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英海西一路,是一條不到200米的小巷,王明勇的“王氏祖傳正骨診所”在此已有8個年頭,治愈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患者,且從未發生過醫鬧,懸掛在診所里的一面面鮮紅的錦旗,仿佛自豪地展現著王明勇醫德雙馨的高尚品格。
2022年11月5日下午2點,我帶著母親和太太的膝蓋CT片,再次走進了王氏祖傳正骨診所。
看到我又來診所,診所的主人王明勇醫生熱情地迎上來打招呼:
“大哥,你有兩年沒來了,您的左膝蓋現在能上樓了嗎?”
“是啊,時間好快呀,一晃就是兩年了,您真是好記性,我的左膝蓋已經完全康復了,現在可以一口氣爬十幾層樓梯。”我邊說邊伸了伸左腳。
我和王明勇醫生是在兩年前認識的。因為左膝蓋疼痛,不能受力,尤其不能爬樓梯,曾在幾家公立和私立醫院診治了七八年,使用過多種治療方法,沒有效果。經朋友介紹,我找到王氏祖傳正骨診所,給我治療的就是王明勇醫生。他用手按、捺我的左膝蓋,然后,讓我上樓試走,經過幾次反復,確診為左膝蓋筋膜炎,給我開了7貼自制的中藥膏,幫我燙藥敷療,每日一貼,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我的左膝蓋疼痛有了明顯緩解,過了一個月,我的左腿就能受力,可以順利爬樓梯了。每當我想起這段治療經歷,我對王醫生念念不忘,見人就夸,這不,今天,我又故地重游了。
王醫生得知我的來意,馬上接過CT片,逐一放到無影燈箱上仔細閱讀,并告訴我:我母親左膝蓋嚴重增生,較多積液,膝蓋內有一個4厘米左右的囊腫,半月板游離。我太太右膝蓋內有較多積液,另有少量游離物。
“是的,是的,”我向他介紹:“我太太因去年右腿膝蓋臏骨斷裂,在一家公立醫院手術拼接,今年取出了固定臏骨的鋼絲,目前,膝蓋腫脹、疼痛。我母親的膝蓋疼痛頑疾已有10余年了,至今沒有治好,目前,情況越來越糟。”
王醫生檢查后,分別給我母親和太太調制藥膏,然后把貼敷視頻發到我手機上,并責怪我太太為什么不到他這里治療臏骨骨折。
就在王醫生調制藥膏的過程中,我仔細瀏覽起懸掛在墻上的一面面錦旗。那么多人夸獎他!這藥膏為什么靈?他是怎樣成長為一名正骨醫生的?我懷著濃厚的好奇心,與王醫生進行了攀談,打開了他的話匣。
王明勇出生在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港北村,2001年在湖北警官學校(現為警官學院)畢業,時值國家經濟改革期,學校不包分配,王明勇回家鄉當了一名協警,因為不能轉正,王明勇苦苦尋求新的謀生之路。2007年,他與萬寧市南林農場的馮蕾蕾相識相愛,不久馮蕾蕾帶他回家拜見自己的父親。馮蕾蕾的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正骨醫生,在家開了一家正骨診所。走進準岳父家,王明勇看到屋里放著一捆捆藥草,聞到一股股藥草香味,第一次親眼看到準岳父治療的情景。那天,一位同村的長者吊著左胳膊,呻呤著走進準岳父家,準岳父向患者詢問了幾句,接著用手輕輕地扶摸他的胳膊,安慰他不要緊,是脫臼了,然后,輕輕一按,只聽得“咯噔”一聲,老人的手立刻就能自由活動了,老人停止了呻呤,舒展眉頭。那不到三分鐘的治療過程,精彩神奇,深深打動了王明勇的心,幾天以后,他向馮蕾蕾提出,要拜準岳父為師,學習正骨醫術。
馮蕾蕾聽了“咯咯咯”直笑:“你別逗人了,那是個苦差使,我不愿意學,我哥也不肯學,我家沒有一個人愿意學,我爸收過幾個徒弟,最長的不到1年,最短的只有1個禮拜,都不辭而別了。”
“為什么呀,這么神奇的本事,為啥不能堅持學習?”王明勇有點疑惑。
“你有所不知,這學習正骨,首先要能吃苦,從采草藥、切草藥、磨草藥、和草藥、蒸草藥,到調制藥膏,再到推、拽、按、捺都是耗時間、耗力氣的活,還要有較高的悟性。既苦噪又乏味,沒有幾年的艱苦學習,反復實踐,根本學不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不掙錢,來學習的人都是想著掙大錢,事實上又掙不到錢,你想想,這吃苦又不掙錢的本事,年輕人誰能耗得起。”馮蕾蕾講了一大通,希望王明勇打消這個念頭。
然而,王明勇不信邪,經他再三懇求,馮蕾蕾決定讓父親收他為徒。2007年1月20日,26歲的王明勇在馮蕾蕾家舉行了正式拜師儀式,從此,王明勇開啟了他的正骨生涯。
那么,什么叫“正骨”呢?
