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科學教育奠基人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一書中寫道:“要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這也是教育者永遠的追求。
王安國是我國卓有成就的音樂理論家,在他寬廣的研究領域中,專注基礎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二十余年。王安國在這一領域的堅守及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他對音樂的熱忱、對教育的執著和嚴謹務實的學風令人折服。他以全身心投入的行動去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孩子的基礎音樂教育之路,搜集、優選了各民族、各地方獨具特色的音樂,讓中國孩子在啟蒙階段就處身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氛圍中。他主張在賦予學生完整的思維架構的基礎上,通過多渠道參與藝術表演的實踐體驗,來培育和發展音樂素養。他認為音樂不只是有聲音、有樂趣,還擁有感染力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意義。
貝多芬的音樂激發了人們面對恐怖和痛苦時所激發的力量;若走進拉赫馬尼諾夫的世界,從容優雅伴隨而來,流暢的音型和動情的旋律扣人心弦;而對于孩子來說,音樂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扇窗,“世界”在音樂中讓他們得到了完美的再現和表達。作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的王安國,自 20世紀80 年代初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以來,曾先后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學術委員及專職研究員、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委員會專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研制及修訂組組長(2000-2018)等職,編寫出版了多種為全國大中小學音樂課程選用的教學資料,涉及范圍極廣。
二十余年,王安國走遍祖國大地,多層次、多角度地圍繞一個主要“任務”的實現。這個“任務”也是他心中的一種“渴望”,即渴望優選題材創編適合孩子的音樂,渴望為音樂教師編寫更合適的書籍,渴望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發展,渴望以音樂的方式去溫暖更多的人。
如今,退居二線的王安國“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他像不停轉動的齒輪,依然在為基礎音樂教育做著貢獻。
踏遍萬水千山只為溫暖相見
王安國對音樂教育的熱忱,離不開他與廣大學生、一線教師交往的工作經歷。1981年從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畢業后,他先后在湖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師范院校執教或兼職。
“想把最美好的音樂帶給所有的孩子。”王安國多次提到自己的想法。基礎音樂教育需要有人去探尋、考察,把美的種子播撒到祖國大地,播撒到學生的心中,造福于千千萬萬的孩子。王安國放棄光鮮耀眼的“江湖名望”身份,投身并堅守在基礎音樂教育工作中,是中國基礎音樂教育者及受益者的幸福。
當提到做這份工作最理想的狀態時,王安國坦然地說:“希望中國音樂教育能健康、平穩、不走彎路地持續發展。”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歷經百余年,在音樂教育理念、文化價值、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已有深厚的積累,正逐步形成一整套屬于自己的教育教學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在不斷充實和完善其中的內容。而王安國正好是這一歷史進程中曾擔當重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2000年以來,王安國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走訪學校,深入一線上,幾乎每周都盡可能地在學校聽課,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與一線的教師結為朋友,同時解決音樂教師面臨的難點和痛點,日復一日地與基層教師共同實踐、探究、調整和建構小學音樂教育。
作為一段特定時期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領航員”,王安國不斷為中國基礎音樂教育把脈定向。他用豐碩的理論與應用成果表明,一切合乎中國國情、順應音樂教育規律和絕大多數學校與學生實際的理論和方法才是好的。近十年來,經過研究、實踐,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促進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法規和教學文件,逐漸完善了一套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學校藝術教育體系,音樂教育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課程標準,系統化地幫助、指導和規范了教師的授課與教學行為,改變了以往基層音樂教師“摸著石頭過河”的自發狀態。這一變化和進步的過程,也凝聚了王安國的辛勞、智慧和奉獻,因而他受到無數音樂教師的愛戴。
2023年4月21日,王安國在成都參加成都市教育學會音樂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九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時,針對當前音樂教師廣泛關注的教學熱點,做了一次專題講座。講座剛結束,王安國即被臺下的聽講者團團圍住,大家爭先恐后地紛紛表達講課內容引發的內心共鳴和對他的崇敬之情。當王安國踏出會議室時,場內的音樂教師們自發地跟著涌出會場,大家親切地擁在他身旁,熱切地希望能與“偶像”交流、合影。出現這樣的場面并非偶然,王安國每年在各地的一些講座或會議中都會有。這一切來源于王安國對于基礎音樂教育研究的專業性、前瞻性和實用性,他的想法、觀點和他所提供的教學材料,十分接地氣,切合教學實踐和教師期待。
“末班車”未停站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二十余年來,王安國時刻心系基礎音樂教育研究工作。
如今網絡流行的“City walk”(腳步丈量城市),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王安國就帶領團隊就開始了“City walk”。2000年以來,受教育部委托,王安國帶領團隊參與國家義務教育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研制和循環修訂等一系列相關工作,從此將研究工作的重心從作曲技術理論轉移到基礎音樂教育。因課程標準的研制和修訂都是需要大量實地考察作為依據的研究性內容,王安國常年帶領團隊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一篇成果、每一條標準和每一次的修訂都是王安國及團隊一步一步走出來,一個字一個字推敲出來的,為的就是要更加科學,更加合乎中國教育、文化實情,能探尋到有效的途徑,將美育的花朵和種子傳遞給學生、給教師、給所有需要的人。作為音樂教育家,王安國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總是一個冷靜而理性的觀察者和實踐者,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調研和一件件實踐成果,傳遞著自己對“音樂”的藝術感悟和“向內、向下”助力提高我國音樂教育水平的發展理念。
當我們覺得這一切是偉大而高尚時,王安國卻謙虛地說:“我的一切成就來自國家和音樂老師的信任。”
一如音樂學家居其宏在《世紀的回眸》序中所說:“無論是安國在其學術生涯的中后期選擇了基礎音樂教育,還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在面臨世紀性挑戰和機遇的關口選擇了安國,都是一種歷史的幸運、現實的幸運和未來的幸運。”
2021 年10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感恩“末班車”——王安國音樂文集續編》,是王安國第三部音樂理論研究論文集。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性、趣味性與人文情懷的音樂文集,收錄了他最近十多年發表的重要文章共 60篇,分音樂文論、音樂教育、書序書評、隨筆抒懷四個部分。音樂文論部分收錄了王安國在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章9 篇;音樂教育部分收錄了14篇文章;書序書評部分收錄了他為朱踐耳、居其宏等學者和年輕教師的文集寫的書序或書評共24篇;隨筆抒懷部分收錄了13 篇王安國多年來與良師益友交往的感懷。全書較全面地呈現了王安國的音樂學術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這些文章體現了王安國為音樂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作出的貢獻,體現了王安國始終堅持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音樂課程性質和“以美育人”的教育宗旨。正如該書“自序”中作者所言:“這本書是一個普通中國知識分子晚年對人生經歷的回望及對生活的感悟,折射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社會變遷,聚焦特定文化語境下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及基礎音樂教育的若干熱點,抒發對時代、對生活、對師長和友人的感恩之情。”
對于一位專家型教授來說,“退休”并不只意味著閑適生活。筆者在采訪時,王安國欣慰地透露,近日剛完成了一件大事:歷時四年主編了一套依據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編寫的中小學《藝術·音樂》教材(含舞蹈、戲劇、影視“新三科”),目前正在接受教育部審查。“這是我晚年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希望有可能付諸教學實踐并接受師生檢驗與同行的批評指教。”王安國懇切地說。
問到未來規劃,王安國并沒有確切的回答,但筆者相信,這趟“末班車”依然在基礎音樂教育研究的大道上穩健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