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燕麥;收獲方式;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種子發芽率
中圖分類號:S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3)05-0005-05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3.05.001
0引言
燕麥是禾本科燕麥屬(Avena L.)草本植物,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帶稃型燕麥籽粒帶殼,稱為皮燕麥,大多為飼用,少量食用;裸粒型燕麥籽粒不帶殼,稱為裸燕麥,多為食用,少量飼用。世界上以皮燕麥為主,我國燕麥種植以裸燕麥為主,其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是重要保健食品之一,也是土地貧瘠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但目前裸燕麥生產水平落后于大宗作物,專用機型較少、機械化水平較低和勞動強度大,特別是收獲環節。生產中采用稻麥作物聯合收獲機進行收獲作業與人工收獲等多種收獲方式并存,不同收獲方式會對燕麥損失及籽粒質量產生不同影響。
針對農作物收獲過程中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對玉米、小麥、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均開展了相關研究。李軒復等研究了不同收獲方式對小麥、水稻和玉米3種主要糧食作物收獲損失的影響,指出與全人工收獲方式相比,全程機械化收獲方式提高了收獲損失,機械化程度對各品種的影響存在差異。王文靜研究了收獲方式對小麥種子活力的調控作用,結果顯示,收獲方式和收獲時期對小麥種子活力有顯著影響,并提出收獲建議。白晨陽等研究了機械收獲方式對油菜籽粒關鍵性狀的影響,確定了最佳收獲條件和收獲方式。劉德軍等研究了不同收獲方式含水率對油菜收獲物流損失的影響,建立了含水率與收獲損失之間的數學函數,指出在不同含水率情況下,分段收獲的損失率高于聯合收獲。蔡克桐等也采用不同收獲方式對機播油菜品質和產量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邱述金等研究了成熟時期與收獲方式對谷子收獲效果的影響,指出收獲方式對總損失率、破碎率和含雜率等指標有顯著影響。這些研究為選擇燕麥收獲方式、提高收獲質量提供了參考。本文比較了聯合收獲、人工收獲、人工收割+機械脫粒和機械收割+機械脫粒4種收獲方式對燕麥收獲總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及種子發芽率等的影響,旨在為選擇合理的收獲方式、提升收獲技術及探索生產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條件
試驗于2022年7月22—28日,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申奉村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土壤為砂壤土,肥力中等水平,收獲時土壤含水率為3.9%,前茬作物為蕎麥。以燕麥品燕4號為試驗材料,種植方法為機械條播,行距為250 mm,收獲時無明顯倒伏情況,植株自然高度900~1250 mm,籽粒含水率為21.27%,莖稈含水率為67.28%,田間無雜草,基本無自然落粒。
試驗設備:4L2-4.OS型全喂入聯合收割機、4SZ-1.5型自動仿形割曬機、雜糧作物小區脫粒機、運輸車、電子秤、卷尺、標桿、樣品袋、鋁盒、干燥箱、簸箕及清選篩等。
1.2試驗方案
在實際生產中,燕麥收獲方式主要有聯合收獲、人工收獲和分段收獲。其中分段收獲又包括人工收割+機械脫粒和機械收割+機械脫粒兩種類型。試驗設大田隨機區組試驗,每個小區面積為2m×30 m,以上述4種不同收獲方式作為4個處理,各處理重復3次,試驗設計如表1所示。
1.3試驗指標
試驗測試指標主要有燕麥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及種子發芽率。
由圖2可知,燕麥聯合收獲總損失率中割臺損失率和夾帶損失率占主要比例,分別為0.89%和0.58%,占總損失率的98%以上,清選損失率最低,僅為0.03%。
由于成熟作物搬運、裝卸和集中堆存過程中籽粒易掉落,因此運輸損失在總損失中占很大比例。采用人工收獲方式運輸損失率達9.37%,占總損失的83.36%,顯著高于落粒損失率和脫粒損失率。與機械脫粒相比,人工脫粒相對可控,脫凈率更高,脫粒損失率較小,僅為0.02%。
A3、A4兩種分段收獲方式各損失組成均表現為運輸損失率gt;脫粒損失率gt;落粒損失率。運輸損失率最高,分別為9.65%和9.24%,占總損失率的69.47%和72.99%;脫粒機脫粒損失率分別為2.73%和2.00%,占總損失率的19.65%和15.80%;人工收割的落粒損失率略高于機械收割,分別為1.51%和1.42%。
2.2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含雜率的影響
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含雜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對于含雜率而言,A1gt;A4gt;A3gt;A2。聯合收獲時燕麥籽粒和莖稈含水率較高,對收獲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含雜率較高,為6.50%。采用分段收獲方式含雜率相對較低,采用人工方式進行脫粒清選后含雜率最低,僅為1.03%。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含雜率影響顯著(Plt;0.05),但A3、A4均屬于分段收獲方式,組間差異不顯著。
