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宋如(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育領域出現的全新教學資源和方式,各學科的微課教學視頻,不僅有明確的教學主題,視頻內容與教學知識點也保持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這種直觀性的教學視頻,全面突破了之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抽象性知識理解學習的瓶頸。高校化學作為一項針對物質結構性能、化學變化過程進行研究的專業學科,各項知識需要從原子、分子的具體變化和遷移等環節中進行學習和理解。因為不同學生在化學基礎能力方面的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不同,再加之傳統大班制集體授課方式的固有弊端,影響到學生們對有化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抽象知識的直觀理解難度進一步加大。因此,微課得以在高校化學教學改革工作中逐漸推廣應用。本文基于微課視域下的高校化學教學改革工作的具體策略以及微課教學方式的應用研究,期望為今后我國高校化學教學工作中的微課教學方式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微課也被相關專家學者稱為微課程,是在1960年由美國的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首次提出[1]。后世的相關專家學者也將微課與60秒課程進行聯系,簡單而言,是一種在非正式場合向大眾普及相關知識常識的一種教學方法[2]。這種教學方式在國外教育學理論持續發展完善的影響下,得以在各種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逐漸推廣應用,并且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逐漸在國際社會教育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因為不同專家學者對微課概念研究的視角存在明顯不同,導致學術界尚未針對微課的具體概念給出統一且明確的認知。部分專家學者對微課的定義是教師結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工作的具體需求,將時長10分鐘內的教學視頻作為主要的知識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針對某一知識點開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組合活動。也有部分專家學者對微課程的概念認知是在視頻時長10分鐘以內,具備明確教學目標,內容集中在某一個知識點上的小課程。結合目前我國專家學者以及相關網站對微課給出的具體概念不難發現,雖然在概念內容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但微課所具備的教學主題突出、內容指向明確、資源多元化、容易擴充等特征卻得到相關專家學者的集體認可。
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育領域微型化發展的具體成果,在教學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微課的特征可以總結為如下幾點:
第一,知識點的教學時長明顯縮短。對于高校化學教學工作而言,微課教學模式的引入和應用可以幫助教師結合教材課件以及專業教學視頻等資源進行綜合性的授課,并且教學微課視頻的時長一般控制在5~10分鐘。因為這類視頻時長較為短暫,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在注意力集中的最高水平。學生能夠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結合已有的理論知識產生全新的疑問,進一步發揮在知識探索、研究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只需要結合學生產生的疑問或者是實際生活經歷進行某一知識點的講解[3]。教師同樣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憑借微課教學視頻將相關的化學知識概念和原理等進行講述,幫助學生在有效集中注意力的同時轉入到全新知識點的學習中。這種時長明顯縮短并且節奏較為緊湊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點構思、表達能力。
第二,教學內容數量較少。因為微課視頻是一種時長控制在5~10分鐘之內,并且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總結的教學視頻。教師講課所用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內容呈現出一種集中化發展狀態,教師通常會結合教材中具體內容的編排,使用互聯網上搜集的各種微課教學視頻,以數量適當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各種抽象化的化學知識。對學生在視頻觀看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知識疑點,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具體能力進行知識點的深入講述,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互動學習等方式對各種重難點知識形成直觀理解,進一步提高化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微課教學視頻作為高校化學教學工作的手段,能夠結合教學內容的編排,通過一系列微課視頻的制作形成與化學知識點對應的視頻體系,保障了化學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知識復習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復習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第三,學習資源的情景化構建特征。有關高校化學教學工作的微課視頻不僅包括了各項知識點,也包括了一些世界知名的化學案例和具體教案。這種與教學知識點相關的資源組合體,能夠幫助學生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進行內容的詳細記錄以及小組之間的互動,確保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能夠和網絡世界進行深層結合,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對學生基礎知識的理解、記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學生在經歷基礎階段的教育之后,其自主學習探索能力已經得到了較大發展。并且高校學生的認知思維、抽象思維發展相對較為完善,在化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完全可以結合已有的基礎知識進行自我探索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化學教學工作需要由一個教師同時面對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學生,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要求內完成化學專業知識的傳授,通常都會選擇大班制的課堂理論知識灌輸教學模式,這對學生知識探索學習的自主性將會產生明顯的壓制。在高校化學教學改革工作中,微課教學方式相關資源的引入能夠憑借內容經典的短視頻,將原本存在于微觀世界的抽象化學知識直觀地進行呈現,學生可以在視頻、音頻這類動態因素的影響下,集中其學習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確保學生能夠跟隨教師以及視頻內容的指引,自主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索。
傳統的高校大班制化學理論知識灌輸教學模式,確實能夠幫助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實際上,因為教師授課群體數量相對較多,再加之學生化學基礎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學生在化學知識學習方面的整體水平未能得到明顯提高。微課教學方式以及資源在高校化學教學改革工作中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憑借電腦和移動智能終端接收有關化學知識方面的微課視頻,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環節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限制,保障學生能夠結合自己在知識學習方面的不足,隨時隨地利用各種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復習。對于化學課堂教學工作而言,微課教學方式的引入能夠擺脫之前教學內容純粹線上化發展的弊端,學生可以憑借課前各項知識點短視頻的觀看,對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體系形成初步的理解,結合自己產生的各種知識疑問,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教師針對性的指導,這對提高整體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幫助。
化學知識體系從初中直到大學,其抽象性都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化學學科作為一門深入研究微觀世界的專業學科,各項基礎知識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變得越發明顯。即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得到了明顯提高,但這些存在于微觀世界中的復雜、抽象的知識,增加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傳統班級理論知識授課的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純粹地對各項公式和理論知識進行記憶和背誦,導致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仍停留在淺層階段,只能夠在試題解答中進行應用,割裂了化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微課教學視頻以及方式在高校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結合各種抽象的重難點知識,以動態的視頻或者是音樂的形式直觀呈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通過視聽等多種感官的調動對抽象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幫助學生在深化基礎知識點理解的同時,建立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高校化學作為一種研究微觀世界變化的內容較為豐富的課程體系,教材中內容的知識體系覆蓋范圍較大,并且涵蓋的知識點數量相較于高中階段有了明顯增加,也變得越發具體。但不得不考慮的一點是,高校的專業課程數量相對較多,再加之課程數量安排相對有限,絕大部分的化學課一學期只能夠保持在30節左右,并且其中還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驗課程,用于理論知識講解和應用的時間得到了明顯壓縮。這種教學時長與教學內容明顯不相匹配現象的存在,使得高校的化學教師即便想應用微課教學方式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卻因為缺乏時間,導致微課教學方式尚未擺脫理論知識電子化呈現的現象。
