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黔東南; 苗族酒歌; 現狀; 特征
苗族酒歌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社會影響力和音樂感染力。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是歌舞之鄉、百節之州,有熱鬧非凡的賽歌節,風情濃郁的吃新節、姊妹節、古藏節、苗年等節日。有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就有歌的存在。“無酒不成席,有酒必有歌”之說足以證明這個民族是能歌善舞并熱情好客的民族。
一、黔東南苗族酒歌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黔東南少數民族是以歌養心的民族,酒歌流行在臺江、施秉、黃平、鎮遠、天柱、從江、榕江、三穗、錦屏等縣,歌曲種類繁多但具有共性。這里的中老年朋友大多數都會吟唱酒歌,多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學習,稍微識字的老人會在本子上記錄自己喜愛的歌曲歌詞,以加深記憶。調研得知,苗族酒歌愛好者,為酒歌所做的筆記多達幾十本少則五六本。從記錄材料上看,幾乎沒有五線譜和簡譜的旋律記法,原始的酒歌能普及和盛行至今還決定于它的歌詞順口,旋律跳度結構簡單,起伏較為平和。
勸酒表示主人對客人的誠意和熱忱,勸客喝酒有眾多講究。例如傳統的勸酒要唱酒歌;敬酒要雙手捧碗,主人將酒喂到客人嘴里,隨后夾肉塊喂給客人。客人不接酒碗也不起身,否則“屁股一抬重新再來”。苗家接待客人的酒多半是以自己釀造的苞谷酒和米酒為主,苗家人勤勞致富,做農活起早貪黑,習慣晚餐即使沒有客人也適量喝上幾口米酒養身安眠。酒的釀造多為女人的活,她們邊勞作嘴里不時嘮叨“都為家里這個酒鬼”,這也是她們對丈夫愛的表達。在苗族地區男人是頂梁柱,喝酒強身健體且舒筋活血化瘀,所以苗族家庭都有備酒的習慣。苗族親訪友都會喝酒,無論什么場合,男人坐席女人下廚,待美味菜肴上席完畢后女主人方可入席,隨后女人起身吟唱酒歌。
黔東南苗族酒歌文化底蘊厚重,它不僅是老百姓酒桌上的歌,閑時吟、節時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習慣。酒歌多為無伴奏演形式,重大場合會有蘆笙、木鼓、木葉、琵琶為伴奏樂器。酒歌的取材多樣、寬泛;主題突出,表現形式復雜。例如迎接遠方的客人要唱攔門酒歌,客人入席進餐要唱勸酒歌,送客要唱贊美酒歌、祝福酒歌等。細節多樣復雜,但整體突出民族的生活儀式感,具有傳遞相互敬重、加深親情、緩解壓力等功能。由于社會變遷,苗族酒歌日漸漢化,傳承人日漸稀少,黔東南酒歌的研究初衷在于:從近年來的權威網站顯示,對黔東南酒歌的研究太少,查閱近五年的相關酒歌的文章不足10篇。面臨民族音樂的失傳狀況,筆者倍感危機,為傳承黔東南的地方文化,選擇對黔東南苗族酒歌為研究主題,它博大精深,歷史久遠。筆者常在苗族地區行走,具備對苗族酒歌資料收集和調研等便利條件,為研究奠定基礎。做這項研究還在于想以此傳承苗族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酒歌像了解當地的“村BA”和“村超”一樣,以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二)研究苗族酒歌的意義
