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大力發展智慧社區建設,將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的“靈敏度”和精細化水平,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服務。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我國智慧社區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技術相對落后、資金較為短缺、人員配備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按照智慧城市和現代社區的發展要求,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集約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讓社區更加和諧有序、服務更有溫度,不斷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照《意見》定義,智慧社區是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
自互聯網興起以來,在政府、企業及相關機構的推動下,智慧社區相關理論和實踐就在不斷向前發展演變,諸如數字家庭、智能家居、智慧物業等相關概念和產品持續迭代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
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真正做到實時泛在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為智慧社區功能發展和進一步覆蓋延伸創造了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培育了更廣泛的用戶基礎。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繳納停車費、水電氣費等生活服務,還是小區的門禁、安防、維保等物業服務,以及政務、警務、醫療、教育等城市公共服務,居民都可以通過智慧社區來享受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
同時,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智慧社區可以幫助城市治理者更精準地判斷分析城市發展運行的趨勢、存在的問題,優化決策部署,合理調配資源,提升城市的精細化治理水平。
除了技術因素的“加持”外,國家政策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引導、推動和規范智慧社區建設。
2012年12月,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啟動,各地在住建部、科技部、民政部聯合推動下,積極開展慧社區星級評選工作,由此我國智慧社區建設開始蓬勃發展。
2014年5月,住建部印發《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對智慧社區的評價指標原則、總體框架及支撐平臺等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對智慧社區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完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立網上社區居委會,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從社區治理角度對智慧社區建設提出新要求。
從試點評選到標準框架,再到統籌規劃,我國智慧社區建設開始走上正軌,并逐步形成體系。而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基層組織的重要性,國家也開始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建設。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其中專門強調要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統籌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系統平臺和應用終端建設,強化系統集成、數據融合和網絡安全保障。
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集約建設智慧社區信息系統,開發智慧社區移動應用服務,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深入組織開展智慧社區、現代社區服務體系試點建設。
可以說,建設智慧社區,既有當下現實需求,也是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也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政策環境支撐。
經過多年發展和政策支持引導,我國智慧社區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信息壁壘、人才匱乏、資金缺口較大等,致使不少地區智慧社區推廣落地受阻,部分試點存在“空轉”現象。
社區運行涵蓋多個業務部門和多種應用場景,不同主管部門和企業推出了種類繁多的軟硬件產品和管理系統,這些產品、系統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接口進行數據交流溝通,導致社區成為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極大地阻礙了智慧社區功能的發揮。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就必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意見》強調,要堅持統籌規劃。強化系統觀念,整合現有資源,推動系統集成、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打破信息壁壘,為基層賦能減負。
《意見》提出,要集約建設智慧社區平臺。充分依托已有平臺,因地制宜推進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與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聯網對接或向其遷移集成。完善電子政務服務流程,實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同”運行模式,推動跨部門業務協同、信息實時共享。推進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與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智能家庭終端互聯互通和融合應用,提供一體化管理和服務。同時,精簡歸并社區數據錄入,制定社區信息共享清單,完善統一采集、統一制表、統一報送機制,加快建立標準統一、動態管理的社區數據資源體系,大幅減少工作臺賬報表。
建設智慧社區,歸根結底還是要提升治理水平,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意見》強調,要求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拓展應用服務場景,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意見》提出,要拓展智慧社區治理場景。依托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建立健全民情反饋、風險研判、應急響應、輿情應對機制,提升社區全周期管理水平。優化社區網格管理平臺,推行“社區輸入+網上推送+部門響應”工作模式,健全即時響應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搭建社區災害風險預警模型,發展實時監測、智能預警、應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智能應用,全面提升社區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同時,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依托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創新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動就業、健康、衛生、醫療、救助、養老、助殘、托育、未成年人保護等服務“指尖辦”、“網上辦”、“就近辦”。聚合社區周邊商超、物業、維修、家政、養老、餐飲、零售、美容美發、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資源,鏈接社區周邊商戶,建設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務圈。強化數字技能教育培訓服務,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共享智慧生活,消除數字鴻溝。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城市運行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使用不當,不僅阻礙城市的正常運轉,甚至會威脅到城市和居民的安全。
因此,《意見》提出,要推進大數據在社區應用。充分依托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深化大數據挖掘應用,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決策機制,科學配置社區服務資源、優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功能布局。同時,加強社區數據安全管理和保障,重點加強對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數據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管,依法保護居民個人信息和隱私。
人才缺口和資金匱乏也是阻礙智慧社區建設的重要因素。為此,《意見》強調要多元參與共建,并加強技能培訓和人才引進。《意見》提出,健全完善政府指導、多方參與的智慧社區建設資金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社區服務”。探索智慧社區建設市場化運營模式,創新智慧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合作開發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承接智慧社區建設項目運營。同時,加強對社區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訓,引導高等院校信息化相關專業畢業生在智慧社區建設相關領域就業創業。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元,為社區插上智慧“翅膀”,將進一步打通社區運行的堵點,推動城市治理水平進一步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