以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體系組成看來,普通化學作為高校內的公共課程,通常都是由各個學院的教師承擔對應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部分公共課中,存在責任感缺失的現象。考慮到教學時長和教學內容數量之間不匹配的問題,教師只能夠使用傳統的大班制理論知識灌輸教學方式,確保在規定的時間要求內完成預先確定的各項教學內容和目標,對學生是否理解了其中的各項抽象知識,并且能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目標的達成通常會選擇性的忽視。在這種情形下,一些高校化學課堂的教學工作已經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通常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低下,教師只是單純地關注教學內容的傳授以及學生考試能否通過。同時,部分高校化學教師對微課教學方式和視頻內容的理解依舊停留在初級層面上,具體應用出現了一種生搬硬套的現象,換言之,仍舊未能擺脫傳統教材理論知識線上電子化呈現的弊端。教師在這種錯誤思想認知下,使用的微課教學模式自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反而會對微課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價值產生懷疑,從而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
我國各個地區的教育工作發展水平差異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消除,使學生在化學基礎方面的能力發展存在差異。化學作為高校的專業公共課程,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包括了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對于理科學生而言,其化學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較為扎實,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教師講解的各種知識。但部分學生,尤其是以文科學生為主體,化學基礎能力發展相對較弱,無法理解教師對各項知識點的講解,在課后尚未針對自己的問題及時尋求教師幫助,出現了一種理論基礎知識體系建立不完善的問題。學生在長時間無法理解化學基礎知識的影響下,將會逐漸喪失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對教師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也不會表現出較大的參與積極性,這對教師的教學成就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我國高校化學教育工作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微課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質量等方面的作用已經形成了正確的認知,但在具體化學微課內容設計方面卻存在著一定缺陷。實際上,在高校化學改革工作中,微課資源的引入和應用需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集中學習興趣為前提條件,吸引學生參與到接下來的知識學習中。如果教師單純地將教材中的各項教學內容以視頻的方式進行呈現,這種抽象化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在使用微課教學模式優化化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需要關注各項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趣味化發展,確保為學生展示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些帶有趣味性的微課化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結合知識缺陷,利用碎片時間反復進行觀看和學習,對化學教學質量效率的提高有明顯的作用。
高校的化學課程體系內容在難度和抽象性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在化學基礎能力發展不足的情況下,知識學習會出現一種如履薄冰的狀態,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全方位地理解其中的重難點知識。在高校化學教學工作改革過程中,微課教學方式的應用需要教師將學生理解難度相對較大的重難點知識,分批制作成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的微課視頻,確保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狀況,自主選擇時間和地點進行微課學習。
這種能夠反復進行觀看的微課視頻,對于基礎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而言,在長時間的觀看學習下,其化學學科基礎能力也會得到較好發展,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化學學習能力差距。教師在有關化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微課視頻制作的過程中,同樣需要秉承一種廣撒網、重點培養的理念,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需求,設計出帶有針對性的微課視頻。重難點知識的微課視頻可以在課前的預習、課堂的導入、課堂的知識講解和總結復習階段進行應用,確保微課視頻能夠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階段緊密結合、覆蓋,幫助學生對各種重難點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知識探究、學習的主動性。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分子間作用力這部分知識時,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存在于微觀世界中,學生無法通過肉眼觀察以及理解掌握對應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將微課教學資源在課前預習和教學階段進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編排,以各種動態化的形式幫助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和動態視頻理解分子作用力的各種內容,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
部分高校化學在教學工作中,慣用的大班制理論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對于基礎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而言,其學習需求無法全面滿足。在這種長期壓抑的學習氛圍影響下,學生對化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將會被逐漸磨滅,影響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培養。微課教學模式以及相關資源在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方法,逐步提高化學知識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生對知識探索的興趣。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小組互動討論、項目探究等教學方式都可以在微課教學環節中綜合進行運用。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檸檬酸循環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時,即便學生對本章節內容進行課前自學,但大部分學生仍舊會遇到其中的化學結構式相對較為復雜,化合物名稱十分拗口等多種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前為學生上傳有關這部分內容的微課視頻,保證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形成初步的了解。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微課視頻觀看的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思維發散。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標志劑乙酰輔酶B的甲基碳原子,在完成兩次完整的循環之后,同位素標記的碳原子的具體位置這類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組的成員相互進行討論和合作。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提供指導,由學生自我探尋準確答案,從而理解其中的各種重難點知識。教師同樣可以憑借微課教學視頻,將有關檸檬酸循環的相關化學反應編制成順口溜,幫助學生在反復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對基礎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