黔東南苗族酒歌文化是苗族地區文化自信的體現,同時彰顯苗族酒歌的具體價值和時代意義。 時逢佳節或紅白喜事等,人們要通過吟唱酒歌進行情感抒懷,酒歌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和奔放似火的熱情來表達豐富多彩的古老故事,傳唱沁人心扉,使其內涵得以升華。由于苗族酒歌敘事性和娛樂性很強,很容易讓人接受和傳唱。所以,每逢有紅白喜事人們都會組織親友、鄰居聚集,用苗族酒歌傳情,進行文化的傳承。記錄的酒歌主題有描述歷史故事、甲乙雙方猜謎對唱、描述人生哲理、歌頌美好生活等主題。人們會在酒席上以不同的主題唱不同的酒歌,例如以《楊門女將》為主題的酒歌,故事情節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讓人受益匪淺。常見的酒歌有自編自創歌詞,結合場景的需要即興演唱,有朗朗上口的七字句和九字句,常規段落為四句一個段落。例如若飯桌上出現炒羊肉,客人會即興創編:“一張桌子四四方,主人待我炒豬羊,我是笨人不會唱,祝福主人孫滿堂。”主人會回應:“一根板凳四只腳,貴客懂理人又好,寒門無酒沒好菜,貴賓見諒可莫笑。”歌詞樸實無華。苗族酒歌展示了民族餐桌禮儀文化。平時苗族人民在農忙的季節也會唱酒歌自娛自樂釋放壓力,苗族嫁娶、造房、滿月天等活動也要唱酒歌,不同場合唱不同內容的酒歌,襯托不同場合的氣氛,凝聚人們的向心力。
二、黔東南酒歌的現狀分析
黔東南地區苗族人口居多,具有熱情好客、粗獷豪邁、質樸善良、能歌善舞的特點,“喝酒養身,唱歌養神”的生活理念已經形成,唱酒歌表示對貴客的熱情和尊重。黔東南酒歌根據不同縣(市)、不同鄉鎮酒歌的腔調、名稱也各不相同。例如天柱縣酒歌就有三門唐酒歌、四十八寨酒歌、北侗酒歌、高釀酒歌、渡馬酒歌等。劍河的酒歌也是根據區域來區分。當今比較流行的敬酒是采用高山流水的形式,高山流水的敬酒方式具有獨特風格。它是將會唱經典酒歌和近代苗族民歌的歌手排成隊列,手舉土碗,由下而上地斟酒,最高處的歌手提著酒壺往土碗斟酒,每個土碗的酒源源不斷地流往客人嘴里,一直喝到一首酒歌唱完,米酒香甜可口具有后勁。高山流水的酒歌方式由五至八人組成,歌手多為女性。男性吹蘆笙,女性演唱和敬酒。酒歌多為40到70歲的歌手演唱。
傳統酒歌目前各鄉鎮縣還經常傳唱,唱原生酒歌的中青年已經不多,有導致苗族非遺文化失傳的趨勢。以劍河酒歌為例,苗族新屋落成客人唱“三間大屋排成排,新開地基龍王來,在家日日常進寶,出門天天廣招財,堂前屋后金光現,門檻石頭變金街,吉日新屋落成好,榮華富貴自然來”,足以表達美好的祝福,主人會唱“五字寫來五字方,主無好菜給客嘗,炒塊豆腐不像樣,得個螺絲煮酸湯,接得起客待不起,請君包涵莫傳揚”。從20世紀80年代起,歌手逐步老齡化,唱酒歌的中青年漸少。
三、黔東南酒歌的特征分析
黔東南酒歌種類繁多,攔門酒歌、迎客酒歌、相勸酒歌、送客酒歌、敬客酒歌等,不同的場合演唱的酒歌具有不同的演唱意義以及共性和差異。
(一) 從旋律及其歌詞上分析
1. 旋律分析
黔東南酒歌,無論是采用首調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記譜,都很難記錄它的音高。不同地區的酒歌曲調不同,黔東南酒歌的節奏過于自由,旋律中的裝飾音,譬如波音、變音,顫音頻繁出現而且特別短促,歌手完全通過反復聆聽和模仿來加深記憶。所以初學者入門較難。它的音程不僅僅是全音和半音的距離關系,有的片段比半音距離還近,旋律音高記錄不像節奏可以用多個不同時值的附點8分音符,附點16分音符或附點32分音符來標記。例如柳川的酒歌,旋律婉轉多變,裝飾音較多。酒歌的旋律走向不僅僅是全音和半音結構。黔東南酒歌在記譜和伴奏很有難度,這也是酒歌清唱的原因其一。很多酒歌音樂片段難以找到與其旋律音高相匹配的樂器伴奏。苗族飛歌有降mi的習慣,酒歌不僅會降半音,純八度一組的音劃分12平均律,鋼琴的音高也是根據12平均律來的,然而酒歌的旋律不僅在12平均律上起伏。所以,大量資料查閱都難找到傳統酒歌的記譜,它都是通過歌節歌會等活動多聽多唱來熟悉旋律。苗族酒歌旋律起伏不大,抒情平穩,節奏對稱,頓逗自由,速度平和,悠揚舒緩,歌曲高潮主要是通過生動的詞義來推進。
