了辦精、辦優多套廣播頻率、電視頻道外,還開辦了新疆新聞在線網、虎魚網兩個新聞網站,建有絲路云聽FM App和絲路視聽App兩個手機移動客戶端;開辦直播新疆、彩虹映天山、虎魚網三個官方微博賬號以及直播新疆、彩虹映天山、虎魚網、絲路視頻、新疆949交通廣播等數十個微信公眾號,全臺微信矩陣粉絲量超過300萬,且囊括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等多個民族語種。其中,微信互動已經成為民族語言節目互動的主要形式。
目前,集新疆廣播電視臺、絲路視聽、新疆新聞在線三重身份的融媒體平臺已經上線運行,可以供用戶在線瀏覽新聞報道、信息資訊,實時收聽收看新疆廣播電視臺所屬各頻率、頻道的直播節目,點播、回看已經播過的節目;絲路視聽客戶端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下載、安裝,滿足用戶在手機等移動終端看電視、聽廣播、刷視頻、追直播的需要。此外,新疆廣播電視臺各頻率、頻道的相關欄目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平臺也開設有相應賬號,方便將部分節目內容以碎片化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推送,供用戶隨時隨地觀看、分享。今后,新疆廣播電視臺應大力提升自身的融媒體矩陣在周邊國家民眾中的顯示度,構建與他們的實際關聯,進而為更好地開展周邊傳播創造基礎條件。
二、加強內容建設,提升吸引力、引導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4]毋庸置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關系和文化關聯,新疆地區的周邊傳播工作上連國家安全、穩定大局,下接普通百姓的生活安寧、民生福祉。新疆廣播電視臺在周邊傳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臨著不少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內容建設還要切實加強。為此,需要革新傳播理念,在傳播內容上弱化宣教色彩,強化“溝通”和“對話”,積極調用多種手段講好中國新疆故事,在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同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疆特色民族文化走進周邊各國、走向世界。
首先,充分彰顯中國政府堅持和平與發展、新疆各族人民共同進步的主流輿論。新疆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各項事業都離不開和諧、安定、健康、有序的周邊關系。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及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新疆周邊的中亞諸國普遍受西方媒體影響較深。在新疆周邊,一些境外電臺長期針對新疆地區進行各種分裂主義與極端主義宣傳,歪曲報道乃至抹黑各類“涉疆”事件、妖魔化中國的國家形象。“西方有些媒體在對中國的議程設置中多表現為不客觀、不公正等特征,報道中漠視中國發展,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5]久而久之,導致部分周邊國家對新疆的情況曲解、誤會頗深。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文化隔閡,也使得周邊一些國家或多或少對華抱有一定的防范心理。這也成為影響新疆媒體對外傳播的一大制約因素。這就要求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的新疆廣播電視臺,應具備很強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不僅要在有力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播方面充分擔負時代責任,而且要在反對境外敵對勢力蓄意制造民族分裂、抹黑中國形象、煽動反華輿論的斗爭中承擔重要歷史使命。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要時刻掌握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輿情,增強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凝聚力,促進邊防鞏固、民族和諧。在這方面,新疆廣播電視臺《新疆新聞聯播》《今日聚焦》等節目,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當然,新聞報道一定要注重時效性,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敏感問題上,要能夠主動出擊,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搶占輿論制高點,切實有效地引導國際國內輿論,避免將本應該主動對外發布的事實信息搞成“對外澄清”的被動局面。“就輿論生態治理而言,內容價值是核心,表達形式是基礎,話語策略是引擎,傳播方式是保障,彼此之間相互影響。”[6]所以,對于時事新聞、重要公共事務,除了要及時報道主動發聲外,還需要有針對性地采用貼切普通民眾的話語方式及多元化的媒介手段進行傳播。這樣,就可以保證“受眾在哪里,信息覆蓋就到哪里”,有效占領輿論陣地。
其次,多維度講好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故事,筑牢區域安全、穩定、發展基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在推進與亞歐各國的互聯互通、互利合作方面,成效顯著。新疆地區與周邊8個國家在宗教信仰、民族風情、文化傳統方面各有差異,而新疆本身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其中有的民族與周邊鄰國居民存在相同的宗教信仰,有的還使用同一種語言。由于歷史原因,一些民族跨境而居。客觀地看,觀眾在選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時,往往會對本民族語言的節目產生天然的親切感,也更容易認同其間所傳播的文化與所負載的信息。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有必要從增強傳播內容的貼近性入手,有針對性地制作一些與傳播對象對應的民族語言節目,多維度講好中國與沿線國家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多層面報道新疆人民與周邊各國人民互通友好與合作共贏的鮮活時事,營造互信合作、開放包容的輿論氛圍,推動擴大周邊民間交流,增進民心相通。
再次,加大策劃與研發力度,打造一批精品化的核心節目,建構文化品牌,構建更多“共通的意義空間”,發揮文化睦鄰效應。當前,新疆廣播電視臺的周邊傳播能力還不強,其中一定程度上在于缺乏具有文化品牌意義的核心節目。為此,應當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疆特色民族文化以及新疆日新月異、多姿多彩的現實風貌,打造一批精品化的核心節目,建構具有新疆標識、新疆特色的文化品牌,從而對周邊鄰國民眾產生良好的輻射力、吸引力、引導力、影響力。這樣既可以豐富新疆廣播電視臺對外傳播的內容,也有助于讓周邊國家多側面、多維度地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進而增進對新疆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