正骨,是診治骨損傷的專科名,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十三科”之一,是中醫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獨門絕技。正骨這個專用醫術名稱起源于元代,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正骨對象主要是因外力作用導致的骨、關節和軟組織的損傷。
正骨既需要知識,又需要力氣,更需要手法技巧,還要會調制中草藥;既需要熟悉人體骨、關節的構造,又需要準確判斷是骨、關節問題,還是軟組織問題,更需要很高的悟性。
馮師傅告訴王明勇,學好正骨,做一名合格的正骨醫師,先要正己心,正己行,才能正己術!不會醫的不能治,會醫的要認真治,窮人富人一樣治,所有病人一律先治病,后收費。
王明勇一一記在心里,信心滿滿地向師傅表示,自己一定不會辜負他的希望。
然而,王明勇的正骨學習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王明勇拜師學習之時,正值馮師傅診所缺人之際。王明勇是唯一的徒弟,需要每周背著竹簍上山采一次藥草。王明勇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1點休息。剁藥草,搗藥草,磨藥草,然后加米酒調制藥膏,隔水蒸藥膏,那時,沒有電磁爐,要靠劈柴生火,手上都是泡,每天累得腰酸腿疼,曾躲進被窩里偷哭,還曾被師傅狠狠地批評:“真沒出息,老大不小,還哭鼻子,還想娶我女兒,連這點苦都受不了,怎么學好本事?讓我女兒跟你喝西北風?”
是啊,沒有本事,將來靠什么養家糊口,更不用說為國家復興作貢獻。王明勇強忍著疼痛,堅持不懈,他把每次調藥的配方記下來,一有空就拿出來背誦,他常常高度關注準岳父每次治療的過程,一有機會,豎起耳朵認真聽,瞪大眼睛仔細看,從X光片到CT片的讀片方法一一記在心里,抽空記錄在本子上,一有空,他就偷偷地在塑料人體模型上查找穴位,模擬練習。
有一天,王明勇偶爾在手機上搜索了“正骨”二字,手機屏上立即出現數千條相關信息。哇,這么多!有中國古今正骨名家的治療介紹,有專門的正骨知識講座……王明勇陡然興奮了起來,他茅塞頓開,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正骨醫生,必須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充實師傅的正骨療法。夜晚,為了不浪費師傅家的電費,他拿著手機,躲在被窩里看資料;白天,他把耳機連在手機上,插進耳朵,在采藥草的路上,在切藥草、剁藥草時聽課,常常出神發呆。中華正骨醫術的寶庫璀璨耀眼,讓他嘆為觀之,應接不暇,心潮澎湃!
