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斌,馮 玲,段西強,張國鋒,張 雷,郇正良
(泰山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1]:“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網絡安全技能的掌握與課程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對高校大學生及網絡安全行業從業者意識形態的引領至關重要。
課程思政是以學科課程為載體,結合專業和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挖掘提煉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課程知識和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有機融合,科學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落實立德樹人成效,實現思政價值引領下的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術能力培養,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3]。
課程思政的實施需要與教育教學模式緊密結合才能達到良好效果。在計算機類專業課中,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教育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探索與實踐。文獻[4]探索融入學生表達時間(Student Talking Time,STT)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方法和措施;文獻[5]提出以“CDIO+思政”理念為指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項目驅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為手段的課程教學改革;文獻[6]提出面向新工科的從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案例設計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重構方案;文獻[7]提出根據一流課程建設目標構建課程育人新體系的設計思路;文獻[8]設計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育方案,建立“產—科—創—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方法。
針對網絡安全相關課程,很多學者也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探討。文獻[9]從國家安全觀、愛國主義精神、網絡安全法律意識及職業素養等方面挖掘與探究思政要素及融入方法,進行信息安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文獻[10]探討了混合教學模式下網絡安全基礎課程各知識單元的思政教育內容融入線上線下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文獻[11]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的提高、利用信息安全事件案例、結合信息安全領域相關法律和應用心理學規律等幾個方面探索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文獻[12]提出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維方法、人文素養3 個維度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式。文獻[13]依據習近平網絡強國思想科學理論指南,探索了網絡空間安全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文獻[14]形成了“點—線—面”拓展式的思政實踐方法,并從思政融合度、學生獲得感以及發展持續性多維度建立了思政教學成效的評估機制。
分析發現,上述教學成果提升了課程思政教學成效,但針對應用型本科的網絡安全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整體設計鮮有研究。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畢業要求,根據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特點,從挖掘思政要點、修訂教學大綱、重塑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等方面探索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并從思政引領、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總結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效。
網絡安全技術課程面向計算機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通過講授網絡安全基礎知識、網絡安全技術及其應用,使學生能夠了解國內外網絡安全形勢及相關政策,掌握網絡安全基本理論、常見網絡攻防原理及方法;識別計算機網絡和系統中存在的各種安全威脅,并針對這些威脅選擇合適的安全機制和方法[15];熟練運用網絡安全攻防工具解決典型網絡攻防問題;掌握企業網絡安全相關崗位技能基礎知識及所需的實戰技能等。課程目標致力于培養具備思想政治過硬、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技能突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網安實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網絡安全技術課程主要支撐以下畢業要求:①在設計系統時滿足特定的安全需求;②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和方法對復雜問題進行研究并開展實驗驗證;③能夠分析評價系統解決方案及其實施對安全的影響和責任;④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⑤遵守工程師職業道德和規范,具有敬業精神和責任心。
網絡安全技術課程中的知識技能與日常生活中的網絡安全應用密切相關,蘊含多層思政元素,教學團隊從“國家—民族—社會—職業—個人”5 個層面梳理該課程思政元素。
(1)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保障網絡空間安全就是保障國家主權。將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安全觀引入課堂,增強學生家國情懷。以國際上網絡攻擊大事件及身邊的網絡安全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當前網絡安全形勢,培養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愛國熱情。
(2)大國工匠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網絡強國的建設發展,離不開沈昌祥、鄔賀銓、孫九林、方濱興、倪光南等院士的引領以及華為、中興等民族企業的突出貢獻,將他們的典型案例作為優質思政素材引入課堂教學,詮釋什么是大國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社會責任和法治教育。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如《網絡安全法》《密碼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這些法律條文是對社會責任、權利與義務的明確界定。通過講述法治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并開展網絡安全科學普及,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規范自身行為、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全民網絡安全社會責任。
(4)職業道德規范和素養。將企業對網絡安全崗位所需技能引入課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及溝通協商能力,引導學生理解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增強學生實踐創新素養、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素養。
(5)個人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將網絡安全學科前沿技術引入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學會利用新的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鼓勵學生勇于創新,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踐能力。
本課程教學內容為8 個課程模塊[16],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如圖1所示。
本課程將習總書記網絡安全觀融入教學內容全過程,秉承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科研反哺+實踐創新”四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提出“講政治、講安全、講奉獻”的課程思政文化。

Fig.1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圖1 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
依據畢業要求,在原有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價值塑造目標,如建設“三講”文化、培養學生“紅客”精神等,同時挖掘前沿理論知識和實戰技能中的思政要素,重塑課程內容體系,實現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課程知識與崗位技能需求無縫銜接。
注重深入挖掘、系統梳理網絡安全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貫徹執行習總書記網絡安全觀,將思政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夯實基礎理論,結合企業崗位需求講解網絡安全基礎等八大知識模塊,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科研反哺教學,將前沿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實施網絡攻防實驗實訓,培養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興趣。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合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本課程堅持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協同推進,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通過課前自主預習、課中互動討論、課后拓展訓練的“雙主體三段式”教學模式組織實施教學過程,采用案例式、引導式、探究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實施過程如圖2所示。

Table 1 Typical cases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表1 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合情況典型案例

