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探索法治理論與實踐的結晶,是新時代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中國特色、蘊含時代價值。在具體實踐中,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實增強法治思維,依法辦事,譜寫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篇章。
關鍵詞 "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社會的主要矛盾與主要任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大力加強法制建設,建設法治中國、法治社會刻不容緩。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202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首次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未來五年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因此,準確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義、實踐重點,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之形成背景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基于中國共產黨長期法治理論探索與實踐,并結合我國的歷史傳統和實際情況而形成的。它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與現實需要,也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長期以來對法治建設的不懈追求。
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歷史告訴我們,凡屬盛世都是法制相對健全的時期。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唐太宗時期制定的《貞觀律》,尊重司法相對權責,避免以“言”干涉“行”,開啟長達130余年的盛世時代。明朝朱元璋主張治亂世用重典,曾頒布《大明律》,使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統一和鞏固。雖然歷朝法制頒布的內容不一,但足見中國具有重視制度建設和重視法律的傳統,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華法系,并成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法律法規,并結合具體的法治需要予以創新,如將巡回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馬錫五審判方式”,這種法庭外的司法調解方式曾被廣泛應用,解決了群眾中的許多爭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不斷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更加重視依靠法治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二是應現實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務必增強風險意識,不忘居安思危。要應對風險挑戰,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法治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依法治國上下真功夫。
其一,以法治來應對市場經濟中的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金融領域的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實現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其二,通過法治規范公權,以保持社會持續穩定。當前,部分黨員越過法律規范底線,濫用公權,破壞政黨的純潔性和凝聚力,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社會穩定。因此,要用法律規范約束公權,防止濫用公權,即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體制機制。
其三,公民法治意識不斷增強,迫切需要法治。目前,我國法制體系基本建成,公民的法治意識有了較大提高,逐漸滲透到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全國每年有高達400多萬件的行政復議案件,20萬件左右的行政訴訟案件,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亟須法治來保障。
其四,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最大限度發揮法治作用。然而,一些地方對法治作用認知不夠清晰,存在“發展至上、法治要讓”的誤區,因此,在立法上“放水”、執法上“放棄”的行為必須杜絕。
三是黨的領導人長期探索的結晶。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致力于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頒布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構建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實施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政治生活與社會治理邁入了法治軌道。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載入憲法,黨的十六大強調“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歷代黨的領導人不斷努力探索的基礎上,凝聚全黨智慧,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是第一個進行憲法宣誓的國家領導人,莊嚴宣誓表達“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其中凝聚著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莊嚴承諾,體現許黨許國、愛民為民的殷殷深情。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要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嚴密的邏輯,完備的體系。其核心要義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黨的領導、人民主體、中國特色、時代價值。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首要原則,這是歷史和人民長期以來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同西方法治的最大區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人民根本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全面依法治國,并非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是確保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確保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能,形成集中統一又有分工負責、既有配合又有制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的法治體制,從而超越西方的分權型、對抗型、否決型的法治體制。
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人民主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的人民性。即把人民意志通過法的確立上升為國家意志,充分貫徹立法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立法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原則。2020年5月頒布的《民法典》,是一部對人民各方面權利予以平等保護的法典,是貫徹人民利益和時代發展要求的集中體現。二是治的人民性。即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法治實踐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用法治使人民安居樂業,從而保證社會穩定與國家長治久安。在我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依法保障人民的各項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渠道和機會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參與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全面調動他們支持、參加和維護法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是彰顯中國特色。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根據中國國情與實際情況而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1]它完全區別于西方的法治模式,與西方所謂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劃清界限,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積極參與的條件下,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的一整套制度體系與法律體系,包括日益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也包括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實施、監督和保障體系,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通過持續發揮法治的功能,逐步建立制度權威。
四是蘊含時代價值。習近平法治思想貫通歷史與現實,關聯國際與國內,結合理論與實踐,對新時代我國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因和措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予以深刻回答和全面闡釋,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證,是全面推進執政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建設公平正義的中國社會的必然依托,蘊含豐富的時代價值。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之實踐重點
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涉及到諸多領域,就其重點而言,主要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環節。
一是堅持科學立法。法治的首要問題是立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統籌立改廢釋纂,提高立法效率,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科學立法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堅持科學立法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堅持黨在立法工作中的領導地位,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確保各級人大在法律的調研、起草、論證、備案、審查等環節積極作為,確保立法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再次,要高度重視法律體系中的規范空白、規范滯后等問題。當下既要因時、因事制定新的法律,也要及時地對現行法律予以修改和完善。實現科學立法,既要堅持民主立法的原則,尊重多數人的理性選擇,也要堅持依法立法的原則。
二是堅持嚴格執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嚴格執法。當前,人民的法治意識不斷提高,對嚴格執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務必做到有法必依,不能將法律制度束之高閣,或者選擇性執法,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嚴格執法,不等于嚴厲執法,不能簡單理解為從重處理。執法要考慮到合法性,又要考慮到合理性,絕不能簡單地暴力執法、過激執法。要讓違法者敬畏法律,防止地方政府或基層組織層層加碼,引導全體人民成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踐行者。
三是堅持公正司法。保障公民權利、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是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體現人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目標,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3]然而,目前,受多種因素影響,司法過程中仍有審判不公、徇私枉法、司法腐敗以及冤假錯案等發生。對此,必須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既要提高司法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要加快構建規范高效的司法制約監督體系;堅持司法權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建立健全司法權的分工、配合、制約制度。司法還要為民便民,在司法過程中努力推出包括法律援助等便民利民的措施。
四是堅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要強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4]堅持全民守法首先要從黨內做起,要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領導干部必須敬畏法律、了解法律、遵循法律,按照法律處理行政事務;遇到問題堅持依法依章處理,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能力,防范和化解風險,同時,要采取多種形式,持續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切實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公正性,合理性,營造全社會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社會環境,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四、結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5]這得益于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構建和完善。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仍面臨嚴峻考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重道遠,法律體系的完備、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需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穩步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切實增強法治思維,依法辦事,解決糾紛,防范風險,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基礎上形成地方特色,從而譜寫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與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0.
[2][3][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2,303,293-294,10.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93,294.
(劉大禹系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劉玉蓮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