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深度報道是新聞實踐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報道方式,在全媒體背景下依然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本文對新聞工作者如何提升深度報道能力進行深入思索后,提出了深度報道所應堅持的思維、所應具備的特性、所應使用的手法、可以選用的切口四個方面的認識,以與新聞工作者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深度報道能力,寫出更好的深度報道文章。
【關鍵詞】深度報道" 思維" 特性" 手法" 切口
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當下,新媒體所能運用的音頻、視頻、圖片等吸引眼球的技術手法遠較傳統媒體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容為王”并沒有過時,優質內容特別是深度報道依然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因此,傳統媒體必須著力提升深度報道能力,不斷強化自身優勢,將深度報道能力與新媒體“吸引眼球”的技術手法配合起來,構建起融為一體的全媒體格局。為更好地做好深度報道,筆者對深度報道文章所應堅持的思維、所應具備的特性、所應使用的手法、可以選用的切口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思索,以幫助新聞工作者進一步提升深度報道能力,寫出更好的深度報道文章。
一、深度報道所應堅持的思維
任何一篇文章都反映著作者的思想,深度報道也不例外,但與一般的通訊報道比起來,深度報道文章需要更深刻的、理論性的思維。對于黨報新聞工作者而言,掌握并使用黨的創新理論,并在進行深入報道時靈活運用,是基本的能力要求。
堅持系統思維。系統思維以事物普遍聯系、相互依存、運動發展為其理論基礎,它講的是“怎么看”的問題。堅持系統思維對于我們防止以形而上學的方式,即孤立、片面、靜止地看待問題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具體寫作中,要堅持好系統思維,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地把握寫作對象,通過緊緊圍繞文章主題,積極謀篇布局,抓好“故事線”來寫好一篇文章。所謂主題,對黨報來說,就是文章所要反映的政策理論,它涵蓋文章的一切內容和文字。主題可以反映在題目中,也可以在首段開宗明義地亮出。因為主題反映的是整篇文章的立場、觀點、方法,所以必須旗幟鮮明地亮出來,而且在文章中出現得越早越好,這樣就越能幫助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謀篇布局是新聞工作者都熟悉的內容,它是主題的填充。一篇好的文章的布局,必須展現出寫作對象的各個方面,而不是只展示單個方面。比如,寫鄉村振興,即使是單寫產業振興,也不能只寫村子的產業發展,而要綜合考慮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多個方面,以產業振興為核心開展綜合寫作。所謂“故事線”,即寫作對象的發展演變線路,它與主題是“平行”的關系,總是串聯著經驗總結而出現。一般來說,黨報深度報道的“故事線”都是一條成功的、圓滿的故事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花些筆墨介紹一些“彎路”,因為失敗的故事值得深思、失敗的教訓值得深刻汲取,有時候,介紹“彎路”,可以幫助更多人不走或少走“彎路”。
堅持辯證思維。辯證思維以“兩點論”和“重點論”為其理論基礎,它講的是“怎么辦”的問題。因為涉及“怎么辦”,所以這里必須加上問題導向。從具體寫作來講,“兩點論”要求我們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一面,也要看到一些不常見但確實發生了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在報道中必須堅持正面報道為主,但對一些問題特別是可能多發的問題也絕不回避,以“敲警鐘”的方式防止該問題再度出現,從而更好地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重點論”要求我們必須時刻牢牢牽住“牛鼻子”,對主流的、需要倡導的內容不遺余力地開展寫作,幫助讀者充分認識、把握當前的方向,走好黨報的群眾路線,同時不斷發揮黨報作為“壓艙石”“指南針”的作用,持續鞏固好這一黨的輿論陣地。辯證思維離不開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制定政策的起點。黨報要發揮好“耳目喉舌”作用,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好問題的解決和實踐的發展,從而化挑戰為機遇,把解決問題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勁動力。