Fig.2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圖2 教學組織實施過程
以課程內容“文件上傳攻擊”講解為例,通過挖掘的“徐玉玉電信詐騙案件”思政案例,詳細介紹課程思政教學具體實施過程。
3.3.1 課前自主預習
依托學習通和自建網絡安全攻防靶場實驗平臺,根據教師線上發布的預習任務,學生自主完成基礎知識內容學習、疑點難點梳理及在線預習檢測[5]。教師搜集“徐玉玉電信詐騙案件”相關視頻、案件經過、判決和網絡安全問題,并總結思政要點。學生根據教師發布的任務關注相關網安事件并搜集知識點相關的思政元素。
3.3.2 課中互動討論
教師充分利用學習通的“選人”“搶答”“投票”“問卷”、“討論”“隨堂測試”等活動開展雙向互動教學,煥發課堂生機活力。
(1)線上預習檢測。教師通過問卷對學生課前視頻學習情況進行調查,通過“選人”活動讓學生介紹文件上傳攻擊基礎概念,運用隨堂測試對學生進行預習檢測,通過以上活動實施檢測學生預習及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2)案例分析討論。引入徐玉玉電信詐騙案件,播放案件新聞報道視頻,并通過“電信網絡詐騙可怕嗎?”“如何預防電信網絡詐騙”以及“網絡詐騙實施的關鍵因素”3 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通過搶答和選人,引導學生認清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并學會正確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知道網絡詐騙的關鍵因素是個人信息遭泄露。學生從背景、原因、技術等角度分析討論個人信息泄露的原因。觀看警方調查結果視頻發現,徐玉玉信息泄露的原因為高考報名系統存在漏洞,犯罪分子上傳木馬文件后獲取系統操作權限、盜取考生報名信息并倒賣。觀看案件判決結果視頻,所有犯罪分子最終受到法律制裁。總結思政要點,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同時要謹防電信網絡詐騙。
(3)知識講解及靶場模擬實驗。教師啟發學生總結分析詐騙案中的網絡安全因素——發現漏洞并上傳木馬文件,引出本節知識點文件上傳攻擊及技術能力要求,講解文件上傳攻擊的原理、條件、攻擊與防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攻防靶場平臺完成文件上傳攻擊實驗并實施技術防御;最后通過探究式總結討論實現思政教育、重點知識掌握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4)課堂總結反思。總結本次課程教學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并讓學生總結學習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從個人角度規范上網行為;從職業角度注重系統的安全開發和防范,成為網絡安全衛士,構建安全文明的網絡系統,增強學生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在生活中謹防電信網絡詐騙。
3.3.3 課后拓展訓練
學生課后利用攻防靶場平臺,對課中所學知識進行實踐訓練并撰寫實驗報告和心得;教師實施線上輔導并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幫助他人解決網絡安全問題、進行網絡安全知識科普與防網絡詐騙宣傳等。通過第二課堂教學陣地的開辟,不僅讓學生提升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該課程教學團隊來自山東省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青年創新團隊。2021 年秋季學期,教學團隊在學院2018 級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展了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實踐表明,學生在思政引領、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使學生明確學習網絡安全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了建設網絡強國的信心和責任感。分析網絡安全案例時,首先從國家利益出發的占比從學期初的68%提升至學期末的98%,實驗報告心得融入思政元素的占比由學期初的26%提升至學期末的97%。
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責任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和掌握知識的迫切感,在平時測驗及期末考試中成績均比上一屆學生有所提升,綜合成績80 分以上人數由原來的52.7%提升至66.3%。
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實際網絡安全問題和科技創新的力量,促進學生積極利用攻防平臺進行實操演練,提升了學生實戰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學科競賽參與率顯著提升,在校級、省級網絡安全技能競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多項,網絡安全教育相關社會實踐參與度達100%,部分學生就業于網絡安全相關崗位。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1 年多來,思政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網絡安全技術課程被評為校級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校級一流課程,教學實踐案例獲校級典型教學案例一等獎。團隊教師在講授其他課程時,采用此教學模式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任重而道遠,做好課程思政,需要革新教學內容使其緊跟時代發展,需要不斷挖掘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革新教學方法,堅持持續改進。
(1)加強課程思政師資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學團隊的思想品質和授課能力,加強網絡攻防實戰技能,緊跟最新網絡安全技術,挖掘先進人物事跡及技術應用成果,將思政、實戰、技術、人物、成果引入課堂。
(2)堅持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深入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借鑒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經驗,在課程思政引領下,持續更新課程內容,促進思政要點與課程知識點的自然融合,革新教學方法,堅持以賽促學,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3)激勵學生參與課程思政及教學案例建設,優化教學課件及教案,豐富教學資源,持續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資源庫,錄制融入思政+實戰的教學視頻,優化校內SPOC 并上線公共在線平臺,實現面向社會的公開同步授課,推廣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果。
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是學科教學中的必要環節,其目的是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本文以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效為目標,從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特點及其支撐的應用型本科畢業要求出發,挖掘課程內容中的多層次思政元素,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四位一體育人模式,以思政引領修訂教學大綱、重塑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實踐表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學生培養起到了很好的積極作用。今后將從師資培訓、工程教育認證及課程資源等方面深入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希望通過不斷的實踐完善,形成可復制和推廣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為相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