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陸小曼在西泠印社“缶龕”旁的合影(上圖)流傳已久,歷來被視作二人合影的“代表作”之一。近年來,不少“摩迷”及喜愛徐氏的讀者,紛紛探訪西泠印社,以找尋此合影地的方式,來紀念與追思詩人的情事種種。
該合影最初刊發于何種書刊之上,長期以來沒有確切說法。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后世讀者最初通過報刊或書籍看到此合影時,已是多次轉載后的圖片,沒有確切的合影地點說明。殊不知這張合影早在1932年就已公之于眾,且照片上還有徐志摩的親筆“圖注”。
原來,1932年11月16日,上海《時代畫報》第三卷第六期,曾獲陸小曼授權,以《徐志摩遺著新婚日記》為題,刊發了這張合影及部分徐志摩日記。當年,畫報編輯邵洵美為該文寫了一段編者按語:
去年十一月十九日,志摩在濟南遇險,忽忽已一年了。這一年中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更易。志摩有靈,亦當驚訝這世界真會變化。可是志摩所一手栽培出的詩園里,到現在還只是畸畸零零的幾朵。奈何!
最近小曼交予志摩所遺日記數冊,囑為編就付印,趕十九日出版,分送各親友。《眉軒瑣語》,乃新婚時所寫,特選出刊登本報,以作紀念。編者
編者按語透露了陸小曼曾期望能在徐志摩逝世一周年之際,將其日記悉數整理出版,以資紀念的歷史信息。這說明當時在《時代畫報》上刊發二人合影與日記摘錄,實有為出版宣傳與提前“劇透”之意。可因種種原因,徐志摩日記并未能如愿在1932年11月19日前后出版,而是延至1936年才出版了其中的一部《愛眉小札》;直至1947年,涵蓋了《愛眉小札》及曾在《時代畫報》上提前“劇透”的《眉軒瑣語》等內容的《志摩日記》,方才得以正式出版。故《時代畫報》刊發的二人合影及日記片段應是首次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圖片下方還附印有徐志摩手書“西泠新石缶老龕前”八字,應當是曾寫于照片背后的題記。這樣的“圖注”公布出來,無疑告知了讀者二人合影的具體地點。追星也罷,追思也罷,去西泠印社游走一番,到“缶老龕前”停步片刻,恐怕早在九十年前,即是“摩迷”們的心愿了吧。
合影所在地“缶龕”建成于1921年,距合影時間未遠,所以徐志摩稱之為“新石”。“缶龕”又稱“缶亭”,為西泠印社中一奇特景致——乃是鑿石為龕,又以龕為亭。龕中藏有日本朝倉文夫所鑄著名畫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半身銅像,因吳自號“缶翁”,故龕亭俱以“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