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產品;高質量發展;陜西省;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3)05-0156-05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05.028
0引言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先后出臺的相關政策,逐漸降低和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壁壘,實現沿線各國國家之間的資源有效整合,擴大對外貿易合作。2021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6%,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例達29.7%;我國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1384.5億元,同比增長7.9%,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4.8%;沿線國家對我國直接投資首次超100億美元,達112.5億美元。陜西省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具有天然的區域優勢,為了增強陜西省農產品貿易優勢,國家和陜西省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措施。2016年設立了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并設立了以農業科技為特色的楊凌片區,楊凌片區擔負著擴大國際農業領域合作交流,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設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重要使命。2017年3月,跨境電商平臺“絲路城”上線,直接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配套物流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助力陜西省本土產品走出國門。
1發展現狀
我國農產品產業規模和產值始終位于世界前列,202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2468.3億美元,同比增長8.0%。陜西省作為西部大省,農業生產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陜西省各級各部門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統籌推進“3+X”特色農業產業建設,農業產業扶持、惠農措施落實到位,為陜西省農業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陜西省土地情況和農產品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截至2020年底,陜西省農、林、牧、漁和服務業總產值2 381.64億元,同比增長3.3%,占全省總產值9.1%,其中農、林、牧、漁和服務業于分別各占69.2%、2.9%、22.0%、0.7%和5.2%。陜西省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鼓勵農業企業的發展,涉及農、林、牧、漁和服務業的企業法人數達19 797家。陜西省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2020年全省農產品出口38.6億元,同比增長13.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30.4億元,同比增長26.7%,高于全國增速25.7個百分點。秦嶺陜西省范圍森林覆蓋率達到72.95%,林地、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空間面積占89%以上,生態功能完備,以中草藥為抓手,帶動中草藥材產業迅速發展,202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13.12萬hm2,增長9.3%,產量8.73萬t,增長9.7%。政策的支持、自然環境的優勢,以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將從不同方面推動著陜西省農產品產業發展。
2存在問題
2.1農產品缺乏品牌效應
品牌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打造對于拓展市場、促進農業升級及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陜西省是農業大省,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是推動陜西省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在農產品產業發展過程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來源于個體農戶,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雖在逐年增長,但很多農民長期以來有著“重生產、輕銷售”思想,大多數仍保持傳統的交易方式。缺乏品牌意識嚴重制約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種植的各個流程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因此在銷售上難以提高檔次,價格也難以提升。
2.2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隨著經濟與技術的發展,傳統農業的概念及范圍不斷擴展,現代農業的范圍已不再是簡單的農、林、牧、副、漁5大產業形勢,現代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包含農、林、牧、副、漁的農業第一產業,農副產品加工與食品制造業等農業第二產業,以及農產品物流、農業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等農業第三產業。陜西省農業產業結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陜西省農業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例最高,達69.20%,其中,谷物和蔬菜產值最高、占比最大,說明在農業第一產業中傳統農作物種植所占比例較高。牧業中豬、羊、家禽等飼養占比位居前3位,占該農業產業類型的73.25%,漁業和林業占比較少,農、林、牧、漁和服務業占總產值比例僅達5.16%,根據2020年農、林、漁業相關數據,陜西省農業產業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不完全適應,沒有形成較好的結構體系。農產品產業發展對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要求也將進一步提高,如果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產業結構體系上發展,農產品貿易也僅僅停留在初級產品的交易上,難以達到真正的改善陜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升。
2.3農業產業鏈不完善,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