2. 歌詞分析
古老的酒歌歌師手抄的歌書只能記錄它不同主題的歌詞。酒歌普遍具有多段同音異詞的結構特點。譬如攔門酒歌具有啟智性和娛樂性,婚嫁時的勸酒歌具有教育性和社會性,賽歌節演唱的酒歌具有地方性和群眾性,閑時演唱的酒歌具有趣味性和敘事性。不同主題的酒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因此,酒歌還具有傳承性價值。以攔門酒歌為例,從歌詞結構上分析:攔門是迎客的風俗,它具有啟智性,同時也彰顯迎客的儀式感。婚嫁娶親,主人會在大門口擺放筷子、碗、百合花、棗子、花生、竹子等物品,客人根據擺放的物品吟唱相關酒歌,比如拿起筷子要唱與筷子相關的酒歌:“酒杯斟酒酒滔滔,雙雙筷子架仙橋,仙橋架得家富貴,兒孫萬代樂逍遙。”再如:“筷子擺成格子眼,這個禮節太新鮮,格子本在窗戶上,今日貴府擺堂前,物歸原位家合好,主人發達萬萬年。”就一個主題人們會創編無數首酒歌歌謠來突出智慧。即興的創編包含對主人的祝福。酒歌歌詞大部分比較押韻,多為4句一段、8句1段、12句或14句為一段落。最常見是4句的一段體。源于生活的苗族酒歌多用方言演唱,很多歌師常被主人邀請參與對歌,每一場的酒歌無形中皆存在賽歌的意思。
(二)演唱形式
古老的酒歌演唱者著裝隨意,干凈大方,男女老少皆可參與。不過,當今酒歌演唱開始逐步舞臺化。演唱者穿著苗族盛裝、佩戴銀飾凸顯舞臺效果,以獨唱、齊唱、多聲部合唱為主。獨唱還伴有邊吹蘆笙邊唱歌,邊唱酒歌邊舞蹈的多種表演。古老的苗族酒歌演唱悠閑自得,席桌上還擺放酒水、葵花籽、糖果等,像北方人嘮嗑一樣自然悠閑,一唱一和,體現民族凝聚力。
苗族酒歌趣味性強,能烘托不同場合的氛圍。它來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在演唱上聲音自然、聲部和諧,體現不同區域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例如劍河縣“六月六賽歌節”和其他不同的節日傳承酒歌文化。母語的表達充滿濃郁的家鄉味道。
苗族酒歌互動性好,酒歌先用苗語演唱后用漢語翻譯;它傳承親情,敘述古老故事。用猜謎對歌等不同的形式進行互動。苗族酒歌起初是在家唱,以自娛自樂為目的,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步經過藝術加工已出現在大型舞臺上。歌手的演唱會在把握一定發聲技巧的同時經過配器等藝術處理,使得旋律更加優美;將苗族酒歌的氣勢風格、節奏特點、酒歌高潮進一步升華。不同的歌會,著裝、形式、氣氛不同。先用苗語演唱多個段落后用漢語進行旋律再現,隨著人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的提高,舞臺化苗族酒歌已廣泛流傳。例如苗族酒歌傳唱代表阿幼朵(黃平縣苗族歌手)、臺江縣網紅歌手蝶當久等就活躍在苗族民歌的舞臺。蝶當久的《對歌對到日落坡》和阿幼朵的《祝酒歌》《敬酒歌》膾炙人口。
四、結語
社會的變遷,人類的進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勞動人民生活日新月異,蒸蒸日上。黔東南苗族自娛自樂的音樂文化豐富多彩,誕生了苗族酒歌。當前,我們強調民族文化自信,抓住弘揚民族文化之契機,進一步夯實民族文化基礎,普及并傳承苗族酒歌,讓黔東南苗族音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