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積極利用首位城市的聚集與擴散效應,加快發展服務型經濟, 上海重視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引領長三角科技創新,注重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產業整體優勢,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壯大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強化產業對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作用,引領長三角地區融入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
關鍵詞 "產業;創新;融合;上海
產業發展對于一座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特別是城市的競爭力具有關鍵性作用。《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將初步建成帶動長三角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技術策源地,引領全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創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202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上海市產業地圖(2022)》,為上海各區產業錯位競爭與有序發展提供指導。上海將積極利用長三角地區首位城市優勢,搶占產業制高點,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形成對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支撐作用的產業體系。
一、積極利用首位城市優勢,發展服務型經濟
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對國內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資源配置與要素流動起著優化作用。現階段,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海正引領著長三角地區參與國際生產的分工與協作,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心節點與戰略鏈接。國內城市群發展狀況與經驗表明,首位城市能對城市群的資源與要素起到有效配置作用。現代服務業是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產業形態,它對于優化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諸如批發和零售業、金融保險業、專業服務業(會計、審計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對于促進上海提升城市首位度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試圖在長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與現代服務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總部型經濟、開放型經濟、流量型經濟(簡稱“五型經濟”),即培育更多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創新型經濟;優化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服務型經濟;吸引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高度集聚,發展總部型經濟;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高端要素流量集聚,發展流量型經濟。
為此,上海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利用首位城市優勢聚集服務業特別是專業服務業,努力構建服務型經濟結構,促進上海與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積極互動,引領長三角地區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從三次產業占GDP比重來看,上海基本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自1999年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之后,上海產業結構逐漸完成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50.63%逐漸增長至2022年的74.12%,
上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并穩固發展。目前,雖然上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整個服務業增加值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產業結構轉型明顯,這對于上海城市能級提升以及同長三角地區城市群協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從服務業細分行業來看,目前,上海現代服務業增長態勢良好。2022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排名前三的是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8626.31億元、5068.5億元和3788.56億元。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最快,增速為6.2%。2022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增速為16.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8.1%,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速為86.4%,同比提高66.4個百分點。總之,上海現代服務業增速明顯,能級穩步提升。
二、搶占產業制高點,引領長三角科技創新
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搶占產業制高點和引領我國科技創新是上海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站到領先的位置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與韌性及活力。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亟須進一步增強,產業科技水平亟須進一步提高,以應對國內資源環境約束與國際經濟競爭。科技創新是長三角地區提高經濟增長率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未來世界經濟競爭的焦點。為此,上海應對研發進行大力投入,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搶占產業制高點,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引領長三角科技創新,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目前,上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核心技術、關鍵產品獲得突破。一是科技研發投資比重不斷上升。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15年的3.7%上漲至2022年的4.2%左右。二是研發體系逐漸完善。2022年,上海共有1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創板上海上市公司達到78家,外資研發中心新增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243家。[1]
目前,上海在光子芯片與器件、基因與細胞技術、類腦智能新型海洋經濟、氫能與儲能、6G技術等面向未來的先導產業前瞻布局,新賽道產業加速壯大。結合產業基礎,上海在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腦機融合、氫能源、新型海洋經濟等方面加強科技攻堅與技術布局,在綠色低碳、元宇宙、汽車芯片、氫能裝備、智能計算、量子科技等新領域打造新產業集群,引領未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上海高端產業關鍵戰略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全球最長的風電玻纖葉片研制成功,C919大型客機完成首架交付,中國首艘全球最大江海聯運型液化天然氣船實現交付,超大直徑隧道掘進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端制造產業能級不斷提升,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布局。數字產業加快發展,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創新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數字產業、數字融合應用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現。