農業產業鏈(agricultural chain)是供應鏈理論和價值鏈理論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應用,是指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密切相關、具有上下游關系的所有功能環節聯結成的,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產業鏈條。
陜西省農業發展過程中受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影響,長期形成以農戶為主,由于生活規模小、經營分散,城鄉產業生產自成一體,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合作化和經營一體化程度弱,陜西省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由原有的總量不足逐步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同時并存,農產品產業鏈的上游與下游環節嚴重脫節,形成了農產品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信息不對稱,買方缺乏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特性等特征,而賣方難以獲得交易市場農產品的市場行情。在這種分割的農業產業鏈中,廣大種植戶和養殖戶處在斷裂的農業產業鏈的上游,難以分享利潤率和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在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而處在產業鏈中下游的加工和銷售環節的經營者,難以獲得或需要高昂成本才能獲取所需的初級農產品。“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對陜西省農產品產業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推動了陜西省農產品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同時也增加了陜西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難度,陜西省農產品要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競爭中取得一定優勢,必須建立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達成產—供一銷的平衡。
2.4人力資源結構及質量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
就全國范圍來看,農業科技人才在數量、專業分布、結構分布和學歷層次方面均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的狀態。陜西省農業科技人員尤其是農村經濟管理從業人員始終存在“引進難、留不住”的現象。目前,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本相對于物質資本對農村經濟產出的貢獻率仍然很小,說明陜西省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低下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內部不經濟影響,而現代農業的發展最基本的要求是需要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科技水平的農業從業人員,現階段農民的知識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基本要求的水平,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基本都選擇離開農村去城市打工,更加削弱了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必須采取措施加大陜西省農業人力的投入,改善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
3制約因素
3.1農業財政投入
陜西省作為一個地處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縮小與發達省份之間的差距至關重要。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農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民生的穩定尤為重要。由表4可知,陜西省農業產業對于全省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從2011年的4.3%上升到2020年的11.%,農業的貢獻程度雖然與第二、三產業差距仍然很大,但也同時看出了國家在不斷推動農業發展。
根據2011—2020年農產品相關數據繪制的散點圖如圖1和圖2所示。
利用Eviews對表4數據進行計算,分別建立農業GDP與農業財政支出之間、陜西省GDP與農業財政支出之間相關回歸方程。
y=434.4374516+2.351875351x
R2=0.982382265 (1)
y=679.0954463+35.74810307x
R2=0.981684243 (2)
農業財政支出與農業GDP之間、農業財政支出與全省GDP之間都呈現高度直線正相關關系。農業財政支出每增加一個單位,工業GDP及全省GDP分別增加2.35億元和35.75億元。由表4可知,農業財政支出的增加,帶動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5028元增至2020年的13316元。說明農業財政的支出將推動陜西省農業的發展,帶動陜西省農村經濟的提升。但相對于第二、三產業的貢獻率,仍需要政府提升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帶動能力。
3.2陜西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分為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流通設施等)、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包括農村的公路設施、能源設施和飲水設施等)、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4大類。陜西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如表5所示。
“十三五”以來,陜西省農村公路里程15.4萬km,2020年,農業公路建設投資額為510322萬元;耕地灌溉面積達133.681萬hm2,占總灌溉面積的87.57%;農用電量達137.82億kW·h,占全國農村用電量的1.45%,其中農、林、牧、漁業用電量從2016年的38.71億kW·h降到2020年的35.50億kW·h。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陜西省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不斷發展和改進,取得了顯著效果,農、林、牧、漁用電量逐年下降,但是農業GDP卻逐漸增加,說明在農業生產中,對于能源的節約取得一定的效果,進一步推進綠色生產的改善,但同時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如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額逐年下降,說明農村公路建設效率低下,農村公路建設主要服務于當地農民,無法進行收費,因此也就造成融資難等問題,而且農村公路建設環境惡劣、造價大,使得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逐年下降。因此,陜西省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是影響陜西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3農業科學技術水平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現代農業的生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了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重要任務,提出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需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度合作,助力農業經濟的發展。