他開始對正骨有了更系統更深刻的認識:正骨主要分為骨折和脫位。骨折系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病病。脫位就是相互接觸的骨頭(通常指關節)因受外力作用,使其脫離原位,不能再正常發揮作用。
正骨的治療措施主要有整復、固定、按摩、骨折護理、功能鍛煉……
正骨治療八法是: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夾擠分骨、折頂回旋、按摩推拿、臨床應用、正骨療法、運動療法……
他像一個如饑似渴的嬰兒,死死地咬住中國傳統正骨醫術的乳頭,貪婪地吮吸著中國傳統正骨醫術的母乳;他又像一個天性好奇的尋寶人,一頭闖進了中國傳統正骨醫術的寶庫,他在里面流連忘返,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他又像一位泳者,在中國傳統正骨知識的海洋里,勇敢地博擊風浪,向著美好的彼岸奮勇沖刺。
此時此刻,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對正骨知識的了解是那樣的膚淺,簡直是井底之蛙,他多么需要實踐。可是,馮師傅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從醫數十年,從未發生過醫鬧,他自然也不會讓王明勇很快直接獨立地給病人治療,并總是安慰他,要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無奈,王明勇只能操練采草藥、切草藥、磨草藥、調制藥膏、蒸藥膏等這些活。何時才能正式獨立診療呢?
終于,機會來了。
2009年1月的一天,馮師傅出差辦事,整天未歸。第二天早上,同農場的一位阿婆帶著小孫子來診所求治。小孫子來的時候,嚎啕大哭,左手臂吊著不能動彈,得知馮醫生不在診所,阿婆轉身要送小孫子去縣醫院。王明勇鼓起勇氣,請阿婆讓他試試。
“你還沒有出師,就敢治病?”阿婆滿臉疑慮。
“我雖然沒有出師,但不試怎么知道我會不會呢。”王明勇態度很堅決。
“那好吧,你試試,可不能弄壞了!”阿婆還是很擔心。
王明勇讓阿婆抱住小孫子,他一手托起小孩的手,一手輕輕地扶摸小孩的胳膊,告訴阿婆,小孩是胳膊脫臼了,不礙事,他邊說邊用力一按,只聽到“咯噔”一聲,小孩瞬間破涕為笑。阿婆高興地大聲夸獎:“活菩薩!活菩薩!你也是活菩薩!”阿婆謝過王明勇,抱著小孫子離開了診所。
第二天一大早,阿婆一手拎著一只老母雞,一手拎著一只大麻鴨,送到馮師傅診所。馮師傅見狀十分好奇。
阿婆興奮地對馮醫生說:“昨天您不在,我家小孫子跌了一跤,爬起來后哇哇大哭,我一看他的左胳膊不能動,嚇得趕緊往您家送,沒想到您不在家,您那個準女婿正在搗藥,看到后立即上來,一邊哄孩子,一邊給孩子診斷,不到三分鐘,就把孩子的病治好了!”阿婆把王明勇大大夸了一番。
馮師傅聽了,哈哈大笑:“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當天,馮師傅讓家人把雞和鴨一起烹飪,做了一頓豐盛的晚宴,馮師傅讓女兒和王明勇坐在一起,然后端起酒杯,對他們說:“從今天起,我正式承認明勇為準女婿,希望你們選一個良辰吉日,把婚事辦了!”
“謝謝恩師,謝謝伯父!越早越好!”王明勇有點迫不及待。
馮師傅哈哈大笑:“看你急得!我考考你,中國近代有哪些著名正骨流派和大師,他們都有哪些特點?”
