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艷,徐桂娟,孫澤洋
(1.營口理工學院 基礎教研部,遼寧 營口 115014;2.營口市高級中學,遼寧 營口 115014;3.營口理工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遼寧 營口 115014)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指出,“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四類。突發公共事件由于其不可預知性、突發性、緊急性、危害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極易造成公眾恐慌。近年來,針對國內外頻發的公共突發事件引發的一般民眾心理應激行為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多。高等院校是人員高度密集,活動高度集中的特殊公共場所,加之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對社會事件敏感,突發公共事件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壓力巨大。因此,把握突發公共事件時大學生群體的情緒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有針對性地展開相應工作,對于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此起彼伏,為深入了解大學生疫情期間真實的心理動態,對某高校168 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在疫情不同階段,你最深刻的心理感受是什么?”。綜合分析問卷調查結果,結合無結構化電話訪談內容分析,加之汶川地震期間筆者正在西南某高校求學,身處重慶震區的內心感受,將突發公共事件后不同階段大學生心理波動趨向概括為以下幾點。
對于像新冠病毒肺炎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于缺乏對病毒危害性的認識,在疫情爆發之初,大學生在心理上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正如部分大學生在調查問卷里所反應的“疫情剛剛發生,因為不了解,也沒有客觀的數據顯示,沒有什么心理變化”,“疫情剛開始,不怎么關心,當成普通新聞看”,“剛開始的時候,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后來隨著事態的發展,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見在突發公共事件爆發初期或者瞬間,很多人并沒有驚慌失措。5.12 汶川地震時,重慶有明顯震感,不排除有部分人匆忙跑到室外,但很多平生第一次經歷地震的人,并沒有弄清楚為什么搖晃,對搖晃沒有太大的恐懼。
大學生對社會事件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會第一時間洞察到突發公共事件之后的信息變化,以及突發公共事件可能帶來的多方面的危害。針對本次疫情而言,大學生要比同齡人或其父母更早了解到相關疫情信息,更早表現出恐慌的心理應激反應。從部分問卷信息中可以明顯反應出這一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有些驚慌不知所措”,“隨著疫情加重,感覺周圍籠罩著危險氣息,我開始變得慌亂,甚至開始搶購生活用品。”恐慌同時,與身處疫區同胞相比,內心會有一絲慶幸。就如同剛剛經歷了地震的地動山搖,從房間匆忙逃離到安全地帶的人,捂著緊跳的心臟,脫口而出的那句“嚇死我了,好在沒事”,這份慶幸僅是單純的對恐慌中自己的一絲慰藉。如因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出現暫時停課停學等現象,擺脫平日學業壓力的部分大學生某種程度上會表現出釋放的心理。如同問卷中部分同學描述本次疫情前期的心理感受“在疫情剛開始的前期,覺得終于可以能夠在家偷懶了,甚至有點小激動。”
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于應付的不愉快情緒。大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公共事件毫無心理準備,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淹沒在真假難辨的信息流中開始變得焦躁和擔憂。在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的焦慮與擔憂情緒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在疫情前期大學生的焦慮與擔憂主要來源于對爆炸式網絡信息的焦躁和對自己、家人及前線人員感染風險的擔憂。部分大學生明確地表達出“外界信息變化大,信息量越來越多,我開始焦躁”,“害怕,怕自己和家人感染,怕疾病會殘害生命”,“心情很忐忑,為前線戰士捏一把汗。”疫情后期的大學生的焦慮主要源于長時間不能外出枯燥的室內生活,同時擔憂因周圍環境缺乏學習氛圍及自身自控力不足影響學業。突發公共事件后,大學生的焦慮和擔憂更多的是源自突發公共事件對同伴關系的考驗與沖擊,以及日后小心翼翼的修復。
大學生群體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當國家、民族、同胞遭遇危難時,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被空前激發,但限于突發公共事件當時的一些特殊現實情況,卻又無能為力。責任與現實兩者之間的矛盾讓有些大學生對自身不能對受害者有所幫助而感到非常壓抑”[1]當自身不能為國家盡責的壓抑遭遇危難時給國家添亂的言行時,壓抑立即上升為憤怒。很多大學生對外國媒體無端污蔑中國的抗疫努力,抹黑中國對世界防疫作出的貢獻的現象,以及對部分同胞不配合抗疫的行為等感到十分氣憤。
突發公共事件后國家的緊急救援是顆定心丸,當大學生通過新聞媒體等關注到國家及時有利的救援行動與舉措時,恐慌、焦慮、壓抑的情緒開始降低。在本次疫情初期,當國家不惜犧牲巨大的經濟損失,采取關閉離漢通道、公交停運、加大病毒監測等一系防控措施后,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明顯提升。正如電話訪談中部分大學生談到:當看到祖國如此努力,我稍稍松了一口氣;當疫情出現拐點,覺得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下了;當發現宅在家里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時,無法為國分憂的壓力釋懷了很多,開始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固定的生活。
大學生是富有朝氣和生命力的熱血青年,充滿愛國激情。突發公共事件之后,國家把人民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責任意識,同胞們眾志成城的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感染著大學生群體。通過對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大學生情緒變化的調查分析,大學生群體表現出最鮮明的情感是民族自豪感。他們真摯的回答中充滿了對祖國和疫情中無私奉獻同胞們的感動之情和日后報答祖國的感恩之情:驚嘆于武漢10 天建成容納千人病床的醫院,震撼于國家一聲令下十幾億人能做到閉不出戶,敬佩、心疼不顧生死奔赴疫區的醫護人員,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感嘆祖國強大的同時也在內心激勵自己,努力成為像這次疫情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們一樣優秀,將來為國家做貢獻;感動無數逆行者們的無私奉獻,希望以后保衛人民之處也有我的身影……