3.4強化農產品品牌知名度
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知名品牌的農產品在交易中具有顯著優勢,一旦某種農產品達到知名品牌,進而帶來的品牌溢價將無法估量。根據《2020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陜西省洛川蘋果品牌價值74.2億元、周至獼猴桃品牌價值52.09億元、蒲城酥梨的酥梨品牌價值30.1億元。以陜西省第1大水果蘋果為例,由表6統計數據及圖3可知,品牌價值與蘋果產品成正相關的關系,品牌價值的增長將帶動區域產品的生產。陜西省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農產品的經營者品牌意識薄弱,陜西省農產品要想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地區特色的優質品牌產品。一旦某種產品在世界市場得到認可,無需專門通過廣告宣傳的方式來進行營銷,消費者也會基于對品牌的高度認可而來購買。
4發展對策
4.1增加農業投入
4.1.1提升資金投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陜西省農業財政投入逐年在增加,從2011年的333.79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739.73億元,但在整個財政投入中占比仍然比較低,2020年農業財政投入只占陜西省財政支出的12.49%,農業財政投入的不足,限制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了農業科技研發等農業發展的途徑,對現代農業技術支持體系發展提出了迫切需求。陜西省農業的發展必須增加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支持體系,建立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系統,將技術服務主體與受體聯結起來,達到技術支持及時,農事和民情緊密結合,信息提供具有時效性、針對性、適用性。加大特色農業建設工程的投入,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建設高標準、規模化、效益型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創建區域性農業科研實驗基地。
4.1.2加大人力資源投入
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適合陜西省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已成為陜西省農業及農產品產業發展最緊迫的問題。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開展本地職業教育培訓,根據本地自然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農業科技相關課程,普及與本地相適應的農科技術;對已經形成產業規模的農產品,政府應建立相關技術人員與種植戶之間的交流平臺,并對相關問題提供技術支持;推進農業吸收和引進工程,營造吸引人才的有力環境,引進高質量農業科技人才,做到“引進人、留住人”。
4.2建立具有陜西省特色的農產品跨境電商全產業鏈
陜西省農產品的發展需要打通研發、生產、加工、流通和營銷等環節。從科學技術研發、到成果轉換最終到技術推廣形成跨區域的發展態勢,建立農產品跨境電商全產業鏈勢在必行。
4.2.1政策實施有助于農產品跨境電商全產業鏈建立
陜西省各級政府對跨境電商的關注度逐漸增強,2018年絲綢之路商務合作(西安)圓桌會議在西安舉行,會議圍繞“跨境電商·思路新機遇”主題,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經貿合作。2014年西安獲海關總署批復開展跨境電商試點,逐步開辟了跨境電商貨運航班,開通了“中歐班列(長安號)”,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構建了跨境電商新模式。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進,有助于農產品跨境電商全產業鏈的建立。
4.2.2建立陜西省特色的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
打造具有陜西省區域特色的農產品跨境電商生態園,帶動陜西省農產品的跨境貿易,完善陜西省跨境電商生態鏈企業集群,形成“政、產、學、研、用”5力協同為特色跨境電商綜合示范園,打通產-供-銷的阻礙,協同平臺數據,拓寬物流渠道,改進金融支付體系,完善跨境電商法律法規、建立質量監控系統,形成具備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
4.3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
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農產品結構,淘汰劣質品種,發展優質品種,滿足市場需要,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是提高農業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陜西省制定了“穩糧、優果、興牧、擴茶”的戰略布局,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統籌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各方面力量,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大力優化調整陜西省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打造陜西省農產品區域品牌。依據陜西省特有的地理優勢在眾多農產品中優選特色產業,打造區域品牌。在現有蘋果、獼猴桃、梨等優勢品類基礎上加強品牌建設及推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優勢資源打造特種產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造陜西省農產品區域品牌是推動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5結束語
農產品的快速健康發展將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推力。陜西省作為西部農業大省,“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其農產品的發展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構架不同的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將研發、生產、銷售和物流等環節打通,以科研帶動生產,生產適應市場,推動銷售,完善物流,建立具有陜西省特色的優勢品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等方面建立密切合作,推動陜西省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