王明勇“唰”地站立起來,畢恭畢敬地回答馮師傅:“著名中醫骨傷專家——‘中華骨魂’郭春園,‘平樂郭氏正骨’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陳汴生、高云峰。中國兩大正骨巾幗名家東羅家、西郭家,東羅家是指豫東商丘市夏邑縣羅樓羅氏正骨,西郭家就是豫西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郭氏正骨……”
“行行行,你這是無師自通呀,有骨氣,女兒交給你,我放心!”馮師傅非常滿意,頻頻點頭。
2009年3月12日,王明勇和馮蕾蕾舉行了婚禮。王明勇終于成了馮師傅的女婿。馮師傅放心地讓王明勇與他一起診治患者,經常讓他獨立診療。王明勇充分發揚了愛學、愛看、愛摸的特點。正位、通經脈、熱貼、熱燙、包扎各種療法突飛猛進。凡經他獨立完成的診療患者,亦手到病除。馮氏正骨診所如虎添翼,門庭若市,很多陵水英州鎮及各地的患者也都前往診治。就在王明勇信心百倍、立志要為馮氏正骨診所增光添彩的時候,馮師傅主持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
2015年2月15日,馮師傅、馮太太、女兒馮蕾蕾、女婿王明勇悉數到場。馮師傅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自明勇學習正骨療法以來,現在的本事已經不在我下。為了方便陵水及其他地區的患者診療,我建議明勇和蕾蕾自立門戶,把正骨醫術發揚廣大,到陵水英州鎮開設診所,為那里的患者提供質優價廉的正骨服務!”
經過認真、充分的討論、協商,形成了分家的決議。
正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就這樣,2015年4月20日,王明勇攜妻子馮蕾蕾離開了心愛的故鄉——萬寧市,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英海西一路租了一套房屋,開辦了一家王氏祖傳正骨診所。房屋共兩層,近180平方米,上層作住宅,下層作診療房。
從跟著干,到獨立干,王明勇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王明勇把岳父的教導記在心里。做一名合格的正骨醫生,先要正己心,正己行,再正己術。不會醫的不能治,會醫的要認真治,窮人富人一樣治,所有病人一律先治病,后收費。然而,各種煩心的事還是接踵而來,特別是先收掛號費,還是先診療,一直是王明勇夫婦面臨的棘手問題。
診所剛開始,沒有名氣,一些患者來就診,治好后討價還價,有的送點水果,有的送點茶葉,有的送點煙酒,有的請客吃飯,還有的甚至悄悄溜走……五花八門,讓人啼笑皆非。有一次,一位建筑工人左手臂脫臼,到診所治療,王明勇不到三分鐘將其復位,他拿出5元錢,不好意思地說,我口袋里只有5元,說完向王明勇鞠了個躬,扭頭就走了。
還有一次,一位身著時髦的中年男子,右胳膊脫臼,王明勇很快給他右胳膊復位,他拿出一包中華牌香煙,抽出一支遞給王明勇,自豪地說:“來,抽一支,這是正宗的中華牌香煙,幾十元錢一支!”
王明勇連連擺手:“我不會抽煙,我不會抽煙!”
“噢,你不會抽煙,好男人,好男人,那我就謝謝啦!”說完揚長而去。其實,在他7年的創業之路上,像這種治好病不付費的人不在少數。
馮蕾蕾見狀追了出去大喊:“先生,您還沒有付錢呢!”
“沒付錢?不就幾分鐘嗎?你要多少錢?你給我看看物價局的核價證明!”那位男子理直氣壯。
診所要付房租,王明勇及其家人要生存。如果到正規醫院診療,掛號、診斷、付費、化驗、拍片、治療等一套流程走完,痛苦時間增加,費用增加,而王明勇不到三分鐘的勞動,能立刻解除患者的痛苦。讓孩子破涕為笑,讓長者皺眉舒展。
那么,王明勇這三分鐘的勞動,到底值多少錢?
一只雞?一只鴨?一支香煙?一百元人民幣?一頓宴席?……我無法計算,無法衡量!
但我已經知道,在王明勇那三分鐘的勞動里,包含著他無數個日夜的思索和追求;那三分鐘的勞動里,傾注了他的夢想與希翼;那三分鐘的勞動里,詮釋著他對人生的全部感悟與真諦!那三分鐘的勞動,是可以用時間來計量的!但是王明勇高尚的職業操守,是無法計量的!