大學生思維活躍,勤于思考,善于從生活中、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反思自我,感悟人生。突發公共事件由于危害性大,事關生命安全,極易觸動大學生敏感的神經,激發大學生對現實及自身的深入思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全民戰爭,廣大青年大學生在這場戰爭中接受了一次科學教育、思想洗禮和觀念更新,思想認識總體理性向上[2]。本次疫情猶如一堂哲學實踐課,經歷疫情的洗禮,大學生對生命、責任、親情、價值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領悟。部分大學生慨嘆生命如此脆弱,原來死亡離我們如此之近,余生一定要珍愛生命,不辜負為我們拼過命的人,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不再抱怨,因為我們只是度過了一個無聊的冬天,而有的人卻永遠地留在了冬天。部分大學生談到災難來臨時,誰都不是局外人,每一個人都應竭盡全力,對于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要永遠心存敬畏。部分大學生深切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親情的偉大。心理彈性是能夠使個體在壓力、危機、挫折或創傷下仍能積極適應、茁壯成長的心理品質[3]。經歷疫情后,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明顯提升,針對還未徹底結束的疫情,他們能夠清晰認識到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已經發生的,做自己能改變的,對還未發生的事有堅定的信念。
期盼突發公共事件能夠早日結束,早日妥善解決,將其危害與損失降到最低,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正常心理需求。針對這次長時間的新冠病毒疫情而言,大學生對疫情早日結束重歸校園的期盼更加迫切。他們有旺盛的精力,有明確的職業理想和奮斗目標,他們需要自由的時間、空間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我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品味人間煙火。宅在家里的每一天,都是對人生最大的浪費,呼吸的每一秒鐘都是生命的哭泣。”這份問卷調查生動地描述了部分大學生心聲。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引發的大學生心理波動,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給予引導,是高校治理能力的有效體現。
高校應不斷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援助體系。心理援助體系是一套系統工程,功夫在日常,效果在“戰場”。心理援助體系包括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引發的心理危機的預警系統、干預系統和補救系統[5]。預警系統主要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之前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危機應對教育,普及處理心理危機的基本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塑造積極心理品質。同時,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饋網絡,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迅速準確把握學生信息,并及時上報;干預系統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做好心理危機識別、評估工作,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補救系統是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對心理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建立后續心理危機恢復計劃,將及時心理危機干預與日常心理咨詢進行有效銜接。
在多元媒體交織的時代,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紛至沓來、真假難辨的信息極容易引起家長、師生的情緒波動。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產生的恐懼心理往往是由于對事件的不確定和一知半解引發的。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是緩解恐慌情緒的最有效辦法。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官方社交網絡媒體不但能傳播權威新聞和重大信息,而且對公眾的認知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是穩定社會輿論和社會心態的關鍵要素[5]。因此,面對突發公共事件,高校官方媒體要采取公開、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發聲,及時向學生傳達客觀、準確的信息,及時回應師生、家長關切的問題。將學校采取的果斷措施及高度負責的態度及時傳達給師生和家長,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慮和恐慌情緒。引導師生、家長主動、全面了解突發公共事件的有關內容,不信謠不傳謠。同時通過校園官方媒體積極宣傳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合理處理師生的負性情緒,提高師生、家長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應對能力。
突發公共事件牽動著每一位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學生的心。他們敢于表達,勇于行動,但有時因為情況特殊,雖有報國之心,但力有不足。這個時候高校要及時為大學生提供行為表達和抒發情感的機會與平臺,從而減輕他們因無力為國分憂而產生的壓抑感,讓他們能夠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愛國、愛校之情,及時抒發他們對同胞的感激、對民族的自豪、對自身成長的反思等。在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很多大學生的表現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有人主動請纓做志愿者,配合社區做好防疫工作;有人奔赴企業頂崗實習,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有人用畫筆傳遞正能量,讓作品成為最有力量的抗疫宣言……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突發公共事件打破了人們內心的平衡,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動。把握大學生心理波動趨向,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是有效應激保護大學生心理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