堅持歷史思維。辯證思維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結合”為其理論基礎,它講的是“從哪里來”的問題。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表現為既往性、現在性和未來性。堅持歷史思維,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理論創新智慧,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到千家萬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內蒙古地區的新聞工作者要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挖掘、總結、推廣好內蒙古各類成果和經驗,關注產業結構、思想觀念、工作作風上的“變”,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兩個結合”要求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充分根植中國、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沃土,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
二、深度報道所應具備的特性
深度報道所應具備的特性與一般的通訊報道所具備的特性并無太大差別,只不過深度報道更注重使自身具備這些特性而已。但是,普通文章缺失其中一兩個特性并不會影響讀者對該文的“品味”,而深度報道缺失任何一個特性就會讓整篇文章失去“深度”這一特質,甚至不再配稱之為“深度報道”。
把握大局,突出重點。文章是事實的映射,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展示全局情況、抓準發展重點的作品。一篇好的深度文章,必須能夠體現全局,并把握住全局的重點或突破點。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前對事物進行全面、系統、普遍的觀察,科學研判,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而從中抓住該事物的重點或找到事物前進方向上的突破點。同時堅持好問題導向這個重要方法,在寫作前及時發現問題、科學篩選問題、準確分析問題,通過抓住問題去抓住寫作路上的突破口,進而從突破口進入,對重點內容“順藤摸瓜”,呼應起全局的內容。
知行合一,體現厚度。文章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映射,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富有理論深度、展示廣闊實踐的作品。一篇好的深度文章,必須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知行合一,展現出文章的厚度。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前認真思考采訪對象所契合的理論內容,自覺以黨的理論為指導,去組織實踐材料,從而使文章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厚度。同時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找準理論與實踐的契合之處,把握住采訪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有效對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從而寫出理論與實踐相貫通的有厚度的文章。
以小見大,反映時代。文章是時代的映射,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契合群眾視角、反映時代浪潮的作品。一篇好的深度文章,必須能夠通過小中見大,反映出全局性的乃至時代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中注意把握從近景到遠景的“拉伸”,進而進行“點”的濃縮,把空間感轉化為時間感,從而展現出時代特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時代”并非必須限定在當代,而是指向當代,即哪怕寫作對象為其他時代,但只要能與當代契合,調動當代所需要或正在展示的精神、思想即可。同時,其反映的也不一定是有物質或事實依托的具體的精神,而是可以展示一種抽象的、對具體內容進行總結的精神。
三、深度報道所應使用的手法
