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東 達珍 張彤 拉巴桑珠 趙靜
職業認同感是個體對于自身職業的看法和感情,護理人員職業認同感有助于提高工作滿意度,穩定護理隊伍;職業認同亦是畢業生留職意愿和專業價值觀的顯著預測因子[1]。隨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波及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男護士在突事發件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護士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并在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領域的性別歧視和男護生在教育期間面臨的挑戰往往成為導致人才流失和影響護理勞動力實現平衡和多樣性的關鍵[3]。就西藏大學醫學院而言,近5 年來護理專業本科男生最多的一屆可達專業總人數的36%;這一批男生在專業道路上的成長關乎西藏未來護理事業發展以及今后各類疫情中的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針對男護士在教育、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進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和培養觀念的轉變,以促進男護士專業滿意度和認同感的提升。
于2020 年6 月—2021 年1 月,選取西藏大學醫學院在校護理專業男生26 名進行訪談調查,納入條件:全日制在校在籍,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條件:調查期間休學或請假者。
采用小組焦點訪談方法調查,訪談時間在30~45 min。按照自行設計訪談提綱,圍繞男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對本專業的態度以及男護士培養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訪談。提前預約并選擇好教室,對來自四個年級的男護生進行現場訪談;在說明現場錄音的必要性,獲得對方同意后錄音。訪談過程中采用筆錄和錄音結合的方式及時記錄關鍵信息。
對訪談資料進行文字轉錄,按照Colaizzi 現象學資料7 步分析法進行整理歸納。具體步驟如下:①仔細閱讀訪談記錄;②標注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編碼反復出現且有意義的觀點;④匯總編碼后的觀點;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陳述;⑥辨別出相反觀點,升華主題概念;⑦向參與者求證。
本次調查中除2 名男生是在部分了解專業特征和背景的前提下自愿選擇護理專業外其余均為調劑生,護理專業并非調查對象的第一選擇。B7“被調劑的,開始都不知道護理這是干什么的”。大部分調查對象入學前對護理專業沒有系統的了解,不知道護理學的專業性質。B1“護士就是打針發藥,掛液體的吧”;C2“最簡單最表面的那種認識,內在不太了解,就覺得是打針輸液、執行醫囑”。同時,護理專業較高的就業率和身邊親友推薦讓他們選擇護理專業。B8“我家里人幫我選的,就是因為比較好就業嘛”;A6“我對這個專業不怎么了解,那個時候我的志愿大部分是高中班主任填的”;B6“護士那個是姐姐幫我選的”;C6:“我對護理也不感興趣,最后還是因為就業,所以還是妥協了”。受傳統觀念對護理專業的刻板印象影響,認為護理專業學起來輕松。A1“我對護理學不是很了解,只是覺得打針輸液學起來能輕松一點”。調查對象對護理專業的認知較為缺乏,導致職業認同感不高。
本次訪談發現學校開展一定的職業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認知和接受度。可以通過在中學階段適當開展職業教育,高校到中學去舉行專業宣講會的方式讓學生有一定的職業知識儲備。B9“高中時候職業教育這些都沒有;最后還是因為就業,所以就還是妥協了”。學校不同專業之間的教學大綱不一樣,老師知識講授的側重點往往也不相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落差感。D1“我覺得跟臨床醫學生培養比起來還是有差距,好多臨床學生知道的疾病我們并不清楚,也沒學過,我覺得我們可以不用學那么深,但學的面應該要廣一點”;D2“有老師會說這些內容是臨床要學的,我們護理不需要學,也沒必要知道。我覺得這樣打擊挺大的,感覺就給降了一個層次”。學校則可以考慮適當增加護理學專業學生對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促進他們對護理專業的職業認同感。D2“我覺得病例很重要,我們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來逐步列出他的問題并整理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再回過頭與書本或者答案一對,如果我們自己想到的差不多一樣,就會特別有成就感”。護生在課間見習時增加對實際病例的學習可以提升對護理專業的成就感。
本次訪談發現男護生存在消極體驗,男護生比例少,在實習過程中常感到孤獨,工作環境女性居多,較多時間出現社交尬尷。D1“每當輪轉到新科室的第1 周,帶教老師和同學都不熟悉,總感覺孤獨郁悶”。在產科臨床實習過程中,男護生經常被孕婦排斥,科室沒有針對性帶教方式,打擊男護生積極性。D3“好多孕婦連聽胎心音這樣的基礎操作都不讓我們做,就因為我們是男生”。科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帶教制度有利于提高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感。
