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科技存在的地方,并不意味著人的退出。
近些年,隨著智能客服的廣泛應用,這種科技“香餑餑”代替人工客服,極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然而,對于廣大用戶來說,智能客服帶來的體驗遠非人工客服能及,部分智能客服繞來繞去不解決問題的情況,常遭到用戶吐槽。
移動互聯網時代,貌似萬物皆可AI(人工智能),人工客服會消失嗎?
客服,原本是企業直接與用戶接觸,獲取用戶反饋,感受用戶情緒的部門。但如今,用戶想直接享受到真人提供的客服服務,卻沒那么容易。
“一個是手機運營商,一個是網上購物平臺,想找人工客服接聽,可沒那么順利。”北京西城居民胡先生說,運營商需要用戶的時候,隔三差五就會打來電話,都是人工。然而,用戶主動打電話咨詢則需要繞一大圈,很難直接找到真人。
“在找客服這件事上,誰主動,誰就輸了。在打電話上門咨詢業務的時候,想盡辦法能和對方(人工)說上一句話,而對方只愿意用AI打發你。”天津的薛女士說,自己有時候找客服投訴,但對方的答復就像一臺AI,只會道歉,說幫助反饋問題,但如果你想要實質性的解決方案,就會一拖再拖。最無奈的還有一種情況,企業會設置限撥次數。
湖北武漢的孫女士曾做過兩年的電話客服,在她看來,智能語音客服在很大程度上,是客服標準化的必然結果。
“大部分的企業客服都形成了一套自有話術,說聲抱歉是基本的禮貌,讓你稍等一下是慣性的操作,說幫你反饋問題是各退一步的妥協。有時候看用戶情緒太差,有投訴可能,就會發幾元優惠券安慰一下。”孫女士說。
重慶某智能客服軟件提供商馬先生坦言,智能語音客服這套話術體系非常標準,從企業角度來說,也不容易出錯。但對用戶來說,機械化的服務體驗會感覺很生硬,會帶來不好的感知。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不用智能客服,現在人工客服也越來越機械化。”馬先生說。
為什么一些公司越來越喜歡用智能客服,除了特別好用,最主要的是降低成本。客服部門對于一家公司而言,是純投入沒產出的部門。如果每家公司組建各自的客服體系,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成本。
據《2017年中國呼叫中心產業白皮書》統計顯示,我國有近680萬電話客服從業人員。如果每家大公司真要按照與用戶體量相匹配去安排客服人員,總量遠遠不止這些。
比如,幾大手機運營商、各類通訊類APP,或是休閑娛樂屬性的游戲類公司等,背后都是數以億計的用戶。
天津某食品生產企業負責人華女士表示,客服外包幾乎是行業規則,出發點還是節約成本。
“我們在線上各購物平臺購物,一般少不了和網店客服打交道。商品交易是很注重溝通場景的,從商品的功能細節到折扣優惠的使用,再到售后服務,無不需要溝通。但對于很多小商家來說,專門養一個客服團隊顯然不劃算。”華女士說。
據了解,智能客服的精準度有多少、智能化程度有多高,是直接和智能客服系統的價格相掛鉤的。比如,一種最基本的問答機器人,點擊后就能觸發答案,最便宜的只要2000元左右。能和用戶進行簡單對答的,價格則在萬元以上。價格越高,相對的服務就越智能。
事實上,智能客服的真正普及不過四五年時間。有限的人力成本,是用在推銷獲客上,還是用在售后服務上,如果只看投入產出比,答案顯而易見。
互聯網經濟專家高揚表示,需要電話客服的不只是大公司。許多小商家,只要業務量達到一定量級,都會需要機器人來解決一部分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正常的購物流程是用不著客服的。真的需要客服介入的時候,往往也不是這些標準化信息能解決的問題。

某客服系統官網展示的信息
如售后環節,有的可能實物尺寸和商品介紹不符,以至于用戶收到貨才發現不合適。這個時候,比較好的情況,是在智能客服按它的設定完成工作之后,如果用戶反復強調轉人工,會等來人工客服與其溝通。最差的情況,就是智能客服不斷重復相應話術。
在業內人士看來,以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不僅能為公司節省成本,還能讓他們有正當的借口逃避責任。
顯然,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大多數客服的精力,往往是花費在一小部分客戶身上。
用上了智能客服,企業就只需要關注整體的客戶群質量,然后再盡量照顧好那些能給他們帶來更大回報的客戶。就像大部分公司都有各自的會員體系,根據會員付費情況提供服務。
也正因此,往往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即便大家都在找人工客服,但因為自己只是普通會員,而其他人是付費會員,后者就能更快找到人工客服。
《新華日報》評論員梅劍飛認為,不應簡單否定智能化、科技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但必須意識到,科技存在的地方,并不意味著人的退出。尤其對于特殊人群,如果沒有服務員,沒有人工客服,那智能化所創造的便利,對很多人來說,就會成為一道道天塹鴻溝。
高揚也強調,被各種智能化主宰的當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反而是最珍貴的。尤其是在用戶束手無策的時候,更希望能有一次來自真人的真誠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