此外,可以嫁接社交媒體,有針對性地開辦一些公共服務欄目,服務當地及周邊民生,助力安邊、富民、睦鄰。中國有句老話叫“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不管是在何種社會制度和政治、文化環境下,普通老百姓都希望過上好日子,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作為大眾傳媒,新疆廣播電視臺不僅可以廣泛傳播各類信息,也能依托自身獲取和匯聚信息的便利,有針對性地開辦諸如語言學習、留學園地、交通旅行、境外購物等公共服務欄目,通過關聯社交媒體,有效充當本地和外界開展交流、合作的中介,幫助本地企業、消費者與域外的企業、消費者進行聯系、溝通,以此活躍新疆本地與周邊區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助推新疆與周邊中亞各國的經貿聯系與人員往來。顯然,這種信息惠邊效應,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三、開展跨域合作,重視傳受互動,不斷增進“融入度”
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所能選擇接觸的媒介種類越來越多樣,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在此情況下,如何保障傳播對象能夠而且有意愿接觸本媒體及傳播內容,十分關鍵。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需要主動“走出去”,通過開展跨域合作,加強與傳播對象國民眾的聯系,逐步改變他們對中國媒體的懷疑、戒備心理,消除歷史成見,彌合文化隔閡,進而在不斷增進與他們生活的“融入度”中,提升傳播效果。
一方面,積極開展與周邊中亞鄰國廣播電視機構的跨域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新疆廣播電視臺加強了與周邊各國媒體的合作。2013年5月,新疆電視臺和塔吉克斯坦政府廣播電視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在紀錄片拍攝、影視作品交換等方面開展合作。2014年以來,通過扎實推進《中國影視劇對象國本土化語言譯配》等項目的實施,先后譯配完成5種語言36部825集影視劇、紀錄片和動畫片,并通過合作開設《中國劇場》欄目等方式,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主流電視媒體播出。2020年8月,新疆廣播電視臺《中國之聲》維吾爾語節目經全新改版后在土耳其恢復播出;《今日中國》節目也在土耳其進行本土化譯配播出。[7]這些節目在反映新疆經濟社會和民眾生活現狀,特別是新疆在推動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宗教政策落實、多元文化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樹立新疆良好形象方面,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后應當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這種跨域合作。
另一方面,重視與受眾的互動。粗略地看,新疆廣播電視臺所面對的周邊受眾主要有這樣幾類人群:有意愿了解中國特別是中國新疆的鄰國居民;希望借助媒介信息尋找市場和商機的周邊國家商人;與新疆當地居民存在親友關系的鄰國友朋;旅居在周邊鄰國的華裔;其他隨機性的受眾。新疆廣播電視臺可以根據以上幾類人群的特點,用生活化的敘事、講故事的方式,以他們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傳播符號,有針對性地提供他們所需要、所喜歡的內容。“新聞傳播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社會越開放,越是現代化,人們就越是能通過新聞傳播建立起互動的社會化生活。”[8]近年來,新疆廣播電視臺開辦的《新廣行風熱線》《教育在線》《開心路路通》《好大一個家》《致富田園》等服務性專欄,強化了與本地受眾的交流、互動,以其貼近生活的實用性信息服務,有效提升了對廣大民眾的吸引力、感召力,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對周邊中亞國家的傳播中,不妨借鑒此類做法。同時,可以考慮讓本媒體的記者、主持人等借助知名社交媒體平臺加強與受眾(用戶)的聯系、互動,培養粉絲群體,以增進自身在受眾(用戶)中的親和力、吸引力。比如,讓懂對應語種的記者、主持人以個人形式在一些為周邊國家民眾所經常接觸使用的重要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周期性地發布相關視頻博客,推送節目、資訊、時事信息等,以配合新疆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傳播,吸引受眾的關注;同時,也可以鼓勵目標受眾通過相關自媒體平臺自主上傳、分享各類真實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民族文化風貌或真切表達自己對新疆的觀感、印象的文字、圖片、短視頻,以此引導和激勵他們關注新疆廣播電視臺的節目、關心中國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拉近他們與新疆媒體、新疆人民的心理距離,培養他們了解新疆乃至知華、友華的意愿和情愫。
四、結語
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廣播電視臺需要積極擔負作為主流媒體的時代使命,從維護國家西部戰略屏障、抵御境內外分裂勢力干擾破壞、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順利推進的戰略高度,主動作為,全力做好對外傳播工作,講好中國新疆故事,為興邊、富民、睦鄰創造良好的周邊輿論環境。這也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應有之義。為此,新疆廣播電視臺需要大力拓展傳播通道、深耕內容、豐富表達介質、細分受眾、強化互動,以增進信息惠邊與文化睦鄰為著眼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多語種的新聞信息,用更多品牌化的精品節目多維度地講好中國新疆故事,令周邊的目標受眾從中感受到獲取有用信息的便利、體驗到更多來自文化上的“共通的意義空間”,由此生發親近感與共情效應,從而切實提升周邊傳播效果。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紅色影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方略研究”(課題批準號:K22YG20715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昌鳳.媒體融合策略與案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57.
[2]金玉萍,史麗媛.“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媒體如何傳播好中國聲音[J].中國廣播,2018(1):27-30.
[3]孫軍,劉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升新疆對中亞國家的傳播能力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7(5):121-124.
[4]新華通訊社課題組.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128.
[5]王淑蘭.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電發展與區域性傳播研究[J].現代傳播,2009(2):99-101.
[6]劉濤等.融合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69.
[7]趙曉莉.持續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走出去構筑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J].記者觀察,2021(17):24-25.
[8]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03.
作者簡介:張霆,重慶交通大學旅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