寫作手法是所有文章共通的要素,但與一般的通訊報道相比,深度報道因其所涉及的內容較為深入、寫作層面和對象較多、情節邏輯比較復雜,更需要使用那些使文章“去復雜化”的手法,以便適應讀者理解能力,方便其全面、迅速、準確理解寫作內容。
標題鮮亮。標題是一篇文章的“臉面”。一個鮮亮的標題不僅要起到讓讀者“眼前一亮”,去“吸引眼球”的作用,還要起到幫助讀者準確、迅速理解文章主旨的作用,以便讀者作出閱讀選擇。一般來說,標題包括文章標題與章節標題兩種。無論文章標題還是章節標題,都要求能夠起到直抵核心、反映要害的目的。如果文章層次過多,也可以使用遞進式手法,即文章標題通過標題、首句、首段去遞進;章節標題通過每一段落所反映的內容逐步加深去遞進。標題要求凝練,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減縮”,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善于通過首句、首段對標題進行詳細的“闡釋”,這里主要運用的方法有剖析問題、辯證分析、揭示本質、歸納概括等。最后,文章標題與章節標題一定要形成一種“氣脈”,以標題起首,各個章節標題緊密聯系,使文稿渾然一體,這才能讓標題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深入淺出。深入淺出是為了照顧普遍的讀者的理解力。對黨報新聞工作者來說,我們自身既非專家,寫的文章也非論文,而是要以宣傳者的身份,去幫助群眾理解黨的政策理論。而我們的讀者也不一定是該領域的專家,而更多的是普通的群眾。所以,深度報道文章必須主動適應大多數讀者的理解水平和接受水平,不宜出現過度專業、精深的用語,而是多使用“去復雜化”的寫作手法,以確保文字便于群眾理解接受,行文風格上簡潔有力、表述清晰、節奏明快。此外,為了便于群眾理解掌握,還可以配以一定的數據資料和圖片內容,或提供相關的鏈接資料,幫助讀者形成更為深刻且完整的閱讀感受。
語言凝練。對語言文字的使用是記者的核心功底。不可否認的是,為了交代清楚一件事情,需要進行大量的語言解釋。特別對深度報道文章而言,因其報道內容過于“深”,勢必免不掉大量的背景、概念、事件原委等介紹性語言,否則根本無從交代清楚報道對象的深層次內容。這時,新聞工作者就需要使用“概念轉進”手法,即在幾條不可或缺的介紹內容中,找到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之后采取分段寫作的手法,簡明扼要地把所要介紹的內容以“一條線”形式連下來。語言凝練,是為了防止作者出現語言啰嗦和讀者感到頭緒復雜,只要能避免以上兩點,所采用的寫作手法都是好手法。
四、深度報道可以選用的切口
每一篇深度報道文章必有其報道切口,但切口并非固定不變,而是要根據載體定位、時勢要求、采編實際等便宜選用。因為深度報道是報刊的“拳頭產品”,其使命是吸引讀者、影響讀者、留住讀者,故在做深度報道時,還必須具備“用戶思維”,以便讓讀者更加愿意接受。
聚焦重大主題宣傳,凝聚社情民心。重大主題宣傳往往涉及國家、地區的方針政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天生就不缺乏“讀者圈”。這一“讀者圈”的特點是關注人群廣泛。重大主題宣傳具有消息來源統一、傳播端眾多的特點。因為消息來源統一,故很難在消息傳播上做出成績,因此需要重視差異化傳播,主抓那些在實踐中踐行并體現精神要點的內容,以分眾化、差異化去抓住讀者,去更好地凝聚社情民心。
聚焦突發事件,抓住讀者心弦。突發事件在以消息的形式事先報道后,會在人群中形成固定的“讀者圈”。這一“讀者圈”的特點是讀者能夠及時關注。突發事件往往具備階段發展的特性,從事件突發時的扣人心弦,到解決時的對策方法,再到事件結束時的結果效用,每一階段都會揪住讀者心弦,促使他們持續關注。在做此類深度報道時,要根據不同階段做系列報道,以便將最新消息及時、豐富地傳遞給讀者,以大信息量形成用戶黏性。
聚焦暖新聞,與讀者同頻共振。暖新聞容易引發讀者共鳴,激發讀者內在的道德感、責任感,激發人們崇德向善的力量,但因讀者習性差異,易形成品類不同的“讀者圈”。 這一“讀者圈”的特點是較為零散但人數眾多。暖新聞大多涉及民生實事,但并非每一件民生實事都能讓所有讀者關注,這是做暖新聞深度報道的難點。報道點多、關注點分散、讀者零散是暖新聞深度報道所必須面對的客觀情況。因此,最好采取集合式報道形式,將分散的關注點集合在一篇報道中,以凝聚起讀者的關注,讓報道形成“爆款”效果。
五、結語
深度報道文章是“內容為王”這一理念的重要實踐內容之一,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寫作體裁,也是紙媒與新媒體實現更好結合的路徑之一。對于正在由傳統媒體向全媒體進行轉型的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進行深度報道文章寫作是必須深耕并能夠綻放光彩的領域,可以藉此守正創新,不斷做大做強主流媒體。
作者簡介:毛鍇彥,內蒙古日報社駐鄂爾多斯記者站記者;劉玉榮,內蒙古日報社駐呼倫貝爾記者站記者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