為此,妻子多次提出來,要先收掛號費,再診療,王明勇不同意,他堅持先診療,再收費。在這一先一后的決擇中,我們看到一位醫者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懷,一位醫者對患者的體貼關懷,一位醫者對職業的敬畏摯愛。
春去秋來,王明勇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是,在孩子們的記憶里,父親只知道調藥、看病,不知道他們需要逗樂陪玩,從來沒有帶他們在公園里快樂地游玩過,唯獨的一次,也因為一個陌生的電話被中斷。那是2017年國慶節的一天上午,王明勇一手牽著老大的手,一手抱著老二,正在三亞公園游玩,一個陌生的電話中斷了這快樂的時光。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小孩嚎啕哭聲。孩子的家長告訴王明勇,他是保定人,來海南旅游,小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啼哭不止,到幾家醫院檢查治療,孩子股骨骨折,因為是國慶節,骨科沒有專門醫生治療,經人介紹,要請王明勇幫忙治療。王明勇二話沒說,把兩個孩子交給了妻子,開車直奔診所。王明勇仔細閱讀了孩子的CT片,然后幫他用夾板進行固定,但因診所沒有住院治療的條件,王明勇陪著那位游客,在陵水縣、三亞市跑了十幾家醫院,都因為醫療條件所限,無法接收。最后,家長連夜送孩子到海口醫院。這天,王明勇從上午10點多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在一家旅館過了夜。第二天,他接到那位游客的電話,醫生告訴他,由于王明勇處理及時得當,孩子不會留下后遺癥。
王明勇把正骨勞動作為生命的一部分,無論何時,只要接到患者的電話,他就像戰士聽到了沖鋒號,義無反顧地向前沖鋒!那是2019年的大年初二,王明勇正在故鄉萬寧市與親人們一起舉杯歡慶。一個陌生的電話打斷了歡樂的氣氛,原來是吉林省一位游客打來的,那位游客7個月的嬰兒不停啼哭,左手不能動彈,到幾家醫院求治,拍了CT片,醫生診斷結果孩子無明顯病癥,但孩子還是哭鬧,經人介紹,打電話給王明勇,希望得到診治。王明勇一邊安慰那位游客,一邊立即離開酒席,開車直奔陵水英州鎮英海西一路的診所,沒有開門直接在外面給孩子診斷,發現孩子只是右胳膊脫臼,只花了幾分鐘,就手到病除。孩子家長掏出100元給王明勇,王明勇還了他50元。孩子家長感慨地說,我跑了一大圈,花了一天功夫,掛號費、拍片費、診療費一共用去好幾百元錢,沒有想到王醫生幾分鐘就搞定了,王氏祖傳正骨,名不虛傳呀!他在給王明勇的錦旗上深情地寫道:“醫德高尚,醫術精湛。”
王明勇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在正骨治療中,股骨骨折是最難治療的,為此,王明勇反復研究,獨創了三夾板固定療法,成效顯著。
2020年12月初的一天上午,英州鎮第三村村民82歲的林玉英,早上起床時摔了一跤,無法動彈。家人立即把她送到王氏祖傳正骨診所,王明勇檢查后,發現林阿婆股骨骨折,他一邊安慰林阿婆及家人,一邊調藥給她熱敷,然后為林阿婆量身定制了三塊夾板,把林阿婆的股骨固定住。經過二個多月的精心護理,林阿婆康復如初。林玉英的家人向王明勇贈送的錦旗上真情地寫道:“神奇手法醫德高,手到病除德安康。”
王明勇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從醫13年,創業8年,從未發生過醫療糾紛,體現了一位普通勞動者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苦勞動、誠實勞動的精神。在王明勇身上,我們看到他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踏實勞動的中國百姓的勞動精神。
在交流的3個多小時里,來了幾位患者,有人叫他王醫生,有人叫他王大夫,還有人叫他王郎中,我調侃地向王明勇發問:“王醫生,你的稱呼很豐富呀!”