本次訪談發現低年級男生會更容易改行去做其他的職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不夠明確。A5“護理學出來之后不能滿足我的生活需求,我就會創業轉行”;A6“畢業后去參加公招考試,考不上就去我哥公司上班”;B8“盡量不從事護理專業,會選擇去創業”。而高年級男生則表示會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且他們更傾向于急診、ICU 等對個人能力有一定挑戰的科室,認為充實的刺激會激發對專業的熱情,有助于他們獲得專業上的認同和成就感。D1“實習期間執業醫師方面的書籍會看得比較多,自己能大概判斷疾病的情況也能想到相應的處理方式就會很有成就感”;D3“不知道女生怎么樣,在臨床上我們想去急診、ICU、手術室這些,能接觸各種緊急情況,也更有成就感、新鮮感”;這可能是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專業知識積累和老師的指導讓他們形成了清晰的職業規劃,明確的職業規劃和良好的發展平臺能提高男護士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注冊男護士總數已達12.5 萬[4],越來越多的男護士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并在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領域的性別歧視和男護生在教育期間面臨的挑戰往往成為導致人才流失和影響護理勞動力實現平衡和多樣性的關鍵。有必要針對男護士在教育、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進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和培養觀念的轉變,以促進男護士專業滿意度和認同感的提升。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護理專業開展自主招生模式并提前進入中學進行專業宣講和介紹,鼓勵畢業生尤其是男生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理性選擇專業。這種將個體自我概念與專業自我概念的有效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滿意度并穩定其專業思想[5]。另外,媒體對社會公眾意識和行為可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網絡媒體已成為90 后大學生入校前了解護理專業的主要途徑[6],一直以來護理專業以女性角色居多,媒體上也缺乏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的正面榜樣。高校可以利用“抗疫男護士的故事”等鮮活的案例結合現有的新生入學專業思想教育,幫助護生構建積極、陽光的男護士形象,拓寬對護理專業的認知。此外,相關研究顯示,學生對崗位勝任力的了解大多來自畢業后工作經驗的積累,學生對崗位勝任力的內涵和核心要素并不了解[7]。也正因如此,調查中大部分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停留在好就業和輕松上。然而,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畢業生只有具備過硬的臨床護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科研能力、管理教育能力等核心素養,才能更好地勝任崗位并實現其專業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讓學生對本專業崗位勝任力有一個基本認識,也有利于護生針對專業特點做出大學生涯的學習規劃。
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要將以男生、女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并重,適時考慮男生的學習需求,建議多開展臨床情境教學、PBL 教學、工作坊教學等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相關研究發現,通過情景模擬學習的訓練,男護生可以更好地在婦科、產科環境中與女性患者良好互動[8]。 另外,在臨床上可以提供更多的臨床情境和操作的學習指導,讓護生可以參與危重、疑難患者、特殊病例的搶救與討論過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升其運用評判性思維進行臨床決策的能力[9]。此外,護理臨床實習作為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過程,實習方案的制定有必要因人而異,根據男護生的特點及意愿安排能體現男性當機立斷與果敢特質的科室如手術室、急診、監護室等,盡早建立職業意識,更好地融入職業角色[10]。Ahtisham 等[3]研究發現,男性導師和教育工作者增加了男護生留在護理行業的動機,男生希望有更多的男性教師參與到護理教學中,鑒于男、女老師教學方法和風格的不同。建議學校管理者可在護理專業增加一定比例的男教師,醫院方面也讓更多的男護士加入到臨床帶教老師的行列;定期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優秀男護士進行講座,搭建男護生與一線男護士的溝通交流平臺,通過榜樣作用引起護理專業男生的共鳴[11]。
相關研究顯示,男護士獲得的工作支持、價值認同和利益關系越強烈,其留職意愿也越強烈[12]。一方面,薪酬水平是直接影響男護士職業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理想的收入不但能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也是對男護士工作價值的肯定,較高的收入還是社會地位和個人成就的象征[13],這一點對提升男護士社會認同感尤為重要。另外,軟資源支持即相應的職業發展資源,諸如學術會議、進修學習、出國交流等,也對男護士的職業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14],男護士聯盟、男護士論壇等社會支持力量,將有助于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氛圍,本次調查也有體現。
綜上所述,通過繼續學習可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職稱晉升可體現自身價值又可提高相應待遇。因此,醫院管理者應關注男護士的壓力源,創造更多的繼續教育和晉升機會,使男護士在工作中獲得家庭和社會更大的支持,以提高男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獲益感。另一方面,護士的職業形象受社會文化背景與政治力量的潛在影響[15]。在SARS 與新冠疫情流行前后護士的社會地位有明顯地提升,期間媒體的廣泛報道,使人們更深切地認識護士在救治患者和促進健康中的角色作用,人們由衷地對護士表示敬畏。因此,男護士層面也著實需要適當的正面宣傳,來增加社會公眾對男護士的認同。另外,男護士自身也有義務把這個職業作為對男性有利的職業選擇來推廣[16]。2014 年4 月,中華護理學會第一次組建了男護士專業委員會,迎來了男護士職業發展的新契機。因此,男護士們也應與時俱進,注重業務學習,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確保男護士隊伍的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