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花結果的深層文化原因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這兩種文化體系能夠高度契合的原因在于:從內因來看,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和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是二者共有的思想底色,為二者的契合提供基礎和前提;從外因來看,強有力的政黨力量推動則提供根本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性主要表現為:在宇宙觀方面,都體現了辯證思維;在天下觀方面,都持有共同體理念;在社會觀方面,都抱有大同愿景;在道德觀方面,都堅持真正的善。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性
近年來,伴隨著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學術界繼掀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熱烈討論后,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命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含于中國具體實際,且有著超越于中國具體實際的外延。厘清第二個結合的前提是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也就是說,相契合是相結合的基礎與條件,相結合是相契合的行為與結果,這兩個重大命題各自獨立又互為聯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為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何以可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礎前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的原因分析
唯物辯證法規定了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的內因體現為,二者共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和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為彼此契合提供基礎和前提;外因體現為強有力的政黨力量推動,為彼此契合提供根本保證。
(一)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
具有獨特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自信基因。曹操在《龜雖壽》中講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無不彰顯著自信的品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斷涵養自身品德,勇擔社會責任。其二,百折不撓的自強精神貫通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和血脈當中。《周易》記載的“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泰伯章》主張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國神話傳說所包含的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故事都體現了久久為功的奮斗精神。正是擁有這樣的自強精神,中華文明才能連綿五千多年而不中斷,中華民族才能在國家蒙辱的境遇下艱難探索并不斷實現趕超。
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蘊含的自信自強品格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實踐性。從廣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一是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徹底擺脫了唯心史觀的束縛和制約,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二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區別于啟蒙思想家,從資本這一核心范疇出發,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是不斷變化的“有機體”,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規律。其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一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實踐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工人階級的現實狀況與歷史使命,并將無產階級當作物質武器,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性;二是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創造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極大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二)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產生社會基礎相異、思想體系不同,但兩者都“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都具有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善下之”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而長期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歷史上,中國人往往會批判性地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去蕪存菁,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內涵。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在與儒道相磨合的基礎上完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誕生于歐洲大陸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實現本土化,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的變遷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具體體現為秉持其命維新的變革精神、以和為貴的道德原則等。
守正創新不僅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精神特質,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以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例,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程中始終堅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表現為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堅持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堅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等;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時代的發展下,不斷“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新思想,如創造性提出由“體系”和“能力”兩大要素構成的“國家治理”新命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中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
(三)強有力的政黨力量
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為二者的高度契合提供根本保證。一是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在中西文化交匯中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思想,在時代主題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背景下,注重將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髓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相貫通相結合,實現二者的創新性發展。二是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信源于自信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但深刻把握了共產黨長期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且在實踐中驗證了自身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又以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三是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共產黨宣言》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闡釋了共產黨人的目的和使命,具體到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使命。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方面的使命是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相契合相結合的橋梁,為其更好扎根中國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的內在表征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辯證邏輯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這兩種文化體系的契合點,不僅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且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深走實,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一)宇宙觀:二者均體現辯證思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實質是辯證法的宇宙觀。首先,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人與宇宙的關系。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王夫之的“物物相依”理念,表明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的。其次,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待人與宇宙的關系。劉禹錫“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張載“一物兩體”的命題,程顥“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意指矛盾對立是宇宙間普遍法則。
科學社會主義同樣以辯證的思維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強調整個世界的有機聯系和對立統一。首先,馬克思指出,歷史科學可以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恩格斯認為,當思維再現自然界或者人類歷史時,“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主張人與自然始終處于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聯系中,人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就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其次,馬克思分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性,指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與自然關系的統一性,“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又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存在。
(二)天下觀:二者均持有共同體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尚書·堯典》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里是講弘揚大德,讓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協調百姓,實現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之后再協調萬邦諸侯的利益,讓各個邦國都能和睦相處。《中庸》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深刻表明了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萬物便會生長發育了。古人還說明了以仁得天下的道理,正如《孟子》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以天下觀天下”的博大胸懷和智慧擔當,摒棄了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解決天下問題的著眼點不是戰爭征服,而是合作共贏。
科學社會主義同樣秉承真正的共同體理念,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為目標。馬克思以人的發展狀況為標準,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考察了社會形態演變規律。其中,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社會形態均處于人對人的依賴狀態,屬于“自然形成的共同體”,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高度一致。資本主義社會處于人對物的依賴狀態,導致人的異化,屬于“虛幻的共同體”,僅代表統治階級特殊的利益。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屬于“自由人聯合體”,代表全人類普遍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著力批判了物欲膨脹、掠奪成性、置廣大勞苦人民利益于不顧的資本主義這個“虛幻的共同體”,建構了走向“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觀一樣,站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一邊。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體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的精華,為實現各國的共贏共享提供了中國智慧。
(三)社會觀:二者均抱有大同愿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和而不同、公平正義的社會觀。《國語·鄭語》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意為各要素和諧則可使萬物生長繁衍,若完全一致,則無法發展延續。孔子將和同之別引入人際關系中,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導以修煉自我的方式避免社會矛盾的發生。老子“以百姓心為心”順應大道的政治思想,有益于打破為官者與普通百姓的隔閡,建立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禮記·禮運》從三個方面描述了未來社會的大同樣態:一是大同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生產資料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有;二是大同社會是人人勞動的社會,大家各盡所能、各有保障;三是大同社會是人與人和睦相處的社會,沒有戰爭和盜賊。這種愿景雖然產生于封建社會,卻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不謀而合,都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憧憬。
科學社會主義同樣擘畫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一是從經濟關系上看,馬克思指出:“私有制社會是不人道的、貶低人的價值的社會。”只有通過聯合起來的個人占有全部生產力,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為解決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和諧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從勞動方面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分析了異化的四組關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淪為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的現實。馬克思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建構,其多部作品涉及未來社會的圖景。共產主義社會使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賦予了勞動最崇高的意義。三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剖析了工人在不得不滿足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欲望時,不僅個體道德極限而且身體極限均被突破,沒有時間進行公共道德的培養和合理的生活享受,由此導致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對此,馬克思指出,只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才能最終達致人與人關系的真正和諧。
(四)道德觀:二者均堅持真正的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人心和善、厚德載物的道德觀。中國傳統道德注重人與人的和善。孔子強調“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的“四端說”,尤其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表明對苦難人沒有同情,這樣的道德是虛假的。中國古人還將天地靈氣和萬物精華與道德修養相結合,以山水和梅蘭竹菊松喻人格,諸如“知者樂山,仁者樂水”;梅蘭竹菊松則分別象征著傲骨、幽靜、堅韌、淡泊名利、不屈的道德品質。這種“觀物比德”的方式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品格的強調與重視,成為維系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紐帶。中國傳統道德還注重集體利益至上和以義統利的義利觀,正如“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抽象的虛假的舊道德的基礎上闡釋了真正的具體的新道德觀。首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以處在現實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為起點,批判和否定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重視人的尊嚴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其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致力于全人類的解放,彰顯著強烈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馬克思主張必須消除階級對立的利益關系,在解放全人類的過程中解放自己。最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倡導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利益,因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也肯定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因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個人利益的實現將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三、結語
從文化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大地的原因,可以發現,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同我國傳承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由此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像憲政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其他西方思潮一樣只是一個“過客”,而是能夠持久深入地浸潤中國人民的內心。在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及上層建筑方面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力推動的基礎上,我國的文化現代化問題顯得尤為迫切。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等重大命題的提出,為我國文化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與路徑。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可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方法論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滋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6.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5.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516.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8]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基本理論研究”(編號18BKS09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