2.3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籽粒破碎率的影響
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破碎率的影響如圖4所示。在燕麥收獲過程中,籽粒破碎率普遍較低,4種收獲方式燕麥破碎率均lt;1.5%。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破碎率影響顯著(P=0.05)。其中,人工收獲方式破碎率相對較高,達1.21%,顯著高于其他收獲方式。其次為聯合收獲方式,破碎率為0.87%。兩種分段收獲方式的籽粒破碎主要由脫粒機造成,破碎率較低分別為0.53%和0.48%,組間無顯著差異。
2.4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種子發芽率影響不顯著,種子發芽率均在85%以上。其中A3發芽率最高,為94.67%,其次是A2為93.67%,A4為92.33%,聯合收獲方式最低,平均發芽率為87.00%,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人工收獲和分段收獲的種子發芽率總體略高于聯合收獲,其原因是作物充分晾曬有利于促進種子后熟,提高種子活性,增加種子成活率。
3結束語
(1)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總損失率影響顯著。人工收獲和分段收獲總損失率較高,均在11%以上,聯合收獲總損失率相對較低為1.49%。聯合收獲損失以割臺損失和夾帶損失為主。造成分段收獲損失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運輸過程中的籽粒損失量較大,運輸損失率顯著高于落粒損失率和脫粒損失率。
(2)不同收獲方式對燕麥含雜率影響顯著。含雜率大小關系為A1gt;A4gt;A3gt;A2。燕麥聯合收獲時籽粒和莖稈含水率較高,使得其含雜率高于分段收獲。就破碎率而言,燕麥收獲過程中破碎率較低,不同收獲方式的破碎率均低于1.5%。人工收獲方式破碎率最高為1.21%,顯著高于其他方式。
(3)不同收獲方式下燕麥種子發芽率均在85%以上,符合國家標準GB 4404.4—2010《糧食作物種子第4部分:燕麥》要求,分段收獲種子發芽率略高于聯合收獲,各組間無顯著差異。
(4)綜合考慮各項指標,聯合收獲方式作業效率高,總損失率可大幅度降低,但受含水率的影響,含雜率偏高。下一步可結合收獲時期開展燕麥收獲質量影響的研究,同時改進谷物聯合收獲機結構,提高機器適用性,進一步提高燕麥機械化收獲技術。
行業動態
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聯合部署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力爭通過不太長的時間,補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烘干能力基本滿足全國糧食產地烘干需求。
《意見》指出,糧食產地烘干是保障糧食品質、減少糧食產后災后損失、確保糧食豐收到手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措施,加快提升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意見》提出,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規范引領、科技支撐,綠色發展、保障安全的原則,優化糧食烘干能力布局,科學合理確定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布局和規模,構建烘干點與烘干中心相結合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推進糧食烘干設施裝備規范建設,分品種、分區域推廣應用適宜的糧食烘干機與儲糧倉;發展節能高效綠色技術與裝備,加快研制新型熱源和清潔能源機型,推進對現有糧食烘干機進行環保節能升級改造;提高烘干設施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技術與烘干儲糧設施裝備相融合;增強烘干作業服務能力,創新服務機制,提高設施裝備的利用率和經營效益。
《意見》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完善公共服務,聚焦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需要,全力推進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建成布局合理、體系完善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提升糧食產后處理保障服務水平,切實降低糧食產后災后損失,支持糧食生產收儲提質增效和促進農民增收,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http://www.agri.cn/V20/ZX/nyyw/202305/t20230511_7982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