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進入智能媒體時代,平臺大多采用個性化推薦的把關模式分發新聞,用戶也成為把關主體的一部分,接收新聞的行為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用戶為研究主體,應用扎根理論探索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的影響機制有著重要現實意義。研究發現,用戶特性、新聞內容、社會環境、技術設計這4個主范疇對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用戶特性是影響機制的主導因素;新聞內容則是影響機制的關鍵因素;社會環境和技術設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它們對用戶接收新聞的作用及產生的效果強弱并不相同。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探索得出上述4個主范疇的構成因子及研究模型,據此可為媒體運營者提高網絡用戶媒介素養、提升信息技術和改善媒介生態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思路。
【關鍵詞】新聞個性化推薦" 用戶" 把關" 扎根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互聯網新興技術不斷發展,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5G網絡建設和應用全球領先,以雙千兆網絡為代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算力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領域發生巨大變革。進入智能媒體時代,現有的把關機制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把關者,如新聞內容生產者和新聞審核編輯仍在發揮作用,但與此同時新聞個性化推薦算法成了新的把關者。盡管算法憑借技術優勢在把關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用戶對新聞的轉發、分享行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影響相對較小,但算法推送的依據是用戶畫像,它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習慣、點贊和評論記錄來實現新聞個性化推薦。因此,用戶已經成為新聞把關的重要主體之一。從行業發展現狀而言,平臺在新聞傳播中廣泛使用個性化算法技術,收獲了大量穩定用戶,盡享互聯網技術革新的果實。然而,新聞個性化推薦在廣受歡迎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例如信息繭房以及群體極化、新聞侵權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需從用戶角度出發,尋求解決辦法。從現有學術研究看,現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媒介的傳播現象,如最早提出“信息繭房”和“回音壁效應”的學者桑斯坦,重點闡述了信息窄化現象以及該現象的成因是推薦算法[1],最早提出智能媒體概念的我國學者彭蘭,她的觀點重在闡述智能媒體時代媒介傳播現象及未來人與機器的發展趨勢[2],目前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進行的研究較少。
因此,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新聞個性化推薦下用戶接收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形成的作用機制,將有助于精準分析平臺以用戶畫像為依據的把關模式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本文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并對當下的新聞個性化把關模式提出建議,以期對新聞個性化平臺的發展有所啟示。
二、理論基礎
TAM即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1989年Davis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行為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3],如圖1所示。該模型從用戶視角出發,提出技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對用戶使用技術的態度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而外部變量將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造成一定影響。本研究中,有用性和易用性可理解為內容屬性和技術特征,影響用戶使用行為的外變量可細化為社會環境,例如家庭關系、社會風氣等。TAM模型,可科學、合理地為新聞個性化推介的影響因素提供一定依據。此外,考慮到網絡用戶是個性化推薦新聞的把關主體之一,用戶自身因素對新聞的接收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已知模型的三大變量之外,引入用戶特性這一變量。綜上分析,結合新聞個性化推薦技術的使用和發展現狀,本研究的四個變量分別是用戶特性、社會環境、新聞內容、技術設計。
三、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通過設計開放式問卷對代表性社會公眾進行深度訪談,以此完成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機制的有效探索?;诒敬窝芯康膶ο笫窃谛侣剛€性化推薦平臺消費內容的用戶,本研究重點選擇了在今日頭條、騰訊、抖音、小米電視工作或所學專業為新聞與傳播、數據分析的26位受訪者進行調研,受訪者均為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且經常瀏覽網絡新聞的青年群體。通過焦點小組訪談與個人深度訪談相結合,嚴格按照扎根理論(Ground theory)的步驟進行編碼構建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模型。在對文本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縮小和集中范圍,不斷提煉文本的語句完成理論模型的建構,直至譯碼呈飽和狀態。
四、范疇提煉和模型建構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扎根編碼過程中的第一步,主要任務是對原始訪談資料打亂之后進行歸納和比較,從資料中發現概念范疇,并對概念進行重新定義和組合從而確定范疇所屬的屬性和維度,如表1所示。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扎根編碼的第二步,主要任務是將第一步所得出的概念和范疇進行進一步整合。本階段將12個范疇在概念層次上的相互關聯和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進行對比,得出以下4個主要范疇,如表2所示。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扎根編碼的第三步,主要任務是從主要范疇中提煉出核心范疇,核心范疇是所有分析語句的高度凝練,形成整個“故事線”的基本框架,通過對原始語句的驗證,最終確定新的理論架構,說明主要范疇的影響因素,如表3所示。
