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曉虎
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組織教學,一個單元由4~6課時構成,這種單元教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學生動作技能的學習時間不足,有專家指出,9課時以下只能讓學生獲得經驗性體驗,很難真正掌握一項運動技能。二是仍以“學練知識點、技能點”為載體,過于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活動,缺乏對核心素養的關注。
崔允漷教授認為,指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學科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路徑??梢?,大單元教學能破除傳統單元教學的壁壘,發展學生運動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該如何設計大單元,又有哪些實施路徑與策略,亟待一線體育教師深入研究。
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是以大任務、大主題統率整個單元教學。那如何確定單元學習主題?首先,要研讀課標及教材內容,明確教材的邏輯與內容結構。其次,對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關鍵能力、生活經驗等進行分析與診斷,篩選單元學習內容。最后,通過綜合論證,辨析單元學習的價值,最終確定單元學習主題。如以一學期18周、每周3~4課時計算,12~15課時設計一個單元,可以安排3~4個單元學習主題。單元學習主題確定后,可以將大主題分解為幾個進階的小主題,每個小主題設計4~5課時的小單元。每個小主題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按大主題或大任務的邏輯,將相關知識或內容結構化。以水平一《小足球與游戲單元》為例,將本單元的大主題確定為“足球嘉年華”,并以此為統領確定了有序推進的四個小主題:“我與足球玩游戲”“我與足球交朋友”“我與足球來對話”“我與足球來比賽”。
學習主題確定后,就要研制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必須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深入貫徹落實核心素養及課程目標。一要堅持學科育人的目標追求,以單元整體視角系統規劃和設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點,注重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滲透;二是統籌處理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設計時整體安排、逐級分解細化,做到以核心素養為統領與指導,從“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維度設計單元教學目標,最后再根據學情制定可觀測、可測量的課時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實際以及單元主題意義,筆者將“我與足球交朋友”單元教學目標定為:1.能說出直線推球的動作名稱和腳控球的各個觸球部位,讓學生學會腳背直線推球的動作方法。2.在學練、游戲和比賽中,能連續用腳的不同部位觸球并做出兩種以上運球動作,提高學生推球的質量和連續性,如腳背推球+踩球、腳背推球+急停急起、踩球+運球等,發展學生的靈敏、協調和平衡。3.培養學生愛護足球、不影響他人練習、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通過游戲與比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不懼對抗、勇于競爭的品質。但具體教學時,相關單元教學目標又需要細化為課時教學目標。其中,單元教學目標2可細化為:通過腳背連續推球,提高推球的準確性和連續性,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能用腳背快速推球進行直線運球,提高觸球的頻率,發展協調和靈敏性;通過練習,熟練地運用腳背進行直線運球,提高運控球的頻率和速度,發展協調和速度能力;通過運球游戲與比賽,發展身體協調性與平衡性,提高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
堅持目標引領內容原則,根據單元目標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基于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體育學習經驗與學習過程,提煉出單元學習主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關系構建體育知識與技能組合體系,從單個技術動作到組合動作,再到簡單或復雜的情境,最后到實戰運用的遞進學習過程,著力培養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筆者依據《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構建單元,以足球嘉年華中的一個小主題為例展開闡述(表1)。
表1 “我與足球交朋友”單元教學計劃
學習評價具有激勵、反饋、導向、發展等功能。《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評價的重點不是學生對某一運動項目單個動作技術的掌握,而是靈活、有效運用運動技術的能力。這說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應倡導發展性評價,堅持“促進學生學習”的價值取向,評價的重點不是單個技術的掌握程度,而應該是學生在復雜的練習和比賽情境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意態度價值觀,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評價應始終貫穿于“學、練、賽”的每個環節,做到“學、練、賽、評”一體化,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練、以評促賽的效果。
以小足球大單元教學評價設置為例,筆者采用關注課堂表現的過程性評價與以“教會、勤練、常賽”為目標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從課堂表現、體能、運動技能、運動競賽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具體評價內容的選擇結合課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每類考核各按100分計,分別占總成績的10%、10%、40%和40%(表2)。
表2 小足球大單元教學評價表
單元技術課是以技術為主線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整個單元教學的核心,是體能課、運用課的基礎。上好單元技術課,首先要破除“教教材,唯技術”的傳統思維,避免課堂上孤立地傳授單個知識點或技能,應增加知識點之間或動作技術之間的有機聯系,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其次,堅持問題導向原則,以“大概念、大任務、大主題”為核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真實的生活、比賽、活動、問題等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示每堂課都進行完整項目體驗,引導學生從學練單個技術、組合技術和戰術,到展示與比賽,形成螺旋上升的過程,應引導學生學練多種單個技術、組合技術和戰術,并創設一定時間的對抗和比賽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復雜情境中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勇于擔當的體育品德。
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與其體能狀況緊密相關,而良好的體能是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獲得的。鑒于體育學科的獨特性和當下學生體質健康的嚴峻性,上好單元體能課就顯得十分重要且迫切。體能課,要以技術為基礎,設計發展體能的練習方法,可以分為一般體能與專項運動體能。以往小單元教學模式,因課時不足,使得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能更好地兼顧體能的發展,此時便適宜采用“補償性體能教學”,即教學過程中所安排的練習方法與手段對發展體能與所教技能之間在形式上相互滲透,在效果上互相補充[3]。而實施大單元教學就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單獨設置與技能相關的專項體能教學,這里的體能教學必然與所教技能密切相關且功能相近,而不是單純的體能課。例如,發展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時所需的力量、速度、耐力等體能,可以設計往返跑+傳接球練習來提高無氧耐力;可以設計增加兩人間傳接球的距離、次數、強度來發展力量。
運用課是指以技術為載體,通過技術發展學生的運用能力。比賽是檢驗學生熟練運用技術的最有效手段,參加體育競賽能夠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功能。然而,在當前一線的體育教學中,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場地器材條件不足、學生技能掌握不牢等多種因素影響,教師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如何“教”上,很少組織學生比賽。
體育競賽不是少數人的運動,而是面向人人。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學習一個單項技術就可以隨學隨賽,如兩人賽、小組賽、組合技能賽,做到“人人能賽、課課有賽”。如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學生在學會了技術動作后,可以在傳接球后加入射門的組合練習,最后進行腳內側傳接球+射門比賽、3v3等小型比賽。
大單元教學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熱點,是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教師要深入理解與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內在的關聯性與發展性,結合學生已有的運動經驗,盡可能地讓學生掌握單個技術后進入完整技術及組合動作的練習,再到展示與比賽,讓學生掌握和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所需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