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桂梅
多年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清華附小”)把體育當作最好的教育學,提出“兒童站立運動場正中央”的口號,持續探索家、校、社共育的體教融合機制,學生呈現出健康、陽光、樂學的狀態,并為國家輸送了多位跳水奧運冠軍和足球、冰球等體育健將。清華附小體教融合的實踐探索為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路徑參考。
構建立足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運行體系。清華附小兼顧體育學科的獨立性與體育育人的綜合性,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天資性情,縱向上把握學生小學低中高三學段成長的關鍵進階期,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打造堅實的體能基礎;橫向上圍繞國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要求的“1”,努力讓兒童適性揚才找到自己的“X”,“1+X課程”讓學生至少學會1至2項運動技能。學校從2011年開始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周下午有興趣、樂趣、志趣三級社團;橫縱整合,每年開展年度校園十大賽事。例如年度“馬約翰足球世界杯”聯賽結合校園操場條件、足球自身多樣性、教育豐富性以及足球的社會性和國際性影響等特點,充分發揮足球運動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隊、男女齊上陣”的運動氛圍,同時以足球為紐帶導入跨學科主題學習,拓展對各國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促進學校內部與外部資源協同的師資隊伍建設。清華附小立足體育教師基本功,提倡“把課上好是最崇高的師德”,培養具備“通識、專業、開放”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同時,學校聘請高校專家形成長期跟蹤指導機制,聘用優質足球俱樂部隊員和社會機構教師來學校進行教學和訓練指導。兩支隊伍“雙向互補”,技術水平帶動與教育性結合的共生模式,將道德力量、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育,賦能學校體育發展。
發揮“互聯網+”作用。清華附小與高??蒲袡C構等部門聯合研制相關技術并落地實施,實現訂制化服務,用科技支撐體育高質量發展。清華附小積極推進“智慧操場”建設,創建“過程數據+關鍵事件+榜樣引領”的體育評價機制,構建兒童學業發展、品格塑造、體質健康的個性化分析診斷系統,對兒童個體成長軌跡進行描述,以此推進“科技體育”,為體教融合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化支撐。
營造“家庭+學校+社團”共育機制。清華附小堅持家校共育,成立班級、校級和社團三級家長委員會,每學年組織足球聯賽、運動會、田徑四項通A賽等重要體育活動,家長負責組織管理、陪練甚至自發組成社區體育小分隊。這種“家庭+學校+社團”的依靠家長協同管理的機制,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為學校和社會注入正能量。
事實上,體教融合不是單靠學校就能完全實施的,以“大體育觀”統領學校體育發展機制,家、校、社等多方共育的體教融合機制探索尤為重要。只有久久為功,才能上下同欲者勝。相信科學合理的體教融合模式能夠助力學校體育獲得高質量發展,并為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