本研究的核心范疇為“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用戶特性、社會環境、新聞內容、技術設計4個主范疇在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據此本研究建構和發展出“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接收模型”,如圖2所示。
五、新聞個性化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的模型闡釋
用戶特性是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中的主導因素。用戶特性由用戶的瀏覽意圖、用戶興趣和媒介素養組成。其中瀏覽意圖,是指用戶瀏覽、搜索網絡信息等行為的動機和意愿,用戶有時會出于工作、學習的需要主動搜索實用類信息,有時也會誤觸不感興趣的新聞,留下瀏覽痕跡。瀏覽意圖短期內會影響新聞個性化推薦,但以此為依據不能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新聞。用戶興趣,指的是網絡用戶在瀏覽新聞時的信息偏好。用戶對感興趣內容的檢索次數和停留時間為平臺進行個性化推薦提供了依據。平臺通常借助TF-IDF等算法對分類文章進行標簽化處理,然后根據用戶的興趣拉取特定標簽中的內容進行推送。此舉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也限制了信息來源,容易造成信息繭房[4]。媒介素養,主要體現于用戶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與理解。受訪者表示,“A10上網時,我通常會對偏激的觀點選擇無視”??梢?,媒介素養高的用戶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不會盲目接受和傳播未經核實的新聞;媒介素養會影響用戶對新聞個性化推薦的態度與行為。
新聞內容是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中的關鍵因素。新聞內容的屬性和特點,主要包括新聞的有用性、優質性和多樣性。有用性意味著新聞及時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的同時,還能豐富用戶的知識面;優質性通常體現于新聞價值及正確價值觀的傳遞;多樣性表現為新聞能夠吸引興趣愛好不同的用戶群體,拓寬其視野。具備以上特征的新聞能夠促使用戶持續使用新聞個性化推薦系統,如果用戶長期沉浸于單一的內容,可能會導致思考和判斷能力退化,甚至出現信息繭房和群體極化現象。另外,網絡新聞浩如煙海,平臺把關難度較大,低俗、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將造成用戶的精神污染,特別對于判斷力較差的青少年群體,低俗和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可能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平臺應當在生產環節嚴格把關,生產高質量的新聞內容。
社會環境是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中的重要因素。社會環境指的是網絡用戶在接受新聞個性化推薦時身處的環境,由家庭關系、社交關系和社會風氣組成。信息時代,互聯網的媒介生態與現實生活是互相映射的關系。家庭關系對用戶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同時也決定了用戶對各類信息的喜好程度。社會風氣深刻影響著平臺的傳播風氣,當社會普遍崇尚新聞專業主義,平臺會加強對新聞真實性的審核,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會隨之上升,使用意愿得到強化。社交關系決定了用戶的社交圈層和部分信息來源,同類型的新聞在同一個社交圈反復傳播后,容易形成相似的觀點,也有可能形成群體極化。因此,社會要引導用戶積極接觸不同的社交圈,媒介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技術設計也是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影響機制中的重要因素。技術設計因素是指新聞客戶端和個性化推薦算法所具備的特點,包括易用性、準確性和可靠性三個維度。個性化新聞客戶端普遍操作簡單,頁面設計簡潔,標簽和分類合理,這些優勢為客戶端帶來了大量用戶。平臺借助信息過濾技術為用戶過濾了大量無用信息,使用戶的關注點更加集中,為用戶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但同時算法的缺點顯而易見,目前算法還不夠成熟,可靠性有所欠缺,算法通過抓取新聞素材產出的文章時常存在新聞要素不全的情況,用戶有時會接收到缺失了時間、地點、人物等關鍵要素的新聞,傳播效果較差;另外算法在轉載文章時不夠智能,屢次發生算法侵權、新聞失實的事件,長此以往將導致平臺的公信力下滑,用戶的使用意愿下降。
六、建議與結語
(一)建議
為完善新聞個性化推薦機制,提升用戶滿意度,本研究從新聞生產、分發和監管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新聞生產方面,平臺應挖掘用戶隱性需求,生產與用戶基礎信息相匹配的新聞,并在個性化推薦中設置“驚喜”,推送冷門優質新聞,擴大用戶信息接觸面。新聞分發方面,平臺需優化算法,加強對侵權信息識別,建立人機協作把關模式,確保推送新聞的合理、合法,實現新聞專業主義。新聞監管方面,平臺監管者應明確新聞權責歸屬,對算法技術錯誤導致的新聞侵權事件追責,并督促平臺保存信息來源,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杜絕推諉現象,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結語
本研究結合深度訪談和扎根理論展開分析,構建了新聞個性化推薦用戶接收行為的研究模型,并深入剖析了影響機制的內在機理。研究發現,用戶特性、新聞內容、社會環境和技術設計是影響用戶接收行為的四個關鍵因素。展望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智能媒體用戶數量的增加,碎片化閱讀和高效獲取信息的需求將更為突出。因此,把關模式的調整和新聞內容的優化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現有的個性化把關模式存在局限,可能導致群體極化、信息繭房等問題。此外,算法侵權和低質量內容推送也對媒介生態產生不良影響。希望本研究能為平臺和監管者提高網絡用戶媒介素養、提升信息技術和改善媒介生態提供啟示。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我國網絡媒體政策的擴散機制及影響效應研究”(項目編號:20BXW114)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Sunstein, C. R. 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1):8-14+29.
[3]DAVIS 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319-340.
[4]張海.基于扎根理論的網絡用戶信息繭房形成機制的質性研究[J].情報雜志,2021,40(03).
作者簡介:李芊,湖南工商大學數字媒體工程與人文學院教授;楊希瑩,湖南工商大學數字媒體工程與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