上海積極形成先導產業前瞻布局,以三大核心產業為引領、六大重點產業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一是在先導產業上,上海促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產業發展,推動創新資源與產業鏈深度融合。2022年,三大核心產業產值同比提升11.1%,達到1.4萬億元規模,102項“上海方案”任務成功落地,三大核心產業人才在全國占比分別高達40%、20%和34%。二是在重點產業上,上海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數字產業等六大重點產業優先發展,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上海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量質同步發展。近五年來,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穩步提升。2013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不足3000億元,2022年,其已超過100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13.9%提升至23.83%。近三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雖然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維持在8%以上,遠超GDP增速。2022年,工業和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741.92億元、6899.27億元,同比增長6.6%、9.8%,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和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4.66%、20.85%。[2]總之,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逐年提升,發展效應顯著。
三、注重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產業整體優勢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產業與行業既帶有制造的性質,又帶有服務的特征,產業和行業之間界限逐漸模糊,有的行業處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形成了所謂的“2.5產業”。同時,傳統批量式生產的模式不斷被生產與消費相互滲透的模式所取代。這種以服務提高制造質量、以制造提升服務水平的新生產方式不斷涌現。除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界限不斷被打破并且趨于模糊之外,制造業與服務業內部的行業界限也正在趨于模糊,這就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能有效地構建起一個地方或城市的產業整體性優勢,形成一個不可復制的產業發展環境,衍生出新的業態與新的模式,從而構建起其他地方或城市不可比擬的比較優勢。
上海大力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2.5產業”發展。“十四五”時期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加速期。上海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以品牌帶動制造業發展,以制造實力促進上海品牌發展,以上海文化提升上海制造內涵,以上海服務提升制造層次。推動傳統服務轉型升級,促進新興服務經濟優化發展,加快“上海服務”提質增效;構建以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產業新體系,推動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服務交互融合,擴大“上海制造”品牌影響力;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增強“上海購物”品牌認知度;聚焦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推動新興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上海文化”創造力與傳播力。總之,上海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效能提升與城市生活品質提升,促使傳統制造業通過品牌效應獲得新生。
同時,上海積極利用數字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推進傳統產業支撐數字經濟更好發展。現階段,上海中心城區及重點區域大力發展新興數字產業,臨港智能制造主示范區等智能制造集聚區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車間、智能制造、平臺經濟等融合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促進上海產業化與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通過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上海積極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有力地支撐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發展。
四、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壯大特色產業
集群
上海正在打造“兩極兩帶”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兩極為張江科技創新極和臨港產業增長極,兩帶為環中心城區的高技術服務產業帶和環郊區的高端制造產業帶。[3]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改善產業發展條件,促進企業與產業共享相關基礎設施,提高產業前向與后向關聯性,著力提升經濟發展效率。一是重點打造張江科技創新極和臨港產業增長極。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依托眾多高校與科研機構,加快創新創業要素集聚,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集群和新興業態。二是優化發展環中心城區的高技術服務產業帶和環郊區的高端制造產業帶。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提升高技術服務能級。
同時,上海在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基礎上,大力提高產業的關聯性,積極構建產業集群,不斷培育和壯大具有較高關聯性且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特色產業集群。一是增強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綜合性產業集群。上海集聚了1200多家集成電路行業重點企業,擁有中芯、華虹、中微半導體等國內龍頭企業和阿斯麥、臺積電、德州儀器等跨國公司總部,匯聚全國近60%專業人才,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4]二是推動生物醫藥產醫融合,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張江藥谷歷經三十余年打響品牌,推動創新藥物成果與先進醫療器械的研發推廣,吸引近三分之一的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集聚1400余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創立眾多開放式醫藥創新中心。三是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實體經濟,釋放發展新動能。浦東張江、徐匯西岸、臨港新片區、閔行馬橋等四大產業格局基本成型,以打造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實現AI技術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另外,上海積極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園區,構建張江、臨港和嘉定“一體兩翼”的集成電路產業空間布局,打造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浦東張江、徐匯濱江、閔行馬橋和臨港新片區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區域新興數字產業集聚區。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與周邊蘇州、無錫、嘉興等地的產業聯動,有序引導和服務企業產業轉移,深化蘇浙皖三省區域合作與產業分工,實現長三角產業布局優化,拓展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功能,提升區域產業鏈協同水平。
參考文獻:
[1]上海市統計局.沐風櫛雨顯韌性 砥礪前行啟新程——《2022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解讀 [EB/OL]. https://tjj.sh.gov.cn/tjgb/20230320/9355b6db6d0049af8678124b1b6d125b.html, 2023-03-22.
[2]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22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s://tjj.sh.gov.cn/tjgb/20230317/6bb2cf0811ab41eb8ae397c8f8577e00.html,2023-03-22.
[3]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21-07-21/doc-ikqcfnca8161611.shtml,2021-06-23.
[4]騰訊網.上海集成電路大師講堂2023年開講:人才一定要為產業所用[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329A09AG600,2023-03-29.
(陳建華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李蔭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