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志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事實上,這已經是“數字經濟”第5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從2017年的“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2019年的“壯大數字經濟”、2020年的“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到2021年的“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再到2022年的“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提高應用能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無疑,這些將是數字經濟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
那么,數字經濟發展的未來主要趨勢是什么?我國又該怎樣發展數字經濟?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基于宏觀經濟運行趨勢為我們作了進一步解讀。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CINE首席研究員朱克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經濟專門落成一段,這預示著今年將是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的“大年”。經濟社會的數字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
在朱克力看來,在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各地紛紛搶占數字時代發展機遇,將數字賦能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余江指出,過去十幾年,在實體經濟中,除了龍頭企業在積極地做數字化生態探索,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在把擴大數字化生態作為數實融合的抓手,這個形勢是以前沒有出現的。
國家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在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上,互聯網企業以及數字化經濟企業、數字技術企業,將會起到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數字企業還得找準自己的定位,實體經濟企業是主體,數字經濟企業如何能夠更好與實體經濟企業合作,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在鄔賀銓看來,數字企業與實體企業需要找到“共同語言”,不能你談你的,我談我的。
數字企業和實體企業間如何能找到“共同語言”,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認為,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上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正在加快,甚至正在形成新的突破。數字技術企業的積極性很高,實體經濟企業積極性也在提高,關鍵是雙方要加強溝通、加強協作,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然后帶動雙方更深度地協作和發展。
鄔賀銓表示,我國數實融合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尤其是在工業互聯網應用上。比如,我國重點領域的企業數控化率達到55.4%,數據工具應用達到74%。而借助5G+工業互聯網,使得碼頭吊裝、礦山開采等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明顯的提升。
張占斌認為,政府要為整個數實融合創造優質的環境。包括支持一些具備強大數字技術能力的新興實體企業發展成標桿企業,推廣一些典型的應用場景,發揮這些實體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升級中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各個省份也可以遴選一批創新型企業,培育一些數字經濟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然后給予適當的支持。
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張占斌也強調,我們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科技創新,通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彌補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提高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競爭力,以期將來在全球發揮更大的作用。
余江表示,現在數字技術很多,推進數實融合,首先,要解決數字技術的有效供給問題,即哪些技術是真正能給企業、產業使用的;其次,新基建在加速建設的同時,也要結合實體經濟進行建設,真正使其實現智能化、數字化、低碳化發展;最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要置于國家雙碳目標的大歷史進程里來思考。這是當前互聯網龍頭企業在做數字生態時要注意的問題。
隨著數實融合的推進,接下來的重點是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這樣對產業鏈效率的提升將有很大的幫助。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認為,過去的數字化主要集中在單一環節或單一流程上的改造,這也是為何企業投資回報率沒有想象中那么高的原因。
在李勇堅看來,增強企業數字化也好,數實融合也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大家共同的耦合、共同進步、共同提升效率,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把數字化生產力的潛力發揮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應該培育一批兼具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經濟屬性、對推動數字化轉型具有較強促進作用的新型實體企業,讓這些新型實體企業在深入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中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張占斌表示,國家在“十四五”時期的數字經濟規劃中,特別強調鼓勵和支持互聯網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立足自身的優勢,開放數字化資源的能力,幫助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同時,張占斌也指出,與國外的互聯網巨頭比,我國有些產融結合企業離世界級的標準還有差距,因此打造一批世界級的數字產業集群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發展起來,著力打造數字的產業集群,才有可能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制造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
對于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看來,中小企業要實現數字化,一是通過平臺賦能,二是進入一些數字化園區。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做一些基礎工作,企業進來之后很快可以接入系統。但是,這樣也不能完全解決很多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問題。
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賀強表示,數字化采購對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起到重要的促進和引領作用。建議制定相應補貼政策,聯動數字化采購平臺,采取“政府+平臺”補貼的方式,為中小企業發放電子采購券,在緩解中小企業壓力的同時,推動中小企業在采購領域率先推進數字化轉型。培育和發展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采購平臺,并提供數字化經營的分析工具,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采購數據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降本增效。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建華表示,我國要加強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體系和安全防護能力建設。
在李建華看來,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需要從3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建立健全數字經濟實體和數據資產的保護體系,保障我國數字經濟的安全;其次,要打造符合實戰需求的數據安全體系,完善包括極端情況在內的不同安全態勢下的響應措施;最后,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從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兩大維度出發,圍繞數據安全的對抗、取證和溯源等關鍵領域,開發安全可靠的技術和產品。
對于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在工信部網絡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社看來,首先要提高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認識,狹義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含義,主要包括5G建設、信息中心、數據庫等。廣義的認識則包括政府管理手段的建設、法律體系的建設,還包括整個社會對數字經濟新的認知和適應新的習慣。
數字經濟的安全防護體系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方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許可認為,政府除了提供有形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要提供無形的基礎性、制度性安排。
社會的發展將不斷對數字基礎設施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動態持續的建設過程,決不是一勞永逸的”,李新社說。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手段,也必須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