王明勇坦然地答道:“其實叫什么稱呼不重要,關鍵是徳行能否符合這些稱呼。古今中外,為患者診斷治療的人尊稱為醫生,在我國,北方稱醫生為大夫,南方稱醫生為郎中,我更喜歡郎中這個稱呼。因為我在傳承中國的傳統醫術,所以稱呼我郎中更合適更貼切!”他饒有興趣地給我講起了郎中的由來。
“郎中”一詞,原是秦代所設立的官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是護衛、陪從,隨時建議,預備顧問及差遣。郎中成為醫生這個稱呼,最早產生于宋朝。據說,宋朝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御醫叫陳亞,有一年天旱,陳亞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個和尚求雨,但見和尚赤膊當日而曬,殊為可笑。陳亞隨口念道:“不雨若令過半夏,應定曬作葫蘆巴。”句中半夏、葫蘆巴均為藥名。蔡襄覺得他諷刺過分,便道:“陳亞有心終歸惡。”陳亞應聲道:“蔡君除口便成衰。”“便成衰”為中醫“泄瀉”的別稱。此事傳到民間,陳亞名聲大振,都認為他不但精通醫術,更熟諳藥名。以后便有學醫者以讀陳亞“藥詩”為樂事,他身兼的官位“郎中”也漸漸成為了中醫師的代稱。因此,從宋代開始,人們尊稱中醫師為“郎中”,相沿至今。
“長見識了!”聽完他的介紹,我連聲夸獎:“那我以后就稱你為‘王郎中’,你看如何?”
“好呀,就稱我‘王郎中’吧!”王明勇笑了,笑得很可愛!
然而,王明勇很快收斂了笑容,心事重重地說:“其實,正骨郎中這個職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醫學界慢慢地被遺忘了,而且正在按照垂直加速度的方式,越來越遠離我們這個社會。”
“這是什么原因呢?”我不解地追問。
“原因很復雜,我一二句話講不清,最主要的還是中外醫療環境所致,一個人脫臼或骨折了,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到醫院拍片檢查、手術,而不是傳統正骨,這是與中外骨科學教科書的理念完全背離的。再則,由于傳統正骨醫師收入微薄,工作又辛苦,年青人都不愿意學習,傳統正骨手藝隨著正骨老人的逐漸離世,而逐漸失傳,在北京、上海等全國發達城市,你根本見不到傳統正骨診所。”王明勇無奈地解釋道。
“唉!”我感慨而婉惜地嘆了一口氣。
王郎中卻又信心滿滿地說:“我相信,將來,國家復興了,全國重回免費醫療,到那一天,中國傳統正骨醫術一定會重現光芒的……”
我起身準備離開診所時,已經是傍晚五點多了。此時,晚霞正興致勃勃地灑滿了王氏祖傳正骨診所,把滿屋的錦旗染得更加熠熠生輝。王郞中把我送出診所,向我揮手道別,我也向他揮手道別。當我再次踏上這條小巷時,炫麗的晚霞給它抹上了一片金色,我忽然想起了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條不到二百米的英海西一路,因為有了王明勇的“王氏祖傳正骨診所”,變得很長很長,從它兩側的小路延伸到G20國道,再延伸到祖國的四面八方,連同王郞中這個勞動者的名字,留在了海南、上海、北京、吉林、保定……無數愈者的心中……
作者簡介:
龔建明,男,1953年10月出生,畢業于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本科學歷,現任上海市比翼進修學院院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曾榮獲上海市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個人、全國CAD工程網絡培訓中心先進個人;蟬聯首屆和第二屆上海市家用電腦大賽一等獎;《智導旅游系統方案》榮獲“上海市我為智慧城市建設獻一計大賽”最佳技術獎;有多篇、部教育學術研究論文及報告文學作品在全國相關刊物上發表;曾兼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全國DV紀錄片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上海浦東新區成人教育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計算機學科組